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河电新】十五五专题报告:光伏反内卷持续推进,后续如何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光伏产业链面临的内卷式竞争困境,指出全球光伏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政策推动反内卷措施,以价格自律和行业整合改善行业盈利,特别聚焦硅料成本价格及产业链的涨价传导机制。光伏产业技术路线逐步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创新,如BC电池和铜浆技术快速发展将驱动新一轮竞争格局变革。未来产业将受益于政策引导、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实现盈利修复和高质量发展 [page::0][page::17][page::24][page::30][page::33][page::34]

速读内容


光伏产业链现状与内卷竞争分析 [page::0][page::3][page::4]


  • 2025年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分别为1337GW、1088GW、1157GW和1343GW,是装机需求的1.6-2倍,产能过剩严重,产能利用率不足60%。

- 同质化技术加剧价格战,产业链价格连续下滑三年,毛利润整体为负。
  • 产能盲目扩张由资本驱动,受地方招商引资和短期利益逻辑影响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供应过剩与政策引导的反内卷机制 [page::14][page::15][page::16]

  • 政府逐步强化政策引导,2024年至2025年通过法律修正、行业自律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链价格不低于成本销售。

- 硅料作为产业链上游,因其高启停成本和低弹性成为价格治理核心,行业通过联合收储和整合落后产能推动去库存。
  • 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减产30%,技术升级加快,行业毛利开始修复。


硅料成本结构与价格传导分析 [page::17][page::26]

  • 满产多晶硅现金成本约29元/kg,生产成本37元/kg,全成本(不含税)40元/kg,含税成本约45元/kg。

- 预计在开工率50%时,全成本约45.6元/kg,合理硅料价格区间为66.8-67.9元/kg(含合理利润及产能收购成本)。
  • 硅料价格上涨明显并开始传导至硅片、电池及组件端,消费端电价利率和收益率对组件价格形成压力。


产业链不同环节技术与价格趋势 [page::18][page::19][page::20][page::22]

  • 硅片产能首次负增长,N型技术路线占比超90%,210及210R尺寸合计占比近60%,价格持续止跌回升。

- 电池产能迎理性拐点,N型技术主导,TOPCon、HJT、BC技术效能不断提升,电池价格短期内小幅上涨,库存健康。
  • 组件价格保持僵持,高效化、场景化及差异化成为发展方向,但终端需求受价格和政策影响仍存压力。


量化创新技术解读与展望 [page::30][page::31][page::32]

  • BC电池产能加速扩张,效率优势突出,预计到2030年市场渗透率将达62%。

- 铜浆电池技术(高温铜浆、银包铜浆、电镀铜)并行发展,显著降低银浆成本,助推电池降本提效。
  • 新技术量产进程加快,异质结电池金属化向低温银包铜转变,推动产业成本结构调整。


投资与风险提示 [page::33]

  • 核心风险包括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新技术应用不确定以及内卷式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持续下行风险。

深度阅读

【中国银河电新】十五五专题报告—光伏反内卷持续推进,后续如何展望?——深度解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中国银河电新】十五五专题报告:光伏反内卷持续推进,后续如何展望?》

- 作者及机构: 曾韬、黄林,中国银河证券研究团队
  • 发布时间: 2025年9月16日

- 研究主题: 中国光伏产业链现状、内卷竞争起因、反内卷政策及行业未来展望

核心论点摘要:
该报告系统剖析了当前全球及中国光伏产业链严重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带来的内卷式竞争局面,指出2025年全球光伏产业链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60%,中国占全球85%以上产能,但长期亏损、价格底线持续被压。产业链已进入“反内卷”阶段,政策导向、行业自律与价格底线逐步建立,产业技术升级及产能出清同步推进。未来行业将加速洗牌,竞争重心从价格转向技术与价值创新,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page::0, page::1, page::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光伏内卷现状 —— 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难题



产能扩张迅猛。全球2025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约为1337GW、1088GW、1157GW、1343GW,分别为当年全球装机容量的约2倍,2030年会降至需求的1.6倍左右。中国光伏产业提供全球85%以上产能,产能利用率偏低,行业价格持续下行导致长期亏损。[page::0, page::4]

同质化严重。硅料生产技术主要是三氯氢硅法与硅烷流化床法,产品型号以棒状硅和颗粒硅为主,颗粒硅因降本潜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电池片技术则以N型TOPCon电池为主流,占比超70%,组件效率、寿命等性能趋于集中。[page::6, page::7]

产业链价格长期低迷。2022年底以来整体价格不断向下,至2025年8月,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整体毛利均处负值,2025年7月政策引导下价格始现回升,但组件端顺价尚未完全传导,下游仍观望。[page::7, page::8, page::16]

2. 内卷竞争的致因



(1) 企业盲目扩张



“双碳”战略的宏观推动,吸引资本蜂拥进入,光伏企业从专业化分工向全产业链一体化延伸,跨行业进入加剧产能过剩。典型企业如通威、高景、大型一体化龙头以价换量扩产,规模增长数倍。企业扩产往往与融资、IPO、股价表现挂钩,短期利益驱动明显。[page::0, page::8, page::9]

(2) 地方政府“重点招商”



地方政府为拉动地方GDP、税收和就业,在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土地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导致光伏项目扎堆建设,重复建设严重,监管尺度放松,形成低价竞争和地方保护。政绩考核对短期增长偏好加剧内卷现象。[page::9, page::10]

(3) 资本短期收益驱动激烈竞争



企业管理层激励、多元资本热情催生盲目扩产,“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压价抢市场→进一步扩产”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page::9, page::10]

3. 本轮“反内卷”与历史供给侧改革对比



与2015年钢铁、煤炭等传统上游行业供给侧改革相比,本轮光伏反内卷呈现显著差异:
  • 光伏民营企业占比超80%,行政调控难度大,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

- 政策目标从简单的去产能,转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品质、促进技术创新。
  • 价格波动更加剧烈,硅料价格调控节奏更快。

- 需求端稳定增长,供给侧产能过剩为核心矛盾,而非需求不足导致。[page::10, page::11, page::13]

4. 反内卷政策进展及产业链影响



政策分两阶段:(1)2024-2025年6月,行业自律和政策探索,行业协会牵头,强化共识,提升质量;(2)2025年6月起,政策升级,法律法规完善,围绕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规范招商招投标等进行制度建设。

业内已看到阶段性成效:
  • 硅料价格回升至成本以上,头部企业盈利改善。

- 光伏玻璃集体减产30%,产能去化加速。
  • 技术迭代加速,N型硅料和颗粒硅比例增加。

- 硅料联合收储与兼并整合正在探索,将成产能出清重要路径。[page::14, page::15, page::16]

5. 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分析



硅料环节



作为产业链最上游且启动、扩产成本高,硅料价格成为反内卷的核心突破口。2025年初,多晶硅产量较去年下滑44%,库存由高位回落但仍偏高。近期受政策引导及头部厂商联合收储预期拉动,硅料价格自6月低点反弹至约46-48元/kg,接近甚至超过全成本(含税)区间约45元/kg。

硅料生产成本细分:
  • 电力成本约占36%,主要受电价和能耗影响(50kWh/kg综合电耗,平均0.27元/kWh),成本约13元/kg。

- 折旧成本占21%,折旧费用高,开工率影响显著。
  • 其他包括金属硅、蒸汽、人力等成本合计。


综合考量开工率50%情形,全成本约为45.6元/kg,基于产能收购并摊销负债,推断合理硅料销售价位约为6.7-6.8万元/吨。[page::17, page::25, page::26]

硅片环节



2025年硅片产能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5.6%,降至1088GW,产能去化明显,由技术迭代和大尺寸升级驱动。N型硅片市占率超90%,210及210R尺寸合计近60%。硅片价格经历稳中有升,受硅料收储涨价效应传导,主流尺寸价格分别上涨至1.25-1.6元/片,盈利空间回升,库存持续去化,行业开工率走高。[page::18, page::19]

电池环节



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2024年仍同比增长38%,新增产能接近全部为N型电池。TOPCon、HJT、BC等多条技术路径并存,平均转换效率逐年提升,TOPCon为主流。电池价格积极跟随上游涨价,8月末成交价近0.3元/W。行业内部结构分化显著,183N电池需求旺盛,210R供给充裕,价格上涨动力不同。未来价格涨幅受下游成本承受能力限制,预计上升幅度温和。[page::20, page::21]

组件环节



组件领域推向高效化、场景化、差异化,包括0BB/SMBB技术及针对特殊环境的适配产品。组件价格呈现坚挺但涨价传导不充分,部分地区市场价格仍偏低。协会设定最低价格0.68元/W指导,目前小幅反弹至0.7元/W附近。政策和成本双重压力下,短期价格上涨受限,长远看有望维持合理盈利区间,且以高效产品渗透推动价值竞争。[page::22, page::23, page::24]

---

三、图表及表格深度解读



主要图表解读


  • 图1 内卷式竞争示意图

展现了内卷竞争的恶性循环机制:价格下降→利润降低→产能扩张→进一步压价。图示简洁明了,阐释了行业“内卷”本质。[page::3]
  • 图4 硅料产能利用率与产量表

表格展现了2024年全球及中国产能与产量对比。中国产能占比超90%,但产能利用率在52%-58%之间,表明产能过剩与利用率不匹配,行业压力巨大。[page::4]
  • 图12 硅料价格波动周期

展示2010年以来硅料价格的多轮周期波动行情,反映行业受政策、技术、市场需求多重影响周期性调整,当前处于供给过剩后的底部震荡阶段。[page::14]
  • 图24 多晶硅成本结构饼图

硅料生产成本中电力占36%,折旧占21%,成本结构显示电费节约和降低折旧压力成为降本关键。[page::27]
  • 图30 银浆成本占比饼图

银浆成本占电池非硅部分的50%以上,电池整体成本占比较大,巨额银成本促使行业积极推行少银、无银化路线,相关技术迭代具改善空间。[page::32]
  • 图31 HJT电池主栅技术市场渗透预测

预测0BB技术将在2026年突破10%,2024年低占比迅速提升,体现技术进步及高效制程应用趋势。[page::32]
  • 表11 光伏项目IRR敏感性分析

多维度模拟不同光伏组件成本与电价组合下的项目资本回报,说明光伏项目IRR敏感于电价与组件成本波动,保持组件低价对收益率保持至关重要。[page::29]
  • 表13 不同铜浆技术优劣比较表

明确高温铜浆、银包铜和电镀铜三种主流技术的不同技术机理、优势、劣势及成熟度,有助于理解未来电池降本路径多样化与技术挑战。[page::32]

数据点与趋势


  • 2025年光伏全球产能远超需求,产能利用率仅约55%-60%。

- 硅料主流价格从3.3万元/吨于2025年6月跌至底部后回升至近4.6万元/吨。
  • 硅片价格自2024年以来底部反弹,210尺寸等大尺寸主导市场。

- 电池价格虽涨幅有限,库存调整和产能理性化带来结构稳态。
  • 组件价格坚挺但涨幅滞后,行业高度关注价格顺价机制。

- 头部光伏企业在一体化、海外扩产、技术迭代方面形成明显集中度优势。

---

四、估值分析与财务预测



本报告未提供具体公司财务预测和估值模型,但结合成本、价格和产能变化,明确了产业链盈利能力的底部特征和未来潜在修复驱动:
  • 硅料企业需价格维持高于45元/kg(含税)以确保覆盖全成本并提供合理利润,进一步覆盖产能兼并债务支付。

- 产能利用率提升将显著降低单位折旧成本,缓解目前亏损压力。
  • 下游龙头企业可能通过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实现稳定盈利。

- 组件端新价格机制实施将支撑企业经营回归理性区间。
  • 技术更迭预期与政策引导形成长期投资和修复动力。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识别多项风险:
  • 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若反内卷整治动作不坚决,难以根治低价恶性竞争。

-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硅料、银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控导致成本压力,无法完全传导至下游。
  • 新技术进展风险: BC、HJT、钙钛矿等前沿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影响产业技术创新和竞争格局。

- 恶性竞争持续风险: 价格战延续可能继续侵蚀行业盈利,拖延产能去化节奏。

报告未明确提供针对每项风险的具体缓解策略,但强调政策导向与行业自律为首要防范措施。[page::1, page::33]

---

六、审慎评述与细节洞察


  • 政策依赖度高: 本轮反内卷高度依赖地方及中央政策导向及执行力度,部分地方政府招商激进难度大,实施效果存在地区差异。

- 技术创新仍处初期阶段: 虽强调技术创新突破,但相关新技术(如BC和钙钛矿)应用广泛性、成本优势及市场接受度仍需验证。
  • 价格顺价传导机制不完善: 组件端价格顺利传导尚需时间,价格变动脱节可能导致产业链利润修复不均衡,影响企业经营信心。

- 产能释放难度大: 巨额产能且资本密集的产业负债重,去产能涉及复杂的兼并重组和债务安排,不可低估过程复杂性与执行风险。

报告语言多次强调“阶段性成效”、“探索落地”等措辞,表明行业结构性改革尚处道阻且长的调整期。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深刻揭示了光伏产业链长期内卷竞争的根本原因——产能过剩严重、技术同质化严重、下游市场需求承压,同时指出新周期与过去供给侧改革相比各有不同:民营企业主导、政策侧重行业自律与市场机制、需求基本面仍强劲。

通过详实的产能、价格、成本数据分析,报告明确指出硅料环节成本约45元/kg为价格底线,而市场近期表现符合政策引导预期,毛利润逐步修复标志着价格底部的有效探明。产业链其他环节如硅片、电池、组件亦呈现涨价、库存优化、技术升级等积极信号。政策多管齐下,包括法律法规修订、价格法改稿、中央统一市场建设等,形成“反内卷”的制度保障。

核心预测包括:
  • 行业洗牌加速,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 竞争重心转向技术创新、高效、差异化产品及全球布局。
  • 产能去化与政策引导相互促进,价格结构性回暖。

- 盈利能力理性回归,行业进入健康微利常态。

亮点图表如多晶硅成本结构、硅料价格周期、BC电池技术渗透率以及光伏项目IRR敏感性模型,为理解行业深层经济逻辑、成本驱动及政策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通过报告,投资者能清晰看到未来光伏产业链盈利结构将由粗放式产能竞争向精细化技术驱动转型,关键增长点聚焦技术升级和全球化扩产布局。

---

参考说明



以上分析紧密依托报告原文逐项展开,引用关键数据和图表均通过[page::页码]形式附注,确保溯源明确。报告涉及多个复杂专业名词(如硅料成本分解、光伏电价机制、技术路线细节)均予以梳理解释,力求对专业读者及跨领域投资者均清晰明了。

如需进一步获取完整数据、原文表格及深度财务模型,可联系报告发布机构或原作者索取完整版研究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