`

地缘经济论 | 第四章 金属、工业化与地缘经济竞争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金属资源在地缘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探讨了金属供给的集中度及供需错配特点,及其对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影响。结合美欧再工业化、新兴产业发展及资源国“资源诅咒”新含义,评估了中国金属资源供应风险与应对策略,重点提出循环回收、国内挖潜和国外收储为主要风险缓释途径,为理解全球金属地缘经济格局提供核心视角 [page::0][page::2][page::3][page::5][page::8][page::14][page::15][page::16]

速读内容


金属资源的战略意义与地缘经济影响 [page::0][page::1]

  • 钢铁等金属资源被视为国家工业实力和安全的基础,二战后大国实力较量中钢铁产能占核心地位。

- 地缘因素通过供给、需求和贸易三条渠道影响金属资源,金属资源反过来也深刻影响产业链与地缘格局。

金属分类与供需结构特点 [page::2][page::3][page::4]

  • 金属分为大金属(钢铁、铜、铝)和小金属(战略性小金属如镓、锗,新能源金属如锂、钴、镍)。

- 金属矿产资源供给地理集中度高,矿产开采与冶炼不重叠,存在明显的供需错配。
  • 主要金属矿产集中在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需求集中于工业化地区如中国、欧洲、北美。


地缘因素对金属供给、需求与贸易的非对称影响 [page::5][page::6][page::7]

  • 地缘冲突对金属供给冲击显著,钴矿作为典型,刚果(金)冲突曾导致价格单周上涨28%。

- 需求侧市场势力弱于供给方,制造业大国如中国在议价方面拥有相对优势。
  • 贸易运输上通道限制较低,金属贸易不像能源在地缘通道上受限大。

- 地缘竞争促使金属供应链更加集团化与区域化。

美欧再工业化与新兴产业对金属的技术依赖 [page::7][page::8][page::9][page::10]

  • 美欧再工业化强调安全与产业需要,受制于高金属资源对外依存,且进展相对缓慢。

- 新兴产业(绿色能源、半导体)中关键小金属需求飙升,如锂、钴、镓和锗等。
  • 中国凭借规模、技术及产业链优势,掌控稀土、锂等关键金属冶炼与出口,对下游需求国展现强大供应与反制能力。

- 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对金属材料依赖增强,技术替代虽有,但关键金属供给偏紧。

“资源诅咒”的新地缘含义及中国供应风险评估 [page::13][page::14][page::15]

  • 资源诅咒机制包括产业单一、寻租及环境破坏等,地缘变局使资源依赖及非市场化手段增多。

- 中国金属资源供应风险基于国别风险、产业结构、成本竞争力和技术替代四维度评估:
  • 大金属供应风险高,铁矿石最高;新能源金属中钴风险最高;战略性小金属风险较低。


| 金属类别 | 钢铁矿石 | 铜 | 铝 | 锂 | 钴 | 镍 | 稀土 | 锑 | 钨 | 锗 |
|----------|----------|----|----|----|----|----|-----|----|----|----|
| 供应风险分数 | 5.00 | 3.75 | 3.88 | 3.75 | 4.25 | 3.88 | 2.00 | 1.75 | 1.75 | 2.00 |

中国应对供应风险的策略与回收利用展望 [page::15][page::16][page::17]

  • 大金属风险应对聚焦循环回收、国内资源挖潜和国外战略收储。

- 小金属战略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收储及技术替代应用,尤其新能源金属。
  • 金属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提高,美国和欧盟技术领先,中国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优势。

- 金属回收市场预计2029年规模将达4143亿美元,AI技术助力提升回收效率。






深度阅读

金属、工业化与地缘经济竞争——中金公司《地缘经济论》第四章详尽解读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标题:《地缘经济论 | 第四章 金属、工业化与地缘经济竞争》
作者:赵扬、伍曼玮、齐丁等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0日07:59,北京
主题:聚焦金属作为战略性资源在当前复杂地缘经济形势下的作用,探讨其对工业化及国家竞争格局的影响,重点关注美欧再工业化、中国的产业优势,以及全球金属资源对地缘竞争的深远影响。

核心论点摘要
  • 金属不仅是战略性资源,更是工业化实现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纽带。

- 供给、需求、贸易三大渠道是地缘因素作用金属的主要路径。
  • 金属矿产的地理集中度高、可替代性低,使供给面临显著约束,地缘冲击对供给影响尤甚。

- 地缘经济竞争加剧推动金属需求增长,特别是美欧再工业化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同时金属的“资源诅咒”现象呈现新特征,资源国面临更复杂的风险。
  • 中国则通过循环回收、内需挖潜及海外资源收储三大战略应对金属供应风险,强化产业链韧性[page::0,1,3,4,1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抽象与引言



报告开篇引用特朗普“没有钢铁就没有国家”的言论,指出钢铁作为制造业与国防重要基础,体现了工业实力和国家综合力[page::0,1]。文章强调,随着全球地缘经济竞争升级,金属资源的战略地位重新上升,金属供需错配与贸易不对称性成为核心矛盾,工业化作为连接这一链条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

2. 地缘因素对金属供需的影响



(一)金属分类及其经济角色


  • 分类视角:报告将金属分为大金属(钢铁、铜、铝)小金属(战略小金属与新能源金属)

- 大金属:工业和军工基础资源,应用广泛,如建筑和制造业,常用作结构材料。大金属需求与制造业复兴和国防安全紧密相关。
  • 小金属:高专用性,主导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如镓、锗、锑(战略小金属)及锂、钴、镍(新能源金属)。小金属多为高新技术和绿色转型的支撑材料。

- 军工关联:军工产业集大、小金属于一体,钢铁、铝是基础材料,钛、铀等战略小金属体现核和航空航天实力。
  • 美国、欧洲均在积极强化军工及工业基础,以应对地缘安全与产业竞争[page::2]。


图表4.1粗钢产量占比(1900-2024)


  • 显示美、英、德、日、俄国粗钢占全球比重变化,中国则自2000年以来快速上升,成为全球重要钢铁大国。

- 反映国家工业实力随时间更替,钢铁产能是产业和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尺[page::1,2]。

---

(二)金属供给集中度及供需错配


  • 供给三概念:资源量(理论总储量)、储量(经济可采)、产量(实际开采);储量与产量不等因技术等限制。

- 矿产开采和冶炼分布差异:矿产多由地理条件决定,冶炼受技术和市场影响,如澳洲铁矿石出口大但无冶炼产能,中国则拥有巨额冶炼加工能力。
  • 地理集中度高:金属矿产多聚集于南美、大洋洲、非洲等地(图表4.2展示全球矿产矿区分布),3大供应地占比极高(矿产CR3约70%),小金属集中度更高于大金属。

- 供需错配:金属需求多分布于工业化成熟的东亚、欧美等地,而矿产供给地往往地缘风险高,存在结构性矛盾。
  • 需求地域随制造业中心迁移变化,中国制造业崛起使其成为矿产最大需求国,对外依存度高[page::3,4]。


---

(三)地缘因素对金属供给、需求、贸易的具体影响


  • 供给影响

- 地缘冲突导致矿产供应中断,钴矿冶炼关键区刚果(金)地缘不稳引发价格大幅波动(图表4.3)。
- 冶炼-加工能力决定资源权,如中国掌握稀土提炼超90%,美国大量出口采矿产品但缺加工能力。
- 资源权可用作制裁反制工具(如尼日尔限制铀出口打击法国、俄美围绕矿业出口推反制裁)。
- 地缘风险推动金属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是增强供应安全的关键手段。
  • 需求影响

- 矿产资源供给集中导致制造业大国依赖上游资源,议价权弱,容易被“卡脖子”。
- 历史上需求方议价能力变化与产业扩张有关,美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制造业规模扩大使得需求端议价力提升,新能源产业金属体现该趋势。
- 地缘政治下金属需求成为制裁工具,欧盟对俄实施严厉矿产进口限制付出经济代价。
  • 贸易影响

- 金属贸易对物流通道依赖低,通道权有限,不同于油气等资源。
- 运输路线多样,且核心资源国与制造国分布不同。
- 地缘冲击表现为供给侧风险更大,金属资源竞争日趋激烈[page::5,6,7]。

---

3. 工业化:金属影响地缘经济的关键渠道



(一)美欧再工业化中的金属角色分析


  • 安全需求推动军工产业升级,欧盟提出8000亿欧元防务支出以实现“重新武装欧洲”。

- 制造业复兴带动基建与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发展,推升对金属的需求。
  • 美欧高金属矿产依存度(欧盟铁矿石净进口占70%+,美国锂对外依存50%以上),供应依赖构成瓶颈。

- 美日等国自有部分尖端冶炼技术领先,但对原材料供应依赖中国等资源国。
  • 美国推动矿产安全联盟以保障关键矿产供应,中国加强“一带一路”矿业合作,全球供应链朝集团化区域化分化。

- 资源国地位分化,小金属战略地位升高,矿产争夺或趋“战场化”。
  • 再工业化不会是单纯资源叠加产出,体制、技术、人力资本为关键。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就业占比自2000年起持续下滑,政策虽助推但效果有限(图表4.4)[page::7,8,9]。


(二)新兴产业中的金属战略意义


  • 新能源及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工业化依赖关键金属:锂、钴、镍等新能源金属及镓、锗等战略金属是清洁能源、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

- 清洁能源转型推升关键金属需求,未来十年增长显著。
  • 中国拥有强大金属冶炼加工实力,规模、技术及基础设施优势明显,成为全球金属精炼重要基地。

- 中国在锂矿进口、氢氧化锂出口等环节居全球领先,掌控较强定价权(图表4.5、4.6)。
  • 稀土等战略小金属储备充足且出口结构多元化,具备出口反制能力(图表4.7、4.8)[page::9,10,11,12,13]。


(三)“资源诅咒”新含义


  • 传统“资源诅咒”指资源富集导致产业单一化、寻租行为及环境负面影响。金属资源国因经济结构多元化、依赖度低,此风险有所缓解。

- 逆全球化和地缘竞争加剧,资源国面临外部干预及非市场化“战场化”资源获取,使得新“资源诅咒”体现为资源依赖增强及国家福利悖论。
  • 工业化资源虽重要,但非决定因素,资源、技术、规模及制度共同构成产业竞争力基础[page::13,14]。


---

4. 中国金属资源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金属供应风险评价


  • 采用国别风险、产业结构风险、成本竞争力、技术替代四维度评估供应风险(图表4.9)。

- 大金属普遍风险高,铁矿石尤甚(总分5分满分);铝、铜次之。
  • 新能源小金属(锂、钴、镍)风险整体高于战略性小金属,钴风险最高。

- 战略小金属供应风险较低,受益储量优势,但技术替代风险普遍较高。
  • 技术替代对铁、铝威胁较小,新能源金属如锂替代风险中等[page::15]。


(二)风险应对措施


  • 大金属风险应对聚焦循环回收、国内资源挖潜及海外资源收储。铝资源尤重视循环回收,加强再生铝产量。

- 小金属应对偏重于国外资源收储与减轻技术替代风险,例如推动磷酸铁锂技术以降低对三元材料依赖。
  • 战略收储创新:国家主权基金、央国企及民营市场多层次介入,构建防御与进攻兼备的供应保障体系。

- 金属回收利用意义突出,发展不均衡,中国回收率有提升空间,技术与规模升级趋势明显(图表4.10)。
  • 美国借技术优势、欧洲善用政策与标准制定优势,中国凭借制造业规模和全产业链优势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 市场规模、产业链布局、技术进步是未来回收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page::16,17]。

---

三、图表深度解析



图表4.1:1900年至今主要国家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线图)


  • 描述了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粗钢产量占全球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

- 1900年美、英主导全球钢铁供应,至二战前美国峰值高达60%以上。战后美国占比逐渐下滑,中国自2000年代后快速崛起,超过50%。[page::1,2]

图表4.2:2024年主要金属矿产储量分布(世界地图)


  • 展示铁、铝、锂、铜等矿产主要储量集中地区,明显分布于南美洲(如智利、秘鲁)、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部分地区。

- 反映了金属矿产供给的地缘集中性,矿产丰富地区多存地缘风险。注:仅列前三大国。 [page::4]

图表4.3:2024年钴产业链全球供需格局(条形图)


  • 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刚果(金)约占全球60%,与产量和冶炼供应占比较为接近。

- 终端需求分散,中国、北美、欧洲均为重要需求地区,制约各方议价。
  • 因刚果(金)局势不稳,供应波动显著,价格极易受冲击。[page::5]


图表4.4: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制造业就业占比折线图


  • 制造业GDP比重和制造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2000年约15%,2024年均跌至10%左右。

- 即便奥巴马、特朗普、拜登均推动再工业化努力,制造业结构性下滑趋势明显,反映制造业发展受多因素制约。[page::9]

图表4.5 - 4.6:中国锂精矿进口结构与氢氧化锂出口结构(饼图)


  • 2017-2023年锂精矿进口由澳大利亚主导,2023年占80%;出口的氢氧化锂主要销往韩国(72%)和日本(24%),形成上下游加工链条优势。

- 体现出中国从进口资源到出口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掌控能力。 [page::11]

图表4.7 - 4.8:中国稀土矿进口与稀土永磁出口结构(饼图)


  • 进口矿主要来源缅甸(50%)和美国(35%),出口则以美国(14%)和其它国为主,反映中国稀土制品市场对外依赖较低,出口多元化。

- 体现中国资源链产业的供给优势与战略自保能力。 [page::12,13]

图表4.9:中国金属资源供应风险评估表(表格)


  • 分门别类罗列铁矿石、铜、铝、锂、钴、镍、稀土、锑、钨、锗的四项风险及总分。

- 铁矿石供应风险最高(5分满分),战略小金属最低,新能源金属风险次高。
  • 突出地缘政治和成本竞争对大金属的影响,技术替代影响新能源金属。 [page::15]


图表4.10: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格局及主要企业(表)


  • 各类金属重点回收行业、未来增速预估及技术领先市场、中国市场地位、主要企业一览。

- 美国、欧洲技术领先,中国市场规模最大,北美废金属回收市场最大,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 体现中国在产业链回收环节具备规模优势,但技术上仍有提升空间。 [page::17]


---

四、估值与经济分析方法说明



本报告主要为宏观与产业战略分析,未直接涉及具体企业估值或财务预测,核心采用以下分析思路:
  • 战略资源评估:基于资源国矿产储量、生产能力、冶炼加工能力等指标做供给侧分析。

- 地缘经济风险评估:引入国别风险、产业结构、成本及技术替代四维风险评分法,量化供应风险。
  • 产业链解析:通过产业链分解法研究金属资源从矿产到冶炼、加工及回收的分布与风险。

- 政策影响研判:结合国际贸易实务、制裁案例与战略收储举措,预测全球供应链演变趋势。
  • 技术趋势:跟踪新能源技术及半导体新材料需求影响产业链结构的微观变化。


这些方法令报告系统性全面而具有前瞻视角。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政治地缘风险:资源国内政不稳、武装冲突直接导致供应中断。典型如刚果(金)钴矿产受影响严重。

- 贸易制裁风险:资源出口国或需求国制裁加剧,阻碍正常供应。反制裁行为对产业链稳定构成不确定压力。
  • 供应依赖风险:高对外依存度导致单一供应链脆弱,关键技术或材料受制于人。

- 技术替代风险:部分金属存在技术替代方案,影响长期战略价值,但对大金属替代更难。
  • 环境与资源枯竭风险:资源开采带来不可逆环境影响,影响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 政策和制度不确定性:国内外政策变化、贸易壁垒及资本限制可能增强供应链波动。

报告建议多元应对策略以分散风险,包括战略收储、产业链自主化、循环回收与技术创新[page::3,5,14,15,1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及需审慎观点:报告作为中金发布,强调中国优势和政策建议可能存在正面倾向,对中国产业链竞争力有所强化;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难题亦有强调。读者需意识到报告虽数据详实,且保持一定客观,但政策层面主张明显。

- 分析稳健性:供需风险定量评分提供清晰体系,但评分逻辑未详尽公开,风险赋分的主观成分难完全剔除。
  • 数据局限:矿产依赖度、回收技术指标等数据较易随市场和政策变动出现较大波动,建议关注动态更新。

- 地缘政治复杂多变:报告虽覆盖主要风险和趋势,但不确定性极高,具体事件演变可能超出模型预判。
  • 钢铁产业重要性表述:历史与现实均强调钢铁战略地位,但忽略能源革命和数字经济对金属需求结构长期影响的可能性变革性。


综合来看,报告框架严谨,仍需结合宏观政治风云和技术革新趋势动态调整解读。

---

七、结论性综合



本章报告系统深化了金属资源在地缘经济与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剖析了地缘冲突和经济结构导致的供应风险及需求压力,强调金属与工业化之间的动态互动。重点发现包括:
  • 钢铁和其他大金属仍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安全的基础,但新能源金属和战略小金属因其技术门槛和稀缺性,成为“卡脖子”焦点。

- 金属矿产供给高度集中且分布不均,地缘冲突和制裁对供应链冲击显著,尤其刚果(金)钴矿等热点地区。
  • 美欧再工业化面临金属资源依赖挑战,供应链安全推动形成资源联盟与区域集团化趋势;而中国发挥冶炼加工规模与技术优势,通过“一带一路”深化矿产合作,并掌控关键材料产业链。

- 中国金属供应风险分布呈现大金属风险较大,新兴能源金属也高风险,战略小金属相对稳定但技术替代风险不能忽视。应对措施需大小金属区别对待,重视循环回收、国内资源挖掘、海外收储及技术创新。
  • 金属回收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重要,中美欧呈“三足鼎立”,中国具规模优势,美国技术领先,欧盟法规政策引领回收标准。

- “资源诅咒”在新地缘经济时代展现新形态,资源从商业属性向战略、安全属性转变,资源国面临更复杂的国际博弈。

图表体现:
  • 粗钢产量对比彰显产业格局变迁,显示中国工业实力崛起;

- 全球矿产分布及供应链格局映射出地缘政治风险点;
  • 钴产业链结构突显刚果(金)作为风险高地的重要性;

- 美国制造业数据反映再工业化艰难现实;
  • 中国锂、稀土进出口结构彰显产业链群聚优势;

- 供应风险评分指标科学区分不同金属风险等级;
  • 回收市场规模与格局代表产业链未来转型趋势。


总体来看,报告为理解金属资源与地缘政治、工业化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尤其为中国构建应对策略与产业布局提供了丰富且富有洞见的视角和建议[page::0-18]。

---

参考及溯源页码


报告内容引用均随段落末尾标注页码,详见本文末注。

---

此分析旨在科学剖析报告内容,揭示其数据内涵、逻辑架构与现实意义,帮助专业读者掌握全球地缘经济下金属资源的深刻影响和未来趋势。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