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fiat money: insurmountable circularity or not?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机制,用于解释法币在无内在价值情况下的边际效用和价格形成过程。通过模拟30个代理人的生产、消费、购买和定价行为,验证了价格趋于稳定的吸引子水平,揭示了价格与货币边际效用间内生约束机制,解决了法币价值的循环性问题 [page::0][page::2][page::5][page::6]。
速读内容
循环性问题与法币边际效用困境 [page::0][page::1]
- 传统边际效用理论存在价格依赖价值解释的循环困境。
- 法币价值难以确定,因定价依赖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反过来依赖价格。
- 实际经济中价格相对稳定,但理论上仍需构建动态模型进行解释。
经济模拟模型构建与规则设定 [page::2][page::3][page::4]
- 构建包含30个代理人的简化经济模型,代理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 各代理人独立设定商品售价,商品生产后不能自耗,商品价格公开透明。
- 定价机制依据存货变化调整价格:库存积压促使降价,缺货促使涨价,模仿真实市场动态。
- 购买行为基于效用增益判断,代理人参考随机其他三代理人中最低价进行购买决策。
- 效用函数为商品效用与货币储蓄效用的乘积,货币效用通过将储蓄折算为可购买天数后应用边际效用函数。
价格收敛性验证与实证结果 [page::5][page::6]

- 不同初始价格条件下,模型中各代理人平均销售价格均收敛于相同稳定水平。
- 结果表明价格存在稳定的吸引子,不依赖于初始价格假设。
- 说明价格水平和货币边际效用可通过内生机制得到约束,克服了传统价格-效用循环的困境。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On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fiat money: insurmountable circularity or not?》
作者:Michael Reiss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标题: On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fiat money: insurmountable circularity or not?
作者: Michael Reiss
联系方式: reissgo@gmail.com
主题: 该论文聚焦于纯粹法币(fiat money)的边际效用问题,特别是讨论法币如何获得非零价值及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问题。
日期与发表状态: 文中未载明具体日期,属于作者原创的理论和模拟研究。
核心论点与目标信息传达:
- 货币的边际效用存在经典的循环定义悖论。
- 既有文献对价格发现的动态机制尚无令人满意的分析,尤其是Gintis(2006)的基于代理进化的模型虽提出了尝试,但难以应用于现实。
- 作者提出一种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代理模型,通过模拟展示价格和边际效用能够收敛到稳定水平,即“价格吸引子”,打破了循环悖论的困境。
- 论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一个现实且可操作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支持货币边际效用和价格水平的内生确定性。
---
2. 逐章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
- 摘要部分指出,法定货币的价值如何形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尽管有人基于代理进化提出价格形成模型,但这些模型现实性不足。文章欲提出一个更现实的基于代理的模拟模型,验证价格水平能够动态收敛的机制。
- 引言中介绍“效用函数”的基本概念,以单一商品X的典型边际效用递减曲线(见图1)为例,引出对货币本身(特指无内在价值的法币)边际效用曲线的思考。
- 讨论了在没有价格参照的“前货币”状态下发行法币(如“先令”)所面临的循环困境——为了知道愿意以多少先令售出商品,需要知道先令能买到多少,但后者依赖商品价格而形成价格又取决于愿意接受的先令数量。引述Mattick和Rothbard的经典论述指出,这种循环使得边际效用理论失去基础。作者指出,现实经济中价格系统稳定存在,且理解货币边际效用对分析生产效率、供给冲击、货币供给变化下的经济变化至关重要。[page::0,1]
2.2 循环悖论及价格水平约束的内生可能性
- 本章节讨论了循环因变量是如何在动态系统中可能通过非线性函数关系收敛于平衡点的理论基础。
- 反驳了“因为循环所以货币边际效用和价格水平在数学上不可定义”的论点。作者提出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虽然相互依赖,但在适当的动态调整机制下会出现稳定的价格吸引子。
- 由此引入,论文核心论断是: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可以自我约束,不需要外生机构(如税收)才能确定。
- 该章节进一步确立了论证模型的基础假设,是后续代理模型的理论基石。[page::2]
2.3 价格收敛的理论证明(第2章)
- 简化经济模型设定:
- 代理人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均生产单一代表性商品,且不能自消费自己产出,保证交易发生。
- 每个代理人自由设定商品价格,并实时公开展示。
- 不存在银行、借贷、税收或失业;无物物易货,仅使用法币交易。
- 卖方定价规则:价格随库存余量变化调整。若库存充足,价格下调(包括“抛售”),若库存紧缺,价格上调。
- 买方消费倾向:基于与理想存款目标对应的购买力变化调整消费抑或增加储蓄。价格升高降低购买力,刺激储蓄倾向增强,反之亦然。
- 采用“假设存在价格均衡X”方法,论证:价格偏离X时,价格调整机制导致价格回归——库存压力控制卖价,消费倾向控制需求,形成负反馈机制。
此为理论上的价格收敛动态系统的验证,奠定代理模型的设定基础。[page::2-3]
2.4 模拟模型设计(第3-4章)
- 采用30个代理人的计算机模拟,设置初始储蓄、生产率和统一初始价格。
- 生产过程:每周期代理生产固定数量商品,商品进入公开销售库存。
- 消费过程:代理消费其已购买商品,通过递减模型模拟消费节奏,反映消费对财富和库存的灵活反应。
- 购买决策:代理随机调查三名卖方,比较价格,结合当前效用计算理论购买后的边际效用变化,决定是否购买。
- 效用函数设计:代理总效用为消费品效用与储蓄效用的乘积,其中消费品效用沿用边际递减曲线,储蓄效用先将储蓄金额转换为可购买天数,再应用边际效用函数,体现了价格水平对储蓄感知的影响。
- 价格调整机制考虑了“菜单成本”效应,价格调整频率有限制,价格调整方向依库存水平而定:
- 高库存导致快速降价(0.85倍“清仓价”)或轻微降价(0.95倍),
- 库存空缺则轻微或较强升价(最高1.1倍)。
此机制仿真卖家出于控制库存和保持利润的动力进行价格调节。[page::3-5]
2.5 模拟实验结果(第5章)
- 关键发现:无论初始价格如何设定,代理人平均售价均收敛于同一稳定水平,即存在价格吸引子,表明价格水平能够动态内生确定。
- 图2(见下)清楚展示了四条不同起点的曲线,在经过约15万次迭代(约150天)后均稳定在约4单位价格水平,体现系统自我调节的效能。
- 这实证了理论论断,代理模型成功消解了传统边际效用循环悖论。
- 对局限性的讨论较少,论文更多以证明模型存在性和机制合理性为主。
- 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了相关经典货币理论与价格形成领域文献。[page::5-6]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典型的商品效用函数曲线(page 1)
- 描述:图1展示“商品X”的效用函数,纵轴为效用,横轴为商品数量。曲线趋缓形态明确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解读:体现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额外效用递减,为论文关于货币边际效用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 联系文本:通过类比,将该效用函数形式引申至对货币的边际效用估算,凸显货币本身无内在价值且效用受价格影响,导致循环悖论。
图2:不同初始价格下均价收敛(page 6)

- 描述:图2展示4条曲线,分别对应初始价格约23(蓝)、12(黑)、3(绿)、1(红),纵轴为某代理人平均卖价,横轴为时间迭代数。
- 解读:
- 虽然初始价格跨度近20倍,所有曲线均缓慢向4点左右汇聚,说明系统价格收敛的稳定性和内生性。
- 上方曲线持续回落,下方曲线逐步上升,呈现典型吸引子吸引过程。
- 证实:支持第2章逻辑推导中价格回归机制的存在,说明价格调节规则合理有效。
- 潜在局限:
- 模拟时间尺度(长达数十万迭代)较长,现实中价格形成速度及外部冲击可能更复杂。
- 模型忽略金融机构、信贷、税收等经济活动可能限制实际应用广度。
---
4. 估值分析
论文并非财务报告,无直接估值相关章节,但可以解释其模型的“价值内涵”分析:
- 通过代理人边际效用函数,模型隐含估算了钱币的实际购买力价值(价值的货币量),此为货币内在价值的替代定义。
- 模型中的价格水平X及其收敛即为货币边际效用的外在体现;价格高低反映了该货币单位的“购买能力”或“价值”。
- 因此,货币的价值不是静态赋予,而是动态通过行为反馈和库存调整机制内生决定。
---
5. 风险因素评估
论文中未明确列出风险评估专节,但可从模型和理论假设角度归纳潜在风险:
- 模型简化假设风险:
- 生产与消费的单一商品设定忽略多样性及替代效应。
- 无税收、无信贷、无失业,现实经济复杂性被剔除。
- 不允许代理人自我消费简化了交换机制,但并非现实。
- 行为机制简化风险:
- 价格调整规则虽合理,但基于库存阈值,忽略市场预期、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情绪等复杂因素。
- 购买决策依赖有限的随机样本(3名卖家),可能低估市场信息流动性。
- 模型外部冲击缺失:
- 未模拟货币政策变化、供需冲击、技术变革等因素,可能影响价格动态。
- 结果推广限制:
- 价格收敛的稳定性取决于模型参数,现实中可能存在多重均衡或无均衡状态。
---
6. 审慎批判视角与细节
- 作者论述较为严谨,但对模型简化假设正面陈述较多,对局限性、敏感性分析或模型稳定性的多样情形未充分展示。
- 价格吸引子机制仰赖于代理人的理性约束和规则设定,现实中市场主体或不完全理性,且有信息不对称、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结果的实际适用性。
- 模型忽视信贷创造与银行角色,实际上货币价值与货币政策强关联,模型范围限制理解货币价值形成的完整生态。
- 结论强调“价格自我约束”机制的存在性证明,属于理论模型和模拟证明,论文未涵盖实证经济数据验证。因此结论适合作为经济理论补充,而非完全替代传统宏观货币分析方法。
---
7. 结论性综合
本文通过创新的代理人基础模型,针对法币价值内生形成中的经典循环悖论,设计了一个含价格调整和消费储蓄效用反馈的模拟框架。模型中,代理人以库存压力调整价格,以储蓄购买力调整消费欲望,系统表现出价格收敛至稳定均衡点的动态特征。这一价格吸引子的发现,论证了在无外生干预的纯粹法币经济中,边际效用与价格水平并非不可定义,而是在合理动态机制作用下稳定存在。
主要贡献在于突破了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循环悖论,提出了一个可计算且较贴近现实的动态价格形成机制,为理解货币价值变化及其对经济变量响应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图2清晰呈现了价格从不同初始点自我校正至单一稳定水平的过程,恰恰印证了理论推断。
不过,模型过于简化,缺乏对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多样产品及市场异质性的考虑,这限制了其在现实经济解释中的直接应用。同时,作者较少探讨模型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与稳定性,未来研究可围绕此展开。整体而言,报告严谨且具有理论创新价值,提出的价格吸引子机制为货币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动态视角和模拟验证,[page::0-6].
---
参考图片
图1:典型商品边际效用曲线

图2:不同初始价格下的价格收敛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