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osure to War and Its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over the Life Cycl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德国生活史调查和1970年人口普查数据,深入研究二战期间战争伤害、战俘经历和流离失所对不同年龄段幸存者劳动市场影响。结果表明,战争造成的伤害主要影响退休前后就业,战俘倾向推迟退休,而流离失所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依年龄和性别差异显著,反映寿命周期理论预测 [page::0][page::1][page::11][page::14][page::17][page::28].
速读内容
战争伤害对就业的长期影响 [page::9][page::11]

- 战伤者在56-65岁阶段的就业率比非伤者低8.5个百分点,提前退休显著导致其工作年限减少约1年。
- 战伤对职业声望影响不明显,但导致养老金收入下降,战伤补偿部分抵消了损失。
战俘经历的生涯轨迹与影响 [page::9][page::11]
- 战俘受教育年限略微减少,早期就业大幅受阻(20-30岁阶段就业率低近50个百分点)。
- 战俘在30岁后逐步弥补就业差距,50岁以后就业率高于非战俘约10个百分点,且推迟退休。
- 职业声望持续低于非战俘,整体现象符合寿命周期模型预期。
流离失所者的教育与就业年龄效应 [page::13][page::14]

- 流离失所对教育影响随出生年份分布呈现非线性,1920-1930年出生的男性受影响最大,教育年限减少约0.7年,女性影响稍晚且幅度更小。
- 早期流离失所儿童反而因损失土地等原因转向更高教育。
- 就业退出概率随年龄和性别差异显著,老年流离失所者就业退出率激增,女性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整体大于男性。
量化模型解释与理论框架 [page::28][page::29][page::31]

- 通过Ben-Porath模型,战争带来的伤害增加劳动不适感,导致提前退休,战俘则因工作年限缩短选择推迟退休。
- 流离失所造成的工资率下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晚退休影响相互抵消,导致影响依年龄不同而异。
1970年人口普查补充分析 [page::6][page::14][page::16]
- 大样本数据展示了不同出生年代流离失所对教育和就业退出的异质性影响。
- 年龄越大被流离失所,立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越大,年轻组影响累积更显著。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Exposure to War and Its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over the Life Cycle
- 作者:Sebastian T. Braun, Jan Stuhler
- 发布机构及时间:未显式说明,但从引用和文献看,作者均为经济学研究人员,发布时间为2023年3月28日
- 研究主题:以德国二战幸存者为样本,研究战争暴露(战伤、战俘、流离失所)对个人劳动力市场生涯的长期影响,尤其关注这些影响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差异
- 核心论点及结论:通过追踪1919-21年出生的德国男性生涯数据,发现战争创伤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有延迟性和生命历程差异性。
- 战伤者在晚年就业率较低,提前退休减少工作年限。
- 战俘延迟退休,尽管职业成就整体偏低。
- 流离失所者(尤其是女性)部分未能重返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就业影响因年龄及性别差异较大。
- 报告新颖点:区别于此前仅关注战争总体影响或地区暴露差异的研究,本文聚焦个体战争经历,采用生命周期视角全面分析战争变量不同时间点的影响,结合实证数据和理论模型提供解释框架。[page::0,1,2,3]
---
二、逐章深度解读
2.1 引言(Introduction)
- 介绍二战战争规模及其在欧洲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死亡人数、战俘人数和流离失所人口规模巨大。
- 战争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不同个体战争经历的时序效应未知。
- 研究聚焦三类典型的战争经历——战伤、战俘、流离失所——如何影响职业路径,从受教育阶段到退休,强调生命周期视角的重要性。
- 数据选取自德国生命史研究(GHS),该数据集的优势是包含详尽的教育、工作和家庭历史,且直接从被调查者处获取其战争经历信息。
- 研究通过比较受伤、被俘、流离失所个体与未受相应影响者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市场轨迹展开,控制家族背景和战前变量以保证战争经历的可视为准随机性。
- 主要发现:战伤缩短晚年工作,战俘延迟退休求补偿,流离失所影响女性回归劳动力市场,且不同伤害路径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显著[page::1,2]
2.2 数据和描述统计(Data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核心数据为GHS-2波,1985-88年面访1919-21年出生8个西德出生组合,含2171+1412 被访者。数据详细记录教育层次、就业历史及战争经历(战俘时间,战伤类型如弹片伤、冻伤、截肢等),还包含退休金来源和水平。
- GHS-2也涵盖居住地变迁,辅助识别是否为受战争驱逐的“流离失所者”。
- 替代数据为1970年德国人口与职业普查,样本量大(西德10%样本,逾600万),帮助分析不同出生时间流离失所对教育和就业退出的影响,但无法识别战伤与战俘信息。
- 统计显示,出生1919-21年的男性里约30%战伤,47%被囚禁超过六个月,20%流离失所。该年代进入劳动力市场正遭遇战争洗礼,劳动力参与率在20岁左右骤降(战争爆发时正值18-20岁),该影响阶段性显著,经济复苏强劲也加速了战后就业恢复。
- 典型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绘图(图1)呈现战争对就业和教育的切断性影响,且青年时期非参与(非工作非教育状态)显著上升[page::3,4,5,6]
2.3 战争个体震荡对劳动力市场长期影响(Individual Effects of War-Time Shocks)
- 运用条件独立性假设,战伤和囚禁的发生被视为概率随机,主要由站驻前线区域决定,与个人背景无关。对失所者进行选取调整,证实这一群体并非结构性预先劣势。
- 分析结果显示:
- 战伤:晚年工作减少,计入退休早于非伤兵约1年,影响主要发生在56-65岁的工作年限缩短,伴随工作年限减少养老金收入下降约10%,但战争受害者养老金补偿几乎弥补这一缺口,未见职业地位明显退步。
- 战俘:教育年限略降,20-55岁工作时间减少约2.3年,职业地位显著低于非囚者,但晚年养老金差异有限,部分原因是德国养老金体系有“弥补”战争服役期间就业空闲的机制。战俘就业曲线显示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晚年更可能就业,且职业晋升缺口贯穿始终。
- 流离失所:20-55岁工作减少约0.6年,晚年工作无显著下降,职业声望大幅受损,损失在25岁左右最大且持续。晚年收入大幅受损,特别是非养老金来源(投资、租金等)。就业概率瞬间骤降10%,但30岁后逐渐恢复,职业声望的损失较为持久[page::9,10,11,12]
2.4 不同世代及性别下流离失所的差异影响(The Effect of Displacement across Cohorts)
- 利用1970年普查,样本量大,能观察更多世代。
- 教育影响:
- 1918年前出生的男性,流离失所与非失所者教育年限基本持平。
- 1920年以后出生组出现教育差距,最大发生在 ~1930年出生组,受流离失所冲击最大(0.7年损失),对应关键的学业向职业培训转换期。晚些出生组未被或更早失所者教育反而超过对照,部分原因可能是农业转向非农产教育的激励增强。
- 女性随年龄效应推迟出现负面差距,但同样表明中青年流离失所者教育遭受破坏,早期失所者甚至表现更好。
- 就业影响:
- 以1890年出生为例,流离失所者1945年就业退出概率骤增(工作年限被挤压),非流离失所组则平稳。
- 就业退出率随出生年份变化,流离失所影响对较年长男性更具冲击(1946年比非流离失所男性高退出率23.2个百分点),对年轻男性影响减弱。
- 女性流离失所对劳动力退出影响持续且幅度较大,说明女性更易丧失就业连接。
- 总体流离失所带来就业年限损失表现为钟形,集中在中年组,女性损失年限更高,最高两年以上。[page::13,14,15,16]
2.5 结论(Conclusion)
- 战争影响劳动生涯具有长远、复杂的生命周期特征,不同战争伤害类型呈现不同时间和路径的影响。
- 战伤的显著负面影响主要晚年显现,表现为退休提前和减少工作年限。
- 战俘多延迟退休以弥补战时空白,职业成就总体受损。
- 流离失所影响尤为男女异质,教育丧失最强烈出现在学业关键期学生,妇女就业重返受损严重。
- 研究对未来战争政策,尤其涉及难民接受、战争伤残赔偿、劳动力重整提供人生阶段及性别定向的政策启示。
- 对比当前俄罗斯乌克兰战争,提示战争后续经济影响往往迟滞,需长远视角[page::2,17]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1919-21 年男性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分布图(第6页)

- 展示内容:按年龄显示四种状态占比——非劳动力参与、失业、就业、教育。
- 数据趋势:
- 战争爆发时(约20岁)劳动力参与急剧下降,教育状态快速减少,非参与状态激增。
- 30岁后就业迅速恢复,50岁以上就业率维持稳定并高位,失业率较低。
- 青年阶段教育结束明显受战争干扰,正常衔接就业迟滞。
- 关联文本:反映战争对劳动力市场导入期的强烈冲击,强调生命周期视角的必要性。[page::6]
图2:不同战争经历对就业与职业声望的生命周期影响(第11页)

- 展示内容:
- 左侧:就业概率与年龄关系曲线。
- 右侧:职业声望分数随年龄的变化。
- 三组三对图分别为:战伤、战俘、流离失所。灰色阴影为战争持续期间。
- 关键趋势:
- 战伤者就业率与对照战前接近,50岁后开始明显下滑,至60多岁时差距最大(约-17个百分点);职业声望无明显差异。
- 战俘20多岁就业率大幅低于非战俘(差距近50个百分点),30多岁以后开始赶超,50-60岁战俘就业率反超非战俘接近10个百分点,但职业声望持续低于非战俘。
- 失所者战后初期就业率持续低于非失所者(最高差距约10个百分点),30多岁后差距收窄。职业声望长时间低于对照,尤其是25岁左右遭受最大冲击且未完全恢复。
- 关联文本:图示支撑对各类战争经历影响时序性差异的实证论断,印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预测。数据显示战争冲击的不同路径和受影响时间点差异明显,验证理论中教育和退休决策的机制假设。[page::11,12]
图3:流离失所对教育和就业退出的影响,跨世代与性别差异(第14页)

- (a) 教育年限:早期出生男性失所和非失所教育差距不大,1920年后失所男性教育逐渐下降,至约1930年出生群体最大,年轻组后期差距逐渐收窄并逆转。女性趋势稍滞后,但显示类似模式。
- (b) 对1890年出生群体,失所个体就业退出概率在战争结束时急剧上升,非失所平稳。
- (c) 不同出生年代失所对就业退出即时影响,男性随年龄增长即时影响下降,女性影响相对稳定及较大。
- (d) 累计就业损失年数呈钟形分布,中老年男性和年轻女性损失较大。
- 关联文本:图中表现的年龄效应与理论中预期一一对应,验证流离失所的教育和就业影响以年龄和性别为主变量。传递了流离失所复杂的生命周期调节效应。[page::14,15,16]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并非直接财务估值报告,无传统企业估值方法(DCF、市盈率等)应用。其核心分析在于:
- 通过经济学生命周期模型(Ben-Porath模型扩展),定量描述战争经历如何通过影响教育投入、劳动供给和退休行为,长期影响个人劳动收入和职业发展。
- 具体参数设定包括生命周期效用函数、工作效用损失函数、折现率和工资-教育关系等,详见附录D。
- 理论模型为实证结果提供机制解释,而非对个体价值或市场价值进行传统估价。
- 模型敏感性分析体现在不同生命阶段和类型冲击对教育和退休年龄的调节效应,突出影响的非线性及时滞性。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识别的风险因素主要为战争暴露的异质性及因果识别问题:
- 战争经历非完全随机,但作者通过控制前置健康、家庭背景和入伍时间变量,展示现有数据支持条件随机性假设。
- 战争经历各类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被控变量后结果稳健。
- 失所人群可能与非失所群体存在结构差异,文中引用现有文献与模型数据分析指出,这种异质性较小,且已在回归中控制相关混杂因子。
- 研究局限:
- 样本集中于西德,结果对东德或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需谨慎。
- 战争后养老金制度对战俘和战伤者有补偿,可能掩盖部分经济损失,模型假设可能低估某些非经济代价。
- 对女性影响的解释有限,尽管数据显示性别异质性,文化和社会角色因素未被深入分析。
- 报告未具体提出缓解措施,但指出政策设计应重视生命历程及性别差异,以精准干预为导向。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视角客观严谨,重视生命周期分析,较好解决了战争影响时滞和异质性问题。
- 但部分假设如战争经历随机性、流离失所前后环境变化的可比性仍存潜在争议,尤其失所者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可能难以完全测度控制。
- 养老金“替代”机制虽现实存在,但对劳动积极性和非正式市场活动的影响未充分探讨。
- 战俘推迟退休的劳动市场表现正面,可能隐藏心理社会和健康隐患,缺乏对非经济性后果的系统考察。
- 流离失所影响因不同性别展现差异,提示性别角色与政策响应机制复杂,报告对此仅做简单推断,后续研究或需深化。
- 报告中不同图表和数据分析方法高度依赖回归结果,潜在识别偏误不可完全排除。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基于细致的纵向个人数据,创新采用生命周期视角详细刻画了二战经历给西德男性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长远创伤性影响。
- 战伤者晚年就业减少主要源于提前退休,退休前表现与非伤者接近,养老金补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损失。
- 战俘教育和职业成就受到不利影响,但其就业曲线表现为晚年反弹与工作年限延长,是对被抓捕流失时间的补偿型行为。
- 流离失所人群的冲击高度依赖劳动力生命周期年龄和性别。学龄阶段遭遇流离者教育显著受损,成年早期流离尤重创职业发展和就业延续性,女性劳动力退出率尤高。
- 研究通过拓展Ben-Porath模型理论,合理解释了教育投资的抑制、退休时间的调节以及不同战争冲击对劳动供给的异质化影响。
- 图表直观呈现生命周期动态,显示战争影响往往“后发”,时点与生涯阶段紧密相关,提示政策应基于年龄和生命阶段精准干预。
- 该研究不仅补充了战争经济长期影响研究空白,也为当今战争与难民危机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综上,作者以坚实的数据支持和严谨的理论框架提出,战争经历对个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层次多样且长期显现的生命历程事件,评估和干预必须动态化、分阶段并区别投入,才能有效缓解战后长效损害。[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附录说明(部分)
- 附录A详述教育年限测量和战争经历变量定义。
- 附录B介绍战伤赔偿体系和养老金制度运作,说明养老金如何平滑战争中断的劳动历史。
- 附录C中包括德国地图及多组数据图形,辅助论据。
- 附录D提供理论模型推导,数值模拟直观显示三类战争冲击对教育和退休年龄的影响机制。
---
总结
该报告以深厚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细腻描绘了二战庞大且复杂的个体战争暴露如何在不同生命阶段显现其经济代价,是当前战争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其生命周期视角及多维度分析方法为理解战争对个人经济轨迹的多样影响提供了范式,有助于指导当前及未来因冲突造成的人口迁移及战争后果应对策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