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走势结构构建分析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探讨价格走势结构的量化分解方法,提出基于涨跌幅划分波段和Chan技术分析理论中的分型、笔、线段两种基础构件设计,从不同角度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稳定性差异,揭示价格走势的层级递归结构,为深入量化分析价格走势奠定基础 [page::0][page::2][page::4][page::5][page::7]

速读内容


价格走势的无序性与结构化需求 [page::1]


  • 市场交易价格波动复杂且涨跌交错,无长期单向趋势。

- 投资关键在于把握市场拐点和走势结构。

基于涨跌幅划分波段方法与实现 [page::2][page::3][page::6]






  • 波段划分基于涨跌幅参数,如10%、1%等确定拐点。

- 适用于多种时间尺度数据,且程序实现简单。
  • 拐点定义包含5个条件,确保趋势和反趋势的合理划分。

- 高频和低频数据分段精度差异明显。

Chan技术分析理论:分型、笔、线段的构建 [page::8][page::9][page::10][page::11]





  • K线的合并处理,消除包含关系后识别顶分型与底分型。

- 笔定义为两个相邻顶底分型间的走势。
  • 线段由至少三笔组成,且前三笔须有重叠部分。

- 线段划分依赖特征序列和缺口,严格逻辑保证稳定性。

两种构造方法的差异比较 [page::5][page::6][page::7]




  • Chan方法对价格走势的压缩放大变换具不变性,涨跌幅方法敏感。

- 程序实现方面,涨跌幅简单易行,Chan技术分析复杂且难实现。
  • 稳定性上,Chan线段较笔和涨跌幅波段更为稳定且心理结构意义明显。

深度阅读

莫尼塔量化研究•市场量化分析报告详尽解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CEBM价格走势结构构建分析

- 发布机构:莫尼塔公司(CEBM)
  • 发布日期:2012年8月21日

- 作者及联系方式
- 赵延鸿博士,联系方式:+86.21.3852.1003,邮箱:yhzhao@cebm.com.cn
- 朱向临,联系方式:+86.21.3852.1016,邮箱:xlzhu@cebm.com.cn
  • 主题:本报告主要聚焦于金融市场价格的走势结构,通过量化方法对价格走势的基本构件进行拆解和分析,旨在为价格走势的研究提供更加系统和有效的基础构建方法。


核心论点
  • 价格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全部市场信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易者对价格走势的影响虽有相关性,却难以据此准确预测价格。

- 传统统计假设(收益率正态分布或价格对数正态分布)与经典技术指标虽有局限。
  • 价格走势具备不可复制性,技术指标的有效性时有波动。

- 报告提出两种价格基础构件的设计方法:(1)基于涨跌幅的分段方法;(2)Chan技术分析理论中的分型、笔、线段结构。
  • 两种构造方法对比,指出各自优缺点和应用背景。

- 通过构件分析,开启对价格走势的量化分解新方向,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page::0]

---

二、逐章深度解读



1. 报告摘要


  • 关键论点

- 市场价格并非绝对能充分反映所有基本面、政策面及技术面信息,且价格预测难度大。
- 理性与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虽然对价格走势存在相关性,但不能直接帮助预测。
- 传统统计学依据如正态收益率假设虽有一定检验,但对实际交易无直接指导作用。
- 传统技术指标(RSI、MACD、TD指标和均线)有效性具有时点差异,原因在于价格走势本质的“不可复制性”。
- 研究价格走势“必须从价格本身的分解入手”,提出了两种分解方法:基于涨跌幅分段与Chan技术分析方法,后者在变换不变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优越,但实现难度较大。
  • 推理依据

- 价格波动的复杂性使得结构化分析成为必要。
- 采用不同的分段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量化价格走势。
  • 重要声明:已明确指出后续研究将继续深入,当前为构件分析的起始阶段。[page::0]


2. 理解价格走势(页1)


  • 关键论点

- 市场中的价格随时波动,不同级别(分钟、日线、周线等)的K线都表现为涨跌交错的复杂波浪运动。
- 永远上涨或下跌行情不存在,重点在于捕捉价格拐点。
- 捕捉拐点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尚无定论,多为概率问题。
- 探索价格走势内在是否存在等级分明且恒定的结构,解决之道是在构造“最基本价格构件”后展开。
  • 数据与图表说明

- 图表1呈现典型的K线图,展示价格波动的原始形态。
- 说明波浪式无序走势背后的潜在可分解结构。
  • 推理与假设

- 若能找到构件则能实现量化分析。
- 不同投资者根据不同时间尺度观察价格,反映市场多样需求。[page::1]

3. 构造方法之一:基于涨跌幅划分波段(页2-3)


  • 关键论点

- 利用涨跌幅作为分段依据划分价格波段,能够定义波段的拐点,实施程序化。
- 拐点的形成即是新波段对前波段的破坏,破坏标准以涨跌幅为参数(如10%)。
- 波段破坏细节通过图表2形象说明,清晰界定涨跌区间及拐点判定条件。
- 通过对上证综指(2008-2011)进行10%涨幅参数的日度收盘价分段(图表3),展示分段实际效果。
  • 数据点说明

- 破坏阈值设定为9.09%(10%涨幅反推),精确定义回调或突破行为。
  • 程序实现相关

- 可高效程序化,适合实务应用,尤其在量化策略设计场景。
  • 推断

- 路径清晰,直观,但受价格波动幅度影响较大。
- 不同波动性资产应用效果不一,需要灵活调整参数。
  • 续接说明(页3)

- 讨论了波段拐点分辨率与采样频率(日线vs分钟)问题:更多频率能显著提升分段精度(例如一分钟数据能识别更多拐点)。
- 提出基于点位的分段方法,适用于特定标的(如股指期货),参数以点数衡量幅度,强调灵活性。
  • 图表4和5展示

- 显示同一股票在5个交易日内以1%涨幅参数分段的分钟数据和日度数据的差异(分钟数据分段细致,日数据较粗糙)。
  • 总结

- 数据频率和分段颗粒度对结果影响显著。
- 参数及方法可针对不同需求灵活调整。[page::2,3]

4. 基础构件的用途(页4)


  • 关键论点

- 构件是递归定义的核心,可决定高阶走势和中枢结构。
- 递归方法定义如下:
- 初级构建:$a1 = f1(a0)$,初始定义可以多样。
- 高阶定义:$a
{n+1} = f{\Omega1}(a_n)$,中枢递归规则不变。
- 递归示意图(图表6)形象展示了多级别走势和中枢的关系。
  • 推断

- 递归结构使得局部走势和全局走势层次清晰,便于多尺度量化分析。
- 递归定义保证了定义的灵活性和一致性。
  • 注释

- 报告未细述具体函数,应为后续深度文章主题。[page::4]

5. 两种构造方法区别之一:压缩、放大变换不变性(页5)


  • 关键论点

- 价格波动性差异对涨跌幅分段方法适用性产生影响。
- Chan技术分析中“线段”的构造具备价格走势压缩放大变换(线性变换)下的不变性。
- 线性变换形式:$f(x)=r x$,其中$r$为放大($r>1$)或压缩($r<1$)比率。
- 基于涨跌幅的分段必须调整参数以匹配价格缩放,Chan线段法则不受此影响。
  • 图表7与8说明

- 比较了原始与线性变换后的走势,显示线段B仍然破坏线段A,但涨跌幅的绝对量发生变化,影响涨跌幅分段。
  • 推理

- Chan方法更为稳定,对跨市场或周期的比较分析具有优势。
- 涨跌幅法则的依赖参数限制了其跨资产可比性。[page::5]

6. 两种方法区别之二:程序化实现难易(页6)


  • 关键论点

- Chan线段划分因复杂的边际情况和需人工介入的“古怪线段”难以程序化。
- 涨跌幅基于定量阈值的分段易于用算法实现,只需满足5个具体条件。
  • 底点拐点定义条件

- (1) P点左侧存在跌幅≥d的点A’。
- (2) A’到P间无涨幅超过u。
- (3) P点右侧存在涨幅≥u的点B’。
- (4) P到B’间无跌幅超过d。
- (5) P为A’到B’之间低点。
- 其中满足关系$(1+u)(1-d)=1$,保证价格涨跌幅逻辑合理。
  • 图表9说明

- 图示底点定义帮助理解条件之间相互制约和判定过程。
  • 推理

- 从实际开发和应用角度来看,涨跌幅分段更普适。
- Chan方法需要更多人工调节,难以在实时交易系统中推广。
  • 可能局限

- 仅依赖价格涨跌幅,忽略更细颗粒度的行为。
- 需谨慎选择u,d参数确保算法灵敏度合理。[page::6]

7. 两种方法区别之三:稳定性差异(页7)


  • 关键论点

- 涨跌幅划分的波段内部结构差异大且不确定,可能是一笔、一线段、或复杂结构,易导致稳定性差。
- Chan观点强调:
- 笔构成的中枢极易被瞬间交易影响,稳定性低。
- 线段构造中枢稳定性更好,因为线段难以被偶发笔破坏。
- 线段的破坏反映市场行为和心理结构的微妙变化,鉴别有效趋势。
  • 图表10说明两种构造方法内部结构差异

- 涨跌幅划分可能对应Chan的一个线段或者更复杂走势。
  • 心理因素纳入

- Chan方法将技术线段视为汇聚多次确认的行为反映,加强了稳定性和信号准确度。
  • 总结

- Chan方法虽难实现,但对于深度走势结构分析更具说服力和心理学基础。
- 涨跌幅分段更适合快速、简易实现和初步划分。[page::7]

8. 附录:Chan技术分析各构件介绍(页8-11)


  • 分型(页8)

- 处理K线包含关系,实现无包含的K线合并。
- 定义顶分型与底分型(三K线比较高低点)。
- 图表11和12分别展示了K线合并及各种顶底分型的完全分类。
  • 笔(页9)

- 基于顶分型和底分型相邻连接成笔,构成价格波段的基本单元。
- 处理相邻同性质分型,对重复、无效分型予以剔除。
- 图表13、14形象演示笔的构造和连接关系。
  • 线段(页10-11)

- 由奇数个笔组成,且前三笔必须有重叠。
- 线段破坏定义严格,只有被另一线段破坏才能终结。
- 线段划分严格区分向上和向下线段,基于称为特征序列的笔序列进行划分。
- 特征序列中存在缺口、包含及非包含处理,依据其顶底分型确定线段终点。
- 图表15-17展示线段定义、破坏和划分标准图形化过程。
  • 总结

- Chan理论提供了完整的价格走势层级构建体系,从K线分型、笔到线段。
- 通过层层递进和严格定义,提高了趋势划分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 同时结合心理学分析,尤其关注确认和破坏的信号意义。
  • 技术术语

- “包含关系”指K线范围重叠。
- “笔”是顶和底的相邻连接单位。
- “线段”是多笔组合且具重叠的更高阶结构。
- “分型”是走势的局部极值确认规范。
  • 对比前文波段划分

- Chan构件理论严谨,但实现难度大且对极端情况处理复杂。
- 波段分段法更易程序化但稳定性和鲁棒性欠缺。[page::8-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编号 | 内容描述 | 主要信息点 | 逻辑归纳与意义 | 图片路径 |
| -------- | ---------------------------------------------------------------- | ------------------------------------------------------------------------------------------------ | ------------------------------------------------------------------------------------------------------ | ----------------------------------------------- |
| 图表1 | 常见K线图示 | 展示价格波动的形态与多时间级别(分钟、日、周)的价格走势多样性 | 直观表现价格波动的无序但波浪式涨跌,为后续分结构拆解需求提供直观背景 | |
| 图表2 | 波段破坏示意图 | 红点A为波段分界点,价格回落若超过9.09%则构成波段破坏,产生新波段 | 定义波段的终结与新拐点形成的数学标准,为涨跌幅分段提供可操作判定方法 | |
| 图表3 | 上证综指日度收盘价10%涨幅参数走势分段 | 蓝色走线及红色虚线标识10%涨幅的拐点,划分实际波段 | 体现分段方法在历史指数走势中的实际应用,分段反映出明显波动区间 | |
| 图表4-5 | 个股5交易日分钟数据与日度数据1%涨跌幅分段 | 图4分钟数据分段细密,图5日度数据分段粗略 | 说明采样频率影响分段精度,分钟级数据能够捕捉更多细节拐点 | |
| 图表6 | 递归图(三角分形图案) | 展示价格走势和中枢结构的递归构建示例 | 数学递归映射价格走势层级概念,强调结构递归定义的合理性 | |
| 图表7-8 | 线段B破坏线段A原价与变换后对比 | 线段B破坏A不变,但涨跌幅变化影响基于涨跌幅方法判别 | 强调Chan方法的压缩放大不变性,涨跌幅方法依赖参数需调整 | |
| 图表9 | 底点拐点定义图 | 价格区间内跌幅$d$和涨幅$u$的局部极值P点拐点定义 | 条件明确且逻辑严密,易于程序化判定拐点,建立涨跌幅波段破坏模型 | |
| 图表10 | 两类构造方法内部结构差异图 | 基于涨跌幅的波段可能对应Chan的笔、线段或复杂走势 | 显示两方法划分稳定性差异,以及内部结构的多样化 | |
| 图表11-12| K线合并与三根K线分类 | 展示K线包含关系合并操作及顶底分型分类 | 规范K线结构,剔除包含关系噪音,构造稳定分型基础 | |
| 图表13-14| 笔的定义与连接 | 笔由顶分型和底分型连接构建,去除冗余分型 | 明确如何构建价格基本波段单元,实现定量划分 | |
| 图表15-17| 线段定义、破坏及划分标准 | 线段由奇数笔且前三笔重叠构成,破坏需被另一线段破坏,特征序列用于划分 | 精准定义高阶走势单位,确保划分稳定性和心理学意义 | |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公司或资产估值,而是针对价格走势结构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因此无估值部分。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本报告未直接提出风险因素,但隐含的一些风险点值得关注:
  • 方法依赖参数风险:基于涨跌幅的分段依赖固定阈值参数,参数调整不当可能导致划分失真。

- 数据频率影响:不同数据频率导致分段结果差异显著,对指标和策略开发带来不确定性。
  • 实现难度差异:Chan方法虽更稳健,但实现复杂度高,含有主观判断成分,可能带来一致性风险。

- 市场行为变化风险:价格走势的心理结构假设基于历史行为,市场极端状况或重大事件可能破坏结构稳定性。
  • 解释力局限:未能完全证明价格走势是否包含全部信息,推断和市场行为背离风险存在。


报告未提供缓解策略,基于方法本身性质需要投资者和研究者自行调整参数、选择合适级别及数据频率,并结合其他分析以降低风险。[page::0-11]

---

六、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立场客观但存局限

- 明确指出价格走势不可完全预测,强调结构稳定性和变换不变性。
- 同时,涨跌幅分段法的易用性和Chan技术分析稳健性之间存在权衡,报告未详细给出综合方案选择标准。
  • 潜藏主观成分

- Chan技术分析的构件划分过程含有一定人为判断(诸如分型定义和线段破坏判定),难以完全程序化,存在一定主观风险。
  • 缺乏实证回测展示

- 报告未展示策略回测结果或实际效果验证,理论部分占主导,后续实证需验证其有效性。
  • 部分数学定义未全展开

- 递归函数的数学表达和具体函数形式未说明,易引发对应用层面的理解障碍。
  • 市场环境特殊性的忽视

- 不同市场周期和资产波动差异对方法适用影响未深入讨论。
  • 术语解释较为专业

- 对不熟悉技术分析的外行投资者较难理解,需要辅助性定义和解释。

总体上,报告在技术分析层面具有深度,但未包含实证、应用指导和跨市场分析,需结合量化策略与实盘观察加以完善。[page::0-1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围绕价格走势结构量化的研究方向展开,提出了两类价格基础构件的设计方法,分别基于涨跌幅分段和Chan技术分析传统理论。
  • 报告首要论点包含:

- 价格虽非完全反映全部信息,但为市场交易成果,是最直接的市场反馈。
- 传统统计模型及技术指标存在局限,价格走势含有不可复制性,需从构件粒度重新研究。
  • 基于涨跌幅的分段方法

- 简单易行,程序化程度高。
- 适合多种价格序列频率数据。
- 参数依赖性大,变动率影响敏感,稳定性较差,不能保证构造结果不变。
- 图示分段清晰,便于快速识别波段和拐点。
  • Chan技术分析方法

- 以分型、笔、线段为核心构件,构成递归定义的多层次走势结构。
- 保证结构的压缩放大不变性及较强的内部稳定性,体现对市场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 实现难度较大,不易程序化,含有一定人为判断。
- 线段和特征序列的划分方式严谨,强调确认和破坏机制,提升有效信号判定能力。
  • 两方法差异详尽比较

- 程序实现难易、参数敏感性、稳定性和结构一致性均有针对性分析。
  • 未来方向

- 报告为价格走势结构量化分析奠基,强调后续工作将继续深化构件的量化解读及应用。
- 鼓励结合不同级别K线与实时高频数据进行多层次递归分析。
  • 图表支撑亮点

- 图表从K线基础演示波动特征,到分段波段划分及递归结构示意,逐层展开结构含义。
- 变换不变性实例强化对方法稳定性的理解。
- Chan技术分析构件分解的系统性图谱为理解价格行为起核心作用。

总体而言,报告的立场是技术中立,强调结构化价格走势的研究必要性,推崇Chan体系的科学严谨性同时认可涨跌幅分段的实用性。通过对比分析,报告为市场参与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思路丰富、实践与理论结合、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价格结构研究框架,促进了量化交易和技术分析的融合发展。[page::0-11]

---

免责声明强调:本报告仅为研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且价格和市场分析具有不确定性,投资需谨慎。[page::12]

---

# 综上所述,本报告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传统技术分析的量化和系统性,为价格走势的理解和预测打开一条新的科学路径。两种方法互补使用,有助于提升策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未来可望结合高频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使之更具实用价值和预测能力。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