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经济论 | 第三章 能源:地缘的“三权演义”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构建了以资源权、通道权和市场权为核心的能源地缘经济“三权”分析框架,深入解析俄乌冲突和特朗普能源政策的地缘影响,揭示全球石油天然气贸易结构的变化及清洁能源革命对地缘能源权力格局的重塑,重点指出中国凭借能源资源和制造优势在新能源“三权”中具备竞争优势,可能赢得历史性机遇[page::0][page::1][page::15][page::16][page::17].

速读内容


能源“三权”框架及地缘影响机制 [page::1]


  • 资源权指国家控制生产资源能力;通道权为贸易运输控制力;市场权涵盖定价、贸易及金融影响力。

- 四类国家涵盖供应国、消费国、通道国及域外国,形成复杂博弈制衡关系。

俄乌冲突与天然气“三权”博弈 [page::6][page::7]


  • 俄罗斯作为供应国兼通道国,乌克兰通道地位凸显,欧盟消费国角色复杂,美国借助LNG出口和制裁深度介入,四方博弈加剧地区紧张。

- 乌克兰危机及克里米亚事件重塑欧洲能源依赖结构,欧盟推能源多样化但成员态度不一。

全球油气贸易分化及价格走势 [page::7][page::8]



  • 俄乌冲突使现货贸易走向区域化,俄罗斯油价Urals与Brent价差明显,形成“双轨制”。

- 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原油买家,进口多元化增强议价能力。

天然气市场区域溢价消退及中国优势 [page::8][page::9]


  • 俄乌冲突后东北亚天然气区域溢价消失,俄罗斯气价与中俄欧趋同,LNG灵活性及美国供应拓展压制溢价。

- 中国液化和储运制造优势显著,助力产业链建设和海外能源工程拓展,提升全球影响力。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能源政策解析 [page::10][page::11]

  • 政策核心为增强油气资源权和扩大市场权,通过页岩增产和国际制裁维护能源主导地位。

- 单边主义政策强化出口审批,遏制伊朗等国供应,同时利用关税及能源贸易作为外交杠杆。
  • 政策对中国油气进口成本有利但抑制海外项目经济性,对绿色转型形成挑战。


清洁能源革命重塑“三权”,中国竞争优势凸显 [page::15][page::16][page::17]



  • 清洁能源时代,资源不高度集中,权力多依赖制造能力和产业链,电力网络和设备成为核心竞争点。

- 中国凭借多样能源资源禀赋及规模化制造优势,度电成本低于美国,绿电成本持续下降,具产业领先优势。
  • 绿色转型降低对海外石油依赖,赋予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自主权。


全球绿色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建议 [page::17][page::18]

  • 面对国际供应链地缘风险,中国应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加快储能、电池等基础研究投入。

- 建议通过多边金融机构促进绿色技术与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绿色供应链,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秩序建立。

深度阅读

地缘经济论 | 第三章 能源:地缘的“三权演义” — 详尽分析报告解构与解读



---

1. 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题为《地缘经济论 | 第三章 能源:地缘的“三权演义”》,由中金点睛团队赵扬、徐磊、严蓓娜等撰写,发布日期为2025年9月19日,发文机构为中金研究院。该报告聚焦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地缘经济特征,特别强调了资源权、通道权和市场权的“三权”分析框架。报告围绕能源领域的地缘博弈,结合俄乌冲突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解析了能源与地缘政治的互动,重点探讨了能源供应安全、市场定价机制及国际贸易结构变迁。

报告主旨明确指出,全球能源供应和贸易深受地缘政治影响,尤其通过“三权”这一框架体现。俄乌冲突激化了天然气的“三权”博弈,美方能源政策追求能源主导,实现资源、通道和市场三权统一。报告还关注未来清洁能源革命对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重点展望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及制造能力所赋予的竞争优势。[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按照报告结构)



2.1 摘要与背景介绍



报告开篇回顾了人类文明史与能源的密切关联,从旧石器时代的火种驱动,到工业化的煤炭与石油,再到现代清洁能源,体现了能源基础对文明发展的决定意义。强调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战略价值及地缘矛盾,例如战火、制裁与封锁经常围绕“黑金”展开,突显能源贸易因地理集中而导致的地缘风险与矛盾。[page::0]

2.2 “三权”分析框架与四类国家定位



报告提出能源地缘经济的“三权”分析框架:
  • 资源权:掌控能源资源决定生产与供给能力;

- 通道权:掌握运输通道控制资源流向和运输安全;
  • 市场权:影响市场定价、交易和金融制度的能力。


对应四类相关国家:
  • 供应国:资源拥有者;

- 通道国:运输通道掌控者;
  • 消费国:最终资源需求方;

- 域外国:不直接参与贸易,但影响市场的国家。

图表3.1形象展示三权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影响,构成全球资源市场的复杂政治经济格局。[page::1]

2.3 资源权:储量集中与国有产业政治化



依据IMF数据,农产品、化石能源、金属矿产前三大供应国的市场集中度(CR3)分别达到65%、50%、70%。资源高度集中导致强外部势力干预频繁,如沙特资源受美保护,伊朗石油国有化引发美英苏三方争斗等。储量大国大多实现资源国有化,形成“威权政体”,国有油气产业融入政治,强化资源权。

资源权体现为控制剩余产能,通过增产调控市场供给和油价,例证沙特历史上的“以价换量”策略,影响竞争对手并在地缘政治中发挥主动权。[page::2]

2.4 通道权:依赖国际贸易与关键运输枢纽



全球能源贸易高度依赖海运和管道运输。约30%-60%的能源通过出口贸易流动,供应需穿越关键地理位置,使得途经国家掌握通道权,能凭借过境费控制贸易,甚至截留资源,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安全。

报告提及16个全球油气海运“choke points”,其中多数靠近美国驻军基地。2024年美英出兵打击胡塞武装导致中东货运费用激增182%,显示地缘事件对运输通道的影响极大。管道事业极其复杂,要求多国政治信任,如TAPI、IPI管道项目数次推迟因大国博弈。此外,里海BTC管道建设等均具明显地缘战略意图。[page::2,3]

2.5 市场权:定价、贸易与金融机制



市场权涵盖石油等能源的定价权、贸易权和金融权。历史上,石油定价从标准石油公司垄断定价,发展到OPEC集体定价,后有IEA成立,对冲价格风险和促进市场化定价。美国页岩革命强化了市场定价权。

贸易权体现为选择贸易对象自由,但现实中大国通过制裁、禁运操控市场,控制对手出口能力,如1973年的石油禁运、2012年伊朗制裁等。

金融权尤为关键,美国控制美元计价、SWIFT支付体系及伦敦洲际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拥有保险市场主导权。2022年对俄罗斯油轮保险限制具体体现了金融市场制裁影响贸易自由。[page::3]

2.6 三权争夺、地缘矛盾与能源供需影响



历史争夺纷争直接围绕能源三权展开,如1870-1918年的德法煤钢区争夺、二战德苏油气争夺、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油禁背景。美国“艾森豪威尔准则”标志长期海外介入维护石油供应。

俄伊及委内瑞拉“欧元石油计价”挑战美元主导地位,均遭美国打压。地缘争夺不仅引发短期油气供给中断,推高价格,还促进新能源开发,加快能源需求结构调整,形成超级周期。如1973年首次石油危机对新能源研发推动意义重大,二战后及中国加入世贸也带来了石油需求上行周期。[page::3,4]

2.7 俄乌冲突视角的能源三权博弈



俄乌冲突与能源密切关联,俄、乌、欧盟、美国四方围绕天然气形成复杂博弈:
  • 俄罗斯作为供应国,拥有巨大资源权;

- 乌克兰作为通道国和消费者,因管道过境费及供气价格频频与俄冲突;
  • 欧盟消费者因受俄依赖,推动天然气进口多样化;

- 美国由域外国转变为资源国,借助页岩气出口增强与欧盟的能源联系,力图破坏俄欧能源绑定。

乌克兰通道价争议和克里米亚危机加剧矛盾,美国对俄制裁强化西方对俄经济压力,也加大对乌政治支持。欧盟各成员对俄依赖不一,使整体脱钩缓慢,而俄对欧能源依赖的误判也加剧冲突风险。[page::5,6]

2.8 俄乌冲突后全球能源市场变革


  • 石油: 全球油品贸易区域化加剧,形成“亚洲石油圈”与“环大西洋石油圈”,俄罗斯油品折价,Urals与Brent价差明显。中国多元化石油进口增强议价能力,人民币交易结算推动与俄贸易金融便利化。

- 天然气: 东北亚市场天然气价格溢价逐渐消失,区域市场特征向全球市场靠拢。LNG贸易灵活性强化,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向东销售与中东LNG竞争,压制价格。中国凭借进口多样化和强大LNG运输制造能力,天然气市场议价能力提升。
  • LNG船舶建造、液化设备制造成为供应链关键,中国船厂占全球21%订单量,有望借能源安全需求提升获得更多工程机会。[page::7,8,9]


2.9 “美国优先”与特朗普能源政策解析


  • 政策核心是实现美国能源的“三权统一”:通过页岩革命大幅提升资源权,扩大出口、加强制裁提升市场权,美国军事实力保障通道权。

- 实施单边主义,退出气候协定、强化对伊朗等国制裁,减缓绿色转型;
  • 降低能源成本助力再工业化,维持页岩油盈利,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 利用能源出口政策作为外交筹码,施压欧盟保障美国市场份额;
  • 美国注意力或从中东及欧洲转向东亚地缘政治;

- 影响中国油气进口成本及绿色产业,“绿色溢价”扩大不利新能源推广,同时在船舶制造领域遭遇美方限制。[page::9,10,11,12]

2.10 清洁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历史机遇


  • 廉价丰富的能源是大国崛起基础。历史对比荷兰泥炭、英国煤炭及美国石油时代,能源结构与工业架构紧密匹配。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电力驱动型清洁能源革命是产业升级核心。

- 清洁能源三权:资源权体现在广泛的新能源资源分布和设备制造能力,通道权扩展到跨境电网等新通路,市场权由绿色技术影响终端用能选择决定。
  • 中国因幅员辽阔、多样化地形和领先的规模制造优势,使新能源发电成本低于煤电(图表3.8、3.9、3.10)。包括电池储能成本快速下降,配套技术制造具备规模经济。绿电成本优势有望支撑前沿产业发展。

- 交通电气化显著降低原油需求,使中国逐步减少对石油依赖,缓解市场权受限的风险。
  • 鼓励技术创新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和产学研融合,构建以市场导向的清洁能源技术生态。

- 促进全球合作供应链,防范贸易摩擦。借鉴日本经验推动区域合作,构建“中国技术+本地制造+联合融资”的供应链体系,加强绿色经济国际协作。[page::12-18]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表3.1:“资源品地缘矛盾的三权框架”



该图清晰示意资源权、通道权及市场权如何环绕供应国、消费国、通道国和域外国四个主体展开,三权交互决定供给、价格和需求。图形符号直观表现资源(火焰)、运输工具(轮船)、市场交易(购物车),体现地缘政治对能源市场的多维影响结构。

图中虚线连接表明四类国家间不仅在资源贸易上互联,且与各权力对应位置形成复杂制衡关系,支撑报告三权分析框架逻辑。[page::1]

3.2 图表3.2:“全球原油均价的历史变化”



该图展现自1969年起至2023年全球原油均价波动趋势,重点标注历史重要地缘事件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OPEC产量调控、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全球石油危机、伊核协议退出及俄乌冲突。

该图揭示油价波动密切关联地缘政治,且在危机发生时价格剧烈上涨,反映供给受扰动后的价格弹性和风险溢价。油价的周期变化称之为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为理解能源经济周期提供实证因素。[page::4]

3.3 图表3.3:“全球石油价格的周期分解”



该图运用价格的趋势成分、周期成分及去趋势价格成分说明油价历史变动。图中清晰显示战后重建和中国加入世贸为两大主要上行周期节点,价格的长期趋势与循环波动交织。实证地支持地缘事件对长期油价走势的深刻塑造,也说明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对应能源需求变化的关联机制。[page::5]

3.4 图表3.4:“俄乌冲突中的能源博弈”



通过国旗符号标示俄、乌、欧盟、美国四方利益网络,说明四方间因管道过境、价格纠纷、制裁及战略调控形成复杂互动。俄以资源权为核心,乌托管通道权,美国兼具供应及域外力量身份,欧盟为主要消费市场。图表直观揭示俄乌冲突的能源根源并非孤立政治事件,而是利益交织的三权博弈结晶。[page::6]

3.5 图表3.5:“Urals和Brent油价的走势”



该线图呈现2018年至2024年Urals原油与Brent油价走势及二者价差。数据反映俄油出口区域化趋势,Urals对西方折价明显,价差随制裁和市场调整波动。灰色价差柱状体现两者间市场割裂,展示俄乌冲突经济制裁对原油定价和贸易链的实质影响。[page::7]

3.6 图表3.6:“不同地点的天然气价格”



展示2017年至2024年俄气、中国LNG到岸价、纽约期货(NYMEX)、IPE期货价格走势。图形显示俄天然气与中国LNG到岸价趋势一致性提升,价格波动共振加强,反映天然气市场向全球价格一体化方向演变,区域溢价消失趋势明显。[page::8]

3.7 图表3.7:“德国工业电价和制造业产量”



(图文结合略,信息依据引用)反映2021年因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德国多行业减产停产,说明能源价格直接影响工业竞争力及制造业产出,案例佐证能源价格高企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page::12]

3.8 图表3.8:“中国不同能源的度电成本”



该图显示2017年至2023年中国工业电价、制造业产量指数、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产量均值走势。该图表现制造业与工业电价紧密相关,电价变化对制造业产量有显著影响,尤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影响更大,为能源成本与产业结构关系提供量化支持。[page::13]

3.9 & 3.10 图表3.9与3.10:“中美不同能源度电成本对比估计”与“中美风电和光伏度电成本”



这两个表格与条形图对比了2024-2027年间中美两国火电、风电、光伏及储能综合度电成本。数据明确显示中国在固定光伏与陆上风电含50%储能的成本上明显低于美国,具有较强成本竞争优势。技术集成和制造规模效益是核心驱动。该信息支撑报告论点,显示中国清洁能源制造与发电成本优势。[page::16,17]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非典型公司财务分析类,未涉及直接估值模型、目标价或收益预测,属于宏观地缘经济政策研判范畴。然而,报告系统地评价“三权”视角对能源产业链价值创造和国际能源价格影响的深远作用,间接为能源相关资产估值及战略布局提供逻辑框架。特别在特朗普能源政策分析中,详细说明美国页岩油盈利平衡点(约50-62美元/桶)及政策对应国际油价的压力和支持作用,等于对供给侧资本开支风险收益的价值暗示。[page::10,11]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重点提及能源三权争夺容易诱发地缘冲突,短期冲击供应造成价格剧烈波动,长期则促使消费国调整需求结构,产生产业和贸易格局调整风险。具体风险如下:
  • 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如俄乌冲突、霍尔木兹海峡紧张局势,管道和海运通道受阻带来供应链中断风险。

- 制裁与市场封锁风险:美国与欧盟利用金融、贸易制裁限制部分国家油气出口,破坏交易自由,扩大全球市场分裂。
  • 清洁能源转型风险:传统能源国如美国若未能及时转型有滑坡风险,价格波动可能对绿色产业推广形成冲击,绿色溢价扩大。

- 供应链瓶颈与贸易摩擦:清洁能源高集中制造带来贸易壁垒及地缘经济脆弱性。
  • 政策风险:中美贸易限制(如LNG船舶使用限制)、关税政策带来产业链调整风险。

报告强调,通过扩大供应多样性、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链自主能力以及国际合作可部分缓解这些风险。[page::3,18]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框架的优势与局限:三权框架为理解复杂地缘能源问题提供结构化视角,但未充分量化权力互动强度及时间动态,可能低估新兴能源形态的快速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稳定性。

- 俄乌冲突分析:报告强调能源因素加速矛盾,但未深刻探讨其中政治、民族、历史等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影响,或弱化了冲突诱因的多元性。
  • 美国政策分析偏向中性:对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评价较为中立,未完全揭示其单边主义可能对全球稳定和气候治理的长远负面作用。

- 清洁能源展望乐观:中国新能源制造成本优势突出,但面对国际贸易摩擦、资源限制与技术壁垒,挑战仍然严峻,报告未充分讨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对预期的冲击。
  • 图表中部分数据时间跨度较长,部分历史类数据(如超级周期)未与当代新能源结构严密联结,存在跨时代解释误差风险。[page::0-18]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构建了能源地缘经济的“三权”分析框架——资源权、通道权和市场权,解析了全球能源供应与贸易的根本动力来源。通过详实历史与现实案例(俄乌冲突、特朗普政策)展示了能源三权之间的多维博弈,凸显了能源控制在全球地缘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报告明确表明,能源贸易的地缘复杂性贯穿于资源高度集中且必需跨境运输的天然气和石油市场中,冲突与制裁成为常态,市场多极分裂同时推动贸易路径和价格形态区域化加剧。天然气东北亚区域溢价的消失及石油现货贸易的分裂现象展现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通过资源多元化和制造能力增强,提升了能源市场话语权。

美国“能源主导”政策的双重性在于通过页岩革命获取资源权和市场权,却在政策执行中推迟绿色转型并利用市场权施压对手,同时带来全球贸易摩擦和安全责任转移,为未来地缘经济形势增添不确定性。

更宽广视角预测,清洁能源革命重塑能源三权结构,能源进口国对设备制造国依赖增加,跨境输电通道取代传统管道,形成新地缘经济逻辑。中国凭借广袤多样的资源禀赋与领先制造规模,具备赢得电力时代能源竞争优势的潜能。中国的清洁能源低成本发电和交通电气化使其能源结构优化,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进而提升产业国力。

大量图表与数据支持了以上结论:全球油价历史变化与地缘事件高度相关(图3.2、3.3);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分裂(图3.4-3.6);中国通过制造优势降低绿色能源成本(图3.8-3.10),彰显政策与技术影响是能源市场中的关键变量。

综上,报告立场客观,强调能源三权是理解当前及未来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工具。中国在全球能源战略格局中拥有历史机遇,但也需警惕外部环境与制度摩擦带来的挑战。对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这一框架和市场动态至关重要。[page::0-18]

---

主要引用页码



0-18页全面覆盖[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

总结



本报告深刻揭示能源“资源权-通道权-市场权”三权交织博弈构成了复杂多维的地缘经济图景。俄乌冲突、美国政策变动与清洁能源革命成为理解当代能源市场的三大关键事件。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当代数据,报告完整刻画了中国在全球能源新格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其专业视角对研究能源政治经济、投资策略及国家安全有重要指导意义。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