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明确,蓄势以发:全国碳市场指导性文件发布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解读了2025年8月25日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了2027年与2030年两阶段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涵盖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及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报告结合全国碳市场成交情况及欧盟市场经验,分析了碳价走势与市场机制创新,重点包括行业覆盖扩展、碳金融产品推广、核证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完善,以及碳排放核算与核查规范。碳衍生金融工具如碳债券、碳质押、碳资产回购等得到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度持续提升,推动绿色金融与碳市场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明确分阶段推进 [page::0][page::3]
- 2027年目标聚焦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和自愿减排市场重点领域覆盖。
- 2030年目标为构建配额总量控制及免费与有偿分配并重、诚信透明、规则完善、国际接轨的碳市场体系。
- 体现碳市场与碳排放双控体系的高度协同。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情况及欧盟经验借鉴 [page::2]

- 2025年7月底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
- 碳价中枢稳步上升,成交量呈周期性波动。
- 欧盟碳市场通过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和扩大纳入行业,碳价快速上涨,成交更平稳,成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参考。
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并轨发展 [page::1][page::4][page::5]
- 重点行业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已纳入强制减排交易范围。
- 重点新纳入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
- 自愿减排市场通过完善CCER方法学体系涵盖电力、油气、煤炭、林业等领域,实现重点项目减排量核证。
CCER方法学全面推进及部分示例 [page::6]
| 方法学名称 | 编号 | 适用条件 | 发布时间 | 项目示例及减排量 |
|----------------|-----------------|----------------------------------|------------|-------------------------------------------|
| 并网光热发电 | CCER-01-001-V01 | 适用于光热发电项目 | 2023年10月24日 | - |
| 并网海上风力发电 | CCER-01-002-V01 | 适用于离岸30公里以外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 2023年10月24日 | 江苏如东H7#400MW海上风电,计减排量6,136,750吨 |
| 造林碳汇 | CCER-14-001-V01 | 各类造林项目 | 2023年10月24日 | 张掖农发集团造林项目,计减排量542,649吨 |
| 红树林营造 | CCER-14-002-V01 | -- | 2023年10月24日 | -- |
鼓励发展碳金融产品,拓展交易主体和融资渠道 [page::6][page::7]

- 碳金融产品类别涵盖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期货、碳基金等。
- 地方如广东和上海率先出台制度支持碳配额担保融资及金融机构参与。
- 碳期货等衍生品处于筹备阶段,碳期权以场外协议为主。
- 碳市场正逐步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与。
加强碳排放核算及核查管理 [page::7][page::8]
- 发布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部分行业指南仍待完善。
- 市场监管出台碳计量中心建设指导,明确2030年底建设目标。
- 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核查技术规范,高质量核查确保数据准确。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5年重点工作时间表 [page::5]
| 时间节点 | 所属部分 | 工作任务 |
|------------|----------|------------------------------|
| 4月11日起 | 配额管理 | 发电行业2024年度配额预分配 |
| 5月10日前 | 名录管理 | 公布2024、2025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
| 5月15日前 | 名录管理 | 开设并激活新重点排放单位碳账户 |
| 6月30日前 | 数据管理 | 提交2024年度排放报告及制定数据控制方案 |
| 7月至每月 | 数据管理 | 启动月度碳排放数据信息存证 |
| 7月31日前 | 配额管理 | 核定发电行业2024年度配额 |
| 8月20日前 | 配额管理 | 分配发电行业2024年度配额 |
| 8月31日前 | 数据管理 | 核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排放报告 |
| 9月30日前 | 配额管理 | 核定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配额 |
| 10月20日前 | 配额管理 | 分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配额 |
| 10月31日前 | 名录管理 | 公布2026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
| 10月31日前 | 数据管理 | 补报上半年碳排放月度数据存证 |
| 12月31日前 | 数据管理 | 制定2026年度数据控制方案 |
| 12月31日前 | 配额管理 | 完成技术评估及2024年度配额清缴 |
- 时间表覆盖了从配额分配、排放报告、账户设立、数据存证到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深度阅读
中金研究报告分析解构
《目标明确,蓄势以发:全国碳市场指导性文件发布》
作者:潘海怡、刘均伟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
发布日期:2025年9月2日
主题:全国碳市场政策文件解读与行业发展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本报告由中金公司资深分析师潘海怡、刘均伟撰写,于2025年9月2日发布,聚焦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8月25日公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的解读。报告分析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目标、交易体系、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核算规范等方面,强调《意见》为加速推动碳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定向。报告核心信息在于:明确了碳市场的发展路径,展望了强制减排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的扩容,及金融产品创新,并预判碳价中枢有望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核心内容
- 2025年8月25日《意见》明确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政策工具,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关键节点的建设目标:
- 2027年: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覆盖;
- 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诚信透明、统一方法学、广泛参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和合理的碳定价体系。
- 现有碳市场以强制减排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自愿减排市场为辅。从2021年启动至今,市场配额成交量持续增长、价格中枢稳步上升,与欧盟碳市场发展经验进行对比,指出有偿分配机制加强和行业纳入拓展是欧盟碳价提升的关键经验,暗示我国碳价“指挥棒”作用将被进一步放大。[page::0,1,3]
---
2.2 全国碳市场发展目标与路径
- 到2027年,重点在于覆盖度提升、扩大行业范围并实现重点领域自愿减排领域的全覆盖;
- 到2030年,重心则转向完善基础设施、交易制度,包括配额管理、定价机制、交易主体、国际接轨等;
- 报告指出《意见》与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目标契合,体现了碳市场建设与碳排放双控体系(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联动发展,未来将逐步以总量控制为主,配合碳达峰碳中和要求高效运作。[page::3,4]
---
2.3 强制碳市场及自愿减排市场的扩容
- 当前四个行业(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重点排放单位纳入交易范围,2024年末钢铁等行业完成首次履约;
- 政府推动其他高排放行业(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造纸、民航)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预计未来将被纳入碳交易;
- 自愿减排市场推动方法学完善和覆盖多领域,自2024年1月重启交易以来,已涵盖电力、油气、煤炭、林业、交通等领域,截至2025年7月核证减排量累计成交246.03万吨;
- 报告指出自愿减排量可用于抵销强制市场配额清缴,抵销比例不超过5%,体现了两个市场的协同作用。[page::4,5]
---
2.4 碳金融产品创新与交易主体扩充
- 《意见》鼓励开发碳金融相关衍生产品,如碳债券、碳质押融资、碳期货、碳基金、碳保险等,丰富绿色金融工具体系,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绿色转型;
- 目前我国碳金融产品仍处于探索初期,主要由地方试点推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领先布局;
- 嘉定和广东省等出台了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相关政策,提供司法保障,降低融资风险;
- 上海碳市场行动计划支持引入更多交易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者及个人,推动碳资产纳入银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实现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数据互通互认;
- 报告图表6系统展示了碳金融产品类别与案例,增强了对行业现状的理解。[page::6,7]
---
2.5 碳排放核算与核查规范化
- 《意见》强调完善碳排放核算报告管理,推动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修订,实现分类管理和基于自动监测的核算;
- 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生态环境部发布发电、钢铁、水泥及铝冶炼四个重点行业核算报告指南;
- 国内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历史追溯到2013-2015年,覆盖工业多个行业,但依然有半数重点行业指南尚待修订和完善;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发布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涵盖碳排放关键测量标准和设备,为计量提供技术保障;
- 碳核查方面,生态环境部明确核查技术规范和流程,各地亦发布相关地方性标准,保障核查工作严谨性和准确性,确保碳排放数据可信度。[page::7,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情况(2021-2025)
- 图表展示了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成交量(百万吨)和成交均价(元/吨)走势;
- 数据显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成交量周期性波动且受年度配额分配影响显著,成交均价整体呈上涨趋势,反映碳价中枢稳步抬升;
- 成交额累计467.84亿元,展示了市场活跃度提升和资金规模增长;
- 图表支持了报告论点,即碳排放价格“指挥棒”功能增强,为企业碳减排行为调节提供市场信号。[page::2]
---
图表2:欧盟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情况(2005-2025)
- 展示欧盟碳市场量价长期走势及四个发展阶段划分:免费分配主导、逐渐引入有偿分配、启动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免费分配逐渐退出;
- 碳价在2020年之后快速攀升(最高接近100欧元/吨),成交量趋于平稳,显示加强分配机制和行业覆盖拓展对市场活跃度和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 欧盟发展经验为我国碳市场设计提供借鉴,强调配额总量收紧与有偿分配促进碳价健康波动;
- 该图表作为海外成熟市场参考,印证我国提升碳市容量、完善配额机制的必要性。[page::3]
---
图表3:全国碳市场发展过程与目标时间线
- 以时间轴方式描绘了2021-2030年全国碳市场关键节点,如市场开启、政策发布、行业纳入及目标展望;
- 体现分阶段建设路径,由初期覆盖发电行业到未来全覆盖,涵盖交易制度完善和配额分配制度建设;
- 辅助理解政策规划与市场运行节奏,为后续工作及投资节奏提供预期框架意义。[page::3]
---
图表4: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5年重点工作时间表
- 细化2025年配额管理、名录管理、数据管理等任务节点,包括发电行业2024年度配额预分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账户开户、排放报告与核查、配额核定与分配;
- 展示多部门协调推进、多维度监管动态,确保市场可持续高效的规则保障;
- 体现从技术准备至监管执行环节的时间节点安排,对于行业企业准备及投资规划具有实操指导意义。[page::5]
---
图表5:CCER方法学汇总
- 列举了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各类方法学分类及发布时间、适用条件和项目示例,包括光热并网发电、海上风电、造林碳汇、甲烷回收利用等;
- 展现方法学覆盖广泛、体系日趋完善,支持多行业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
- 数据体现自愿减排市场基础建设逐步扎实,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减排量的可核实性;
- 介绍了绿证及CCER衔接机制,防止重复补贴现象,体现制度设计的规范与创新。[page::6,8]
---
图表6:碳金融产品分类体系及落地案例
- 分类涵盖碳市场融资工具(如碳债券、质押融资)、交易工具(碳远期、碳期权)、支持工具(碳借贷、碳保险、碳基金);
- 各类工具均有具体落地实例,验证市场活跃度及政策推动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
- 展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推动碳金融发展的政策与市场响应,增强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的能力与深度;
- 体现当前碳金融市场仍处早期,尤其碳期货尚未落地,未来空间巨大。[page::6,7]
---
图表7: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修订情况
- 对比“十二五”期间和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指南发布情况,并梳理八大高碳行业的覆盖度;
- 显示部分行业如钢铁、发电、铝冶炼已有较完整指南,其他行业仍需完善;
- 指出核算体系从历史基础上向标准化、分类管理迈进的重要进展,為碳市场数据质量保驾护航。[page::8]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侧重政策及市场环境解读,未包含具体企业财务估值或目标价,侧重对全国碳市场整体发展路径、政策落地及市场影响的宏观洞见。报告中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政策对碳价提升可能性的预判及金融衍生品创新对市场活力的促进方面,而非传统财务估值模型。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明确呈现单独风险章节,但隐含的风险包括:
- 行业扩容及覆盖不及预期可能影响碳价形成及市场活跃度;
- 核算与核查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碳排放数据失真,削弱市场信心;
- 碳金融产品规范不完善及创新不足,可能限制资金流入和价格发现功能;
- 国际接轨进程复杂,可能影响我国碳市场开放度和跨境交易;
- 政策执行节奏不确定性及地方执行差异亦可能带来不确定风险。
报告通过强调持续修订核算指南、法律文件与市场机制构建,体现对以上风险的积极应对态度。[page::3,7,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全面体现了政策信号与市场发展预期,但对碳价格走势和市场活跃度的正面预期较为明确,可能存在一定政策导向乐观情绪;
- 对我国碳金融产品的成熟度评估坦诚指出发展尚处于初期,说明不完全乐观,具较高分析稳健性;
- 报告对自愿减排市场及其与强制市场协调机制强调较多,但未深度讨论市场可能面临的供需不均问题或市场操纵风险;
- 欧盟市场经验作为参考虽具借鉴性,但未充分剖析两国市场环境差异对政策适用性的潜在影响;
- 报告内部逻辑一致,数据更新及时,示例丰富,细节详实,体现较高的研究质量。
---
七、结论性综合
整体来看,中金公司报告紧扣最新国家政策文件,以细致数据和行业趋势为支撑,系统解读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目标、实施路径及未来展望。报告明确指出:
-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在规范建设、覆盖扩容及价格机制方面均有积极进展,配额成交量及价格均呈稳步上升趋势;
-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发展任务,兼顾覆盖面和交易制度完善,符合“双碳”战略要求,预示未来碳价中枢有望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
- 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双轮驱动,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碳市场生态体系,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 融合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交易主体扩展,碳市场价格发现和融资功能将得到加强,助力企业碳减排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
- 核算和核查体系加强,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市场更加透明和规范;
- 通过对比欧盟市场发展轨迹,报告形象地提示了加大有偿分配比例及扩大行业覆盖对深化碳市场的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报告态度积极,强调碳市场建设的政策力度和制度创新的实质性进展,认为全国碳市场将成为国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关注行业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
---
参考官方图表导览(Markdown形式)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象征性图片
-

图表2 欧盟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情况
-

---
溯源
全文分析和数据点主要摘自中金公司《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解读报告[page::0,1,2,3,4,5,6,7,8],各页对应内容详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