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opolitical Barriers to Globalization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构建了覆盖1950至2024年、涵盖193国双边政治事件的地缘政治对齐测度,通过局部投影方法嵌入引力模型,实证估计政治对齐对双边贸易的因果弹性,并结合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解1995-2020年全球贸易变动。研究发现,地缘政治对齐对贸易流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持续时间长,政治关系恶化导致全球贸易较1995年基线水平减少7个百分点。贸易限制中,关税对政治波动响应有限,制裁响应明显且持久,非正式贸易壁垒为主要冲击通道。区域和双边案例进一步支持三年滞后的政治引导贸易调整机制,展现全球化受地缘政治加剧分裂的威胁[page::0][page::12][page::25][page::37]

速读内容


地缘政治对齐度测度构建与特点 [page::6][page::8][page::9]

  • 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和网页搜索自动编制833,485条1950-2024年双边重大政治事件。

- 使用CAMEO事件框架和Goldstein评分量化事件强度,衡量双边政治关系从-1(极端冲突)至+1(极端合作)。
  • 动态加权移动平均平滑,保持记忆和事件频率权重,实现时间连续演变测度。

- 事件分布显示冷战时代冲突频率最高,2000年后合作减少,2010年后碎片化加剧。

地缘政治对贸易流的因果影响 [page::14][page::17][page::25]


  • 贸易流随地缘政治对齐度提升出现滞后调整,峰值效果约为28个对数点,持续约10年。

- 地缘政治得分每提高一个标准差(约0.28),双边贸易量长期提升约20%,对主要国家对影响最大。
  • 非经济地缘政治事件亦体现显著正向影响,利用武装冲突等工具变量估计弹性达55个对数点。

- 制裁响应远大于关税调整,关税受WTO体制约束几无随政治波动变动。

全球和区域层面的贸易政治关联 [page::17][page::18][page::37]


  • 全球及拉美、亚太、非洲区域贸易份额与地缘政治加权得分高度相关,且政治变动领先贸易约三年。

- 不同区域政治贸易相关性虽有差异,但整体保持稳定的正相关,昭示地缘政治是重要贸易决定因素。
  • 双极竞争下形成政治与贸易的分块趋势,但完全经济隔离的“铁板一块”格局尚未成型,多数国家采用多边对齐策略。


量化一般均衡模型分解全球贸易演变 [page::34][page::37][page::38]


  • 1995-2020年全球贸易增长中,关税自由化贡献约10.2个百分点,政治恶化导致贸易减少约7.0个百分点,剩余由非关税壁垒等影响解释。

- 政治冲突严重抵消关税减免促进的贸易增量,体现出地缘政治对全球贸易的制约力量。
  • 政治冲击与贸易政策在福利层面分布差异显著,大部分国家受益于关税下降,但约63.5%的国家因地缘政治恶化而遭受福利损失。


重要双边案例与IPD投票指标比较分析 [page::70][page::74][page::75]

  • 事件型测度精准捕捉双边经济贸易相关的政治冲突和合作,优于联合国投票相似度(IPD)指标。

- 印巴、希土、委美、埃以案例显示,IPD常掩盖实际敌对或合作状态,无法分辨贸易友好关系细节。
  • 地图展示冷战两极格局与当代多极、多边“连接国”局面,伴随区域冲突导致的全球政治极化。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Geopolitical Barriers to Globalization

- 作者:Tianyu Fan, Mai Wo, Wei Xiang (均来自耶鲁大学及密歇根大学)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6日

- 研究主题:如何地缘政治对国际贸易及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涵盖冷战时期、超全球化时期及当代分裂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 核心论点

- 构建了基于大规模语言模型(LLM)和事件数据的创新双边政治对齐测度,涵盖1950-2024年间全球193个国家之间超过83万条政治事件。
- 实证发现,双边政治对齐与双边贸易流密切相关,政治对齐每提升1个标准差,双边贸易在10年内平均增长约20%。
- 引入结构性的一般均衡模型,估计1995-2020年间地缘政治恶化导致全球贸易减少7个百分点。
- 该研究为理解大国竞争时代政治分裂对贸易和全球福利的成本提供了坚实的定量依据。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及报告总览



本节指出当前中美竞争、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事件对全球贸易的潜在破坏,强调以往实证研究因缺乏系统的双边地缘政治测度而受限。通过使用Gemini 2.5 Pro大型语言模型,编撰了涵盖所有国家对的,时间跨度逾七十年的双边政治事件数据库。基于事件的Goldstein分数(从-10至+10,负值为冲突,正值为合作)被加权生成动态双边政治对齐指标归一化到[-1,1]。

该指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捕捉实际双边互动,比联合国投票相似度更灵敏。

- 具备充分的双边内部时变性(71%变化发生于双边内部时间变化)。
  • 连续量表可描述剧烈与细微外交变化。

- 广时域与全球覆盖,适用于深入分析分阶段不同国际格局下的政治对齐与贸易关系。[page::0,1]

2.2 双边政治对齐与贸易的初步实证分析



通过个案研究(如俄美、日韩、希土、伊朗沙特等对)展现政治对齐与贸易流先行滞后3年的稳健关系。例如俄美因NATO东扩及乌克兰危机加剧政治对抗,贸易流骤减;日韩因领土争端而政治贸易关系恶化。

整体上,冷战结束政治对齐由0.1上升至0.3,伴随贸易/GDP由22%升至50%。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重力模型变量后,政治对齐提升1单位,发达国家双边贸易量平均多46%。而联合国投票相似度表现反向,凸显了事件数测度的优势。[page::2]

2.3 动态估计与因果识别


  • 利用本地投影法结合结构重力模型,排除单向因果与潜在趋势的影响,证实政治对齐变化对贸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峰值弹性达到28对数点,长期政治对齐改善能持续15年以上。

- 不同经济体组合中,政治对齐对非发达国家对贸易的敏感度较小但更持久。
  • 政治影响的稳定存在于三种不同贸易格局(冷战、WTO时代、当前政治分裂),表明此关系为基础经济规律。

- 利用冲突等“工具变量”方法得到更大弹性(55对数点),反映冲突激烈事件带来更剧烈贸易影响。[page::2,3]

2.4 贸易政策与其他传导机制


  • 研究了关税和制裁对贸易的影响,发现1990年以来关税因世贸组织最惠国原则基本与政治波动隔绝;而制裁随政治对立上升而大幅增加,下降1单位政治对齐将导致制裁概率提高10-18个百分点。

- 然而,制裁和关税仅解释15%贸易损失,绝大多数因政治冲突引发的贸易成本来自非正式壁垒,如监管障碍、供应链调整、风险溢价等。
  • 这表明政治对齐是国际贸易成本中的第一类障碍,重要性与地理、语言障碍相当。[page::3,33,34]


2.5 量化模型与贸易演化分解


  • 采用Armington模型结合实际数据,实现贸易成本分解为政治、关税和不可观测因素(如非关税壁垒等)。

- 1995-2020年全球贸易增长中,关税放松贡献约为10.2个百分点,未观测因素贡献8.8个百分点,而地缘政治恶化减少贸易7个百分点。
  • 解释了为何数据同时显示没有全球化倒退,但存在政治分裂和关税大幅下降的矛盾现象。

- 国家层面福利影响显著不同,约64%国家因政治分裂遭受平均0.57%的福利损失;而95%国家因贸易自由化获益平均1.23%福利提升。
  • 例如英国由于Brexit和对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恶化损失8.56%,但关税优惠带来5.15%收益。[page::36-40]


3. 文献贡献与方法论创新


  • 新指标突破现有以联合国投票相似度为主的测度局限,兼顾时间全面性和双边敏感性。

- 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事件编码及经典重力模型,结合本地投影方法实现动态因果估计。
  • 量化分析清晰区分临时和永久政治冲击影响,揭示政治变动对贸易波动的持久效应和滞后调整特征。

- 深度比较制裁及关税对贸易影响机制和程度,凸显制裁的特殊经济战争属性。
  • 多维案例研究从大国、邻国到区域联盟深入揭示贸易-政治关系的普适性和区域差异。[page::4-6,28-3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 美国—俄罗斯多时点地缘政治评分对比(1950–2024年)


  • 描述:蓝色线为本文创新动态得分,橙色为简单年度得分,绿色为基于联合国投票的负理想点距离(IPD)。

- 趋势
- 褪色的IPD未能捕捉1968年 détente时期的明显改善,也对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反应迟钝。
- 动态评分准确显示冷战不同时期的政治起伏,包括朝鲜战争,高峰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解体后的合作,以及近年乌克兰战争带来的新低点。
  • 关联文本:强化了本文测度的灵敏度和贸易相关性,证明联合国投票模式不足以捕捉实际经济政策影响的双边政治动态。[page::9,10]




---

表2. 三个时代的双边政治事件概要(1950–2024)


  • 描述:展示冷战(1950-1990)、全球化(1991-2009)、分裂(2010-2024)时期的事件数量、冲突比例和事件强度均值及波动。

- 解读
- 冷战冲突事件占比最高(22.1%),合作强度最低,幅度最大,代表超级大国对峙和代理战争。
- 全球化冲突率最低(14.7%),合作强度显著提高,波动减少,体现多边合作与经济一体化。
- 分裂时期冲突回升至18.8%,事件总数急剧增加,合作水平虽仍高于冷战但有下降趋势,暗示互动增多未必带来关系改善。
  • 联系文本:事件频率与合作强度的动态变化支撑政治对齐指标的经济相关性,预示贸易阻碍将在近年来逐步显现。[page::7,8]




---

图2. 贸易加权的全球政治对齐时间序列(1965–2024)


  • 描述:对双边政治得分根据其贸易份额加权后,分析全球平均值演变。

- 动态
- 冷战时期贸易相关政治对齐约0.31,稳定但低。
-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快速上扬至0.43,促成全球贸易大幅扩张。
- 2010后政治对齐快速回落至0.28,倒退至冷战水平,虽经济联系更深,但政治对抗加剧。
  • 文本联系:图示政治基础变化如何对应全球贸易模式的结构转变,印证政治关系对贸易整合的决定性作用。[page::12]




---

图6. 主要经济体双边关系中政治对齐与贸易残差的散点图


  • 描述:展示冷战前和后时期,残差化后的政治对齐得分与滞后三年贸易残差之间的关系拟合。

- 数据
- 冷战时期$\beta=0.468$,后冷战时期$\beta=0.549$,均显著且说明强正向关系。
- 说明无论是冷战对峙时期还是全球化多极化后,政治alignment对贸易均为显著推动因素。
  • 意义:定量分析确认政治对齐作为贸易阻力的核心,且影响的稳定性不受政治体制变化干扰。[page::17]




---

图10. 地缘政治对贸易的动态脉冲响应(本地投影方法)


  • 内容

- A面板:地缘政治关系具备半衰期约3年的持久性,10年后效果衰减至零。
- B面板:贸易对地缘政治改善反应滞后显著,头几年反应较弱,2至10年间响应达到峰值(约28对数点)。
- 无显著反向因果的先验趋势,强化因果识别。
  • 经济含义:政治变化对贸易影响具有缓慢且持久的传导机制,暗示贸易需较长时间安排供应链、投资调整等。[page::25,26]




---

图14. 识别策略稳健性检验:非经济事件与局部投影工具变量法


  • Panel A:仅利用不含经济内容的政治事件,发现最大贸易响应达25对数点,说明政治关系对贸易有广泛影响,非经济政事件也驱动贸易变动。

- Panel B:以三类重大冲突事件(军事冲突、外交强制措施和外交争端)为工具变量开展LP-IV估计,结果显示峰值弹性提高至55对数点,说明尖锐冲突导致贸易骤降。
  • 解读:证实冲突升级事件对贸易影响更加剧烈,提醒政策制定重视避免大战升级以维护经济稳定。[page::31]




---

图15. 政治关系对关税和制裁的动态影响


  • Panel A (关税):无论OLS还是IV估计,关税对政治关系变化基本无响应,反映WTO规则对关税的多边约束。

- Panel B (制裁):政治对立降低时制裁概率显著上升,IV下幅度更大,峰值达10-18个百分点,存在多年的滞后性。
  • 结论:制裁为贸易阻碍的重要政策工具,远超关税,但合计仅解释15%的贸易损失,强调非关税壁垒、信任危机等无形成本的作用。[page::33]




---

图16. 1995-2020全球贸易流量反事实分析


  • Panel A:真实基准、无地缘政治变化、无关税变化和仅无形成本变化条件下贸易量比较。

- Panel B:与基准的百分比差异,显示无关税增长时贸易极慢,仅6.1%,无地缘政治恶化时快速增长23.3%。
  • Panel C:平均年贡献量,关税自由化与技术进步带来约5.36%增长,而政治恶化拖累2.55%。

- 意义:揭示政治紧张抵消了自由化带来的大部分贸易增长,深化对全球化放缓的理解。[page::37]



---

图17. 国家层面福利效应分布与异质性


  • Panel A:福利变化直方图,关税变化导致大部分国家获益,分布右偏;政治关系变化带来正负分布,左侧尾部极端损失明显。

- Panel B:福利变化散点图,多数国家福利从关税获得提升但从政治恶化受损。
  • 观察:英国、越南、俄罗斯福利曲线的极端案例体现了政治与经济互动的复杂性。

- 统计表6显示:1995-2020年,有94.6%国家受益于关税减少,但63.5%国家因政治关系恶化受损;政治关系变化对 welfare 的负向影响更为分散和严重。
  • 含义:全球福利增长掩盖国家间错综复杂利益得失,凸显政治稳定对贸易福利至关重要。[page::39,40]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估值方法,但通过建立一般均衡贸易模型(Armington假设、CES偏好、冰山成本、关税和贸易壁垒分解),实现对贸易成本结构和福利变化的定量分析。利用OECD ICIO跨国输入输出数据,嵌入本文政治对齐弹性估计,模拟1995-2020年贸易变迁。

模型关键假设和输入:
  • 贸易成本分解为$\ln d{od,t} = Geo{od,t} + \ln \tilde{\tau}{od,t} + Z{od}\beta + \epsilon_{od,t}$。

- 贸易弹性估计$\sigma = 4$。
  • 政治对齐效应由本地投影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动态传导体现。

- 利用U型反事实,分别考察无政治变动、无关税自由化以及无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情况。

反事实模拟得出:(详见图16,表5)
  • 政治恶化造成全球贸易减少7个百分点。

- 关税自由化带动贸易增长10个百分点。
  • 技术与其他非观测因素贡献9个百分点左右。

- 投资福利分布体现巨大的国家福利异质性。[page::34-38]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虽未专门设“风险因素”章节,但从研究内容提炼出以下关键风险点评估:
  • 地缘政治紧张升级:通过冲突事件影响贸易的冲击力大(LP-IV弹性远大于OLS),显示冲突升级将带来贸易严重倒退,政策失误可能触发严重经济冲击。

- 制度退化与多边合作瓦解:分裂期观察到的多边机构削弱和脱欧影响,体现国际规则效率降低,增加贸易壁垒及不确定性。
  • 经济与政治脱钩风险:尽管贸易依赖度高,但政治关系恶化仍造成贸易断裂,显示政治非理性行为潜在的贸易冲击。

- 测度方法及数据局限:尽管报告采用创新大规模语言模型测度,但对事件征集的偏倚和主观Goldstein评分的不确定性存在风险,可能影响精确度。
  • 应对策略缺乏明确指示:报告主要识别影响与量化损失,少有缓解措施探讨,需警惕实际政策执行层面的挑战。


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导致贸易潜在损失加剧,全球福利受挫,特别是中等收入和政治不稳国家更易受损。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测度方法创新但带潜在偏差:尽管事件基测度提升了时间和空间覆盖,但对重大事件的可获得性和报告差异可能带来系统性偏差,尤其对闭塞国家敏感。

- 因果推断虽应用多种策略,但长期结构性因素仍难完全识别:主因果识别基于局部投影及工具变量,但模型不能完全排除复杂的第三方影响及长期趋势污染。
  • 权重视角可能低估小国影响:贸易加权策略强调大经济体,较小、政治强度高但贸易量低的国家动态可能被弱化。

- 政治分裂的宏观经济反馈复杂:报告中多国福利损失暴露政策冲突与经济脆弱性的潜在放大器,但对内部经济机制和反馈较少。
  • 联合国投票指标的对比缺乏更广阔替代指标试验:主攻事件测度优势明确,但除IPD外未详述对现代多维度政治相似度测量(如多边联盟、外交承诺)的检验。

- 制度对政治经济关系的“断裂效应”在欧洲案例中显著,但全球可推广性不足:欧盟独特性表明深度制度整合可缓冲政治冲击,但发展中国家仍存在极大风险,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拓展此点。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通过精密构建的事件驱动双边政治对齐量表,系统实证了全球地缘政治对贸易结构的深刻影响,揭示了:
  • 政治对齐与贸易紧密相关,且政治变动领先贸易流约3年,影响长期且持久。

- 政治恶化已抵消了大量关税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增长,导致1995-2020年全球贸易减少约7个百分点,几乎抵消了四十年关税减少的福利提升。
  • 贸易影响的区域分布显示,发达经济体虽总体受益,但超过半数国家因政治分裂遭受福利损失,且损失程度差异悬殊

- 非正式贸易壁垒在政治影响贸易中占统治地位,关税敏感性相对被制度框架钳制,制裁与非关税壁垒成为新贸易阻碍核心。
  • 多层次实证和模型结合,深化了对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交织机制的理解,凸显政治稳定对于未来全球化持续的重要性

- 创新数据采集和计量框架引领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革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量化风险评估和战略规划工具

整体报告展示了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深度交织、代价巨大,强调政策制定需超越传统贸易自由化关注,更加重视国际政治合作与缓解大国对抗风险。未来,应扩展至微观企业行为、跨国投资与金融流动等领域,丰富对全球经济政治新格局的理解和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全文结尾附有详尽参考文献,包括国际贸易重力模型、地缘政治测度、制裁经济学等重要文献,展示本报告学术基础广泛且前沿。)

---

致谢



特别说明,本分析严格基于报告文本,避免任何未经报告内容直接印证的个人观点或推测,确保分析客观、中立、全面。

---

以上为基于提供研究报告内容的全面、详尽分析,请指示是否需要针对具体章节或图表做进一步深度解读。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