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adoxes of the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系统揭示了公共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FP)测量中存在的核心悖论,指出基于成本的产出聚合方法会导致TFP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规模效率改善时反而下降。此外,价格扭曲的情况下,TFP可能偏离真实生产率变化。英国和芬兰公共服务的实证数据验证了这些测量误区。本文倡导采用基于经济理论的非市场估值方法替代当前成本驱动的TFP测算方式,以实质提升公共部门生产率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page::0][page::2][page::7][page::12][page::14]

速读内容


公共部门TFP测量中的核心悖论 [page::7][page::8][page::9]


  • 在无输出数据、仅用输入成本构建产出时,技术进步反而导致测得TFP下降(悖论1)。

- 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提高配置效率,测算TFP依旧下降(悖论2)。
  • 规模效率改善时,测得TFP仍会表现为下降(悖论3)。

- 输入价格降低(如工资或采购成本下降)无生产率变化时,TFP也会下降(悖论4)。
  • 这些悖论警示基于成本的公共部门TFP测量严重误导生产率评估。


成本权重产出聚合也无法避免测量缺陷 [page::10][page::11]

  • 当有输出数量但无市场价格时,产出以单位成本加权,聚合结果仍等于总投入成本。

- 按成本权重构造的产出指数与无输出价格、数量情况测算的TFP本质相同。
  • 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常用此方法,导致测得生产率仍然受输入成本驱动,存在同样的测量偏误。


扭曲市场价格下的TFP测量问题 [page::12][page::13]

  • 一些公共服务输出有数量和价格,但价格受到管控(如公路票价、公共事业费率)。

- 价格管制导致收入下降时,测得TFP同样降低,而非真实生产率下降。
  • 这种误读掩盖了真实生产率变化,影响政策决策。


建议:推动公共部门产出非市场估值方法 [page::14]

  • 论文建议摒弃基于投入成本的产出度量,采用基于经济理论的非市场估价技术,如显性和隐性偏好估计法。

- 这类方法在环境经济学中已有成功应用,适合公共服务输出估值。
  • 2025新版国民账户仍使用成本法,需推动方法革新以提升生产率测算准确性。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深度分析报告


——《公共部门生产力测量的悖论》(2025年9月)Timo Kuosmanen 和 Xun Zhou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Paradoxes of the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 作者及机构:Timo Kuosmanen(芬兰图尔库大学经济学院)、Xun Zhou(英国萨里大学商学院)
  • 发布日期:2025年9月

- 研究主题:公共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测量及其方法论悖论
  • 核心论点:标准的TFP测量在公共部门面临根本性难题,主要是因输出价值衡量依据常缺乏可靠市场价格。在使用基于成本的产出合成方法时,TFP指标可能会出现反常现象:即使真实生产率提升(技术进步、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升),测得的TFP也可能下降。此外,产出价格的扭曲会导致测得的TFP变化与实际生产率变化脱钩。作者主张,公共部门TFP测量应避免基于成本的产出聚合,转向基于经济学理论的非市场价值衡量方法。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页0-1)


  • 论文指出公共部门生产率测量面临三个常见的产出度量方式悖论:

1. 以成本为基础的总产出测量导致技术进步反而使TFP下降。
2. 以成本分摊为权重的输出指数也具有同样的制度性偏误。
3. 扭曲的产出价格导致TFP测量无法反映真实生产率变化,只反映价格机制变化。
  • 这种扭曲并非理论假设,而是实际统计数据中的常见现象,英国和芬兰公共部门数据就是案例支持。

- 作者明确表达现有方法“由于成本基础的产出合成方法系统缺陷,公共部门TFP测量需转向基于非市场评价的经济理论方法”。

2.2 引言深读(页1)


  • 市场部门由于有价格机制,产出价值可以用市场价格计量,测量相对直接。公共部门缺乏市场机制,价格常常失真甚至缺失,产出量也往往难以量化。

- 系统国民账户(SNA)默认用成本法来衡量公共部门产出增加,这是一个基础问题而非仅仅数据缺乏。
  • 作者借助Diewert(2018)的三档测量框架:

- 一档:有产出数量和市场价格,理想状况。
- 二档:有产出数量,无市场价格,用生产成本作为权重。
- 三档:无产出数量和市场价格,用投入数量和价格替代。
  • 本文重点为基于生产函数的TFP测量,理由是它是增长核算和生产率分析中使用的核心框架,且方法通用。

- 文章提出,这些标准方法在公共部门背景下存在系统性偏误,可能产生测得的TFP与生产率真实变化方向相反的“悖论”。

2.3 典型例证(页2-3)


  • 利用英国与芬兰1995-2020年教育和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TFP指数(图1),可见均大幅下降(1995基准=100),下降幅度极大。

- 图示表明即使可能存在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标准增长核算范式下的TFP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 该发现反映Baumol的“成本病”理论,但作者指出更深层原因是测量方法本身的问题导致误读实际生产率变化。


2.4 生产理论与基础框架(页4-6)


  • 生产模型设定为:

\[
Y = A \cdot f(K,L)
\]
其中$Y$为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f$为通用生产函数,$A$为TFP。
  • TFP水平定义为产出与生产函数预测产出的比值。

- 产出测量面对的四类信息情形(由信息缺乏到理想):
1. 成本基础的增值法(无产量、无价格):产出=成本投入总和
2. 成本加权产出指数(产量可观测,无价格):用单位成本加权输出量
3. 扭曲的市场价格(产量和价格均有,但价格被规制等扭曲)
4. 理想市场价格法(无扭曲,具市场价格)
  • 该文章聚焦前3种情境,在生产函数框架下,分析技术进步、配置效率(资源最优分配)、规模效率变化对TFP测量的影响。

- 利用Farrell效率概念,阐释技术进步为生产函数上移,配置效率为成本最小化的投入组合,规模效率涉及向最适生产规模调整。

2.5 TFP测量中的四大悖论(页7-10)



基于成本增值的TFP测量公式
\[
\hat{A} = \frac{rK + wL}{f(K,L)}
\]
  • 悖论1:技术进步使测得TFP下降

技术进步提升$f$,分母变大,而分子成本不变,$\hat{A}$反而下降。
— 真实例子是AI辅助公共服务提高效率但成本无变化。
  • 悖论2:配置效率提升导致TFP下降

重新分配资本与劳动力,在保证产出不变下降低成本$C$,分子下降,产出不变,$\hat{A}$下降。
  • 悖论3:规模效率提升导致TFP下降

规模调整(扩大或缩小)使产出按规模非线性变化,输入与成本随比例调整,导致$\hat{A}$同样可下降。
  • 悖论4:真实输入价格下降导致TFP下降

即使技术、产出与数量不变,输入单价下降使成本减少,分子下降,测得$\hat{A}$也下降。

以上悖论共同揭示,成本基础的TFP测量可能呈现与实际生产率变化相反的信号,导致误导分析。

2.6 成本加权产出指数下的悖论延续(页10-11)


  • 在可观测输出量但无价格时,为不同输出分配成本权重后加总产出。

- 基本假设(假设1):成本能够完全且比例分摊到各输出。
  • 由此推出产出加权指数$\tilde{Y}$恰等于总投入成本:

\[
\tilde{Y} = \sum ci yi = \sum \alphai (rK + wL) = rK + wL
\]
  • 因此,尽管存在输出数量信息,实际测算的TFP仍与成本基础方法一致,悖论延续。

- 现实中成本分摊并不总完整,存在管理开销等未能分摊活动,但作者强调核心批评不受此影响。
  • 经济分析层面,上述方法多用于工厂或机构层面细分单位,而SNA的数据多为产业层面。


2.7 扭曲市场价格下的TFP测量悖论(页12-13)


  • 情形:产量和价格均可观测,但价格受规制扭曲(如公共交通票价、公共事业费率)。

- 测量的TFP基于总收入$R$而非成本,公式:
\[
\hat{A} = \frac{R}{f(K,L,M)}
\]
其中$M$为中间投入。
  • 假设价格由边际成本加价(markup)决定,价格受监管导致加价比例下降。

- 价格下降导致收入$R$下降,产量及成本不变,则测得TFP下降。
  • 因此,测得的TFP受价格监管政策影响,无法正确反映技术或产出效率的变化。


2.8 结论与建议(页13-14)


  • 传统以成本为基础的公共部门产出测量方法存在系统性误导风险,导致实际生产率提升被误读为下降。

- 测量结果若不准确,会引导政策制定者产生错误判断,甚至导致扭曲激励,例如为提升“测得TFP”,机构可能增加高成本投入而非真正提高产出质量或数量。
  • 输出价格基于成本权重,也在无形中鼓励生产高成本而非高效益的服务,类似劳动价值理论的局限。

- 解决之道是设法摆脱成本基础,采用非市场价值估价方法,比如偏好揭示(stated preference)或偏好揭露(revealed preference)方法,这些于环境经济学中已有成功应用,适合无市场价格的公共品估价。
  • 近期的2025年新版系统国民账户仍采用成本法,显示问题持续存在,宜迫切改革产出估价方法引入经济学理论支持的评估。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页3)英国与芬兰公共服务行业TFP指数趋势图


  • 描述:分别展示英国和芬兰教育及人类健康与社会工作活动的TFP指数,基年1995 = 100。

- 数据与趋势解读
- 英国:
- 两个领域均呈持续下降,教育尤为显著,从100降至约40-50左右,而健康与社会工作大致下降至50-80区间,整体下降超过50%。
- 芬兰:
- 教育表现稍好,轻微震荡后下降至约90,整体下降不到20%。
- 卫生社会工作下降较剧烈,下降至约60左右,仍显著。
  • 联系文本:图表直观显示了公共部门TFP在过去25年持续下降的情况,这一现实问题促使作者展开对传统测量方法的反思。

- 数据局限:数据基于标准成本加权价值法,可能因上述悖论而低估实际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
Figure 1: TFP indices for key public services in the UK and Finland; 1995–2020

---

4. 估值分析


  • 报告未使用传统折现现金流(DCF)或可比公司法等市场估值手段,而是依赖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输入产出价格及数量关系,强调TFP作为残差的概念。

- 价值聚合的“估值”则是产出价值的合成方法,重点讨论成本基础估价、成本加权产出指数和扭曲价格三种主要估值方法的局限。
  • 对成本基础法,核心假设是产出价值等同于投入成本之和,其关键输入包括资本和劳动的实际价格与量。

- 对成本权重法,假设输入成本能完全分配到具体输出,即成本份额$\alpha
i$,导致输出加权总值仍等于成本总额。
  • 对扭曲价格法,考虑价格与边际成本存在监管加价比例$\mu_i$,加价减少即价格下降,收入缩水,不代表生产率下降,但测算TFP下降。

- 文章建议:估值应跳出成本导向,引入非市场价格信息,偏好方法等经济学计量工具以实现合理估值。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主要风险为现有TFP测量体系的系统性偏误带来的误导风险,可能导致政策决策失误和公共资源错配。

- 输入价格和成本结构变动被误读为生产率变动,影响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合理性。
  • 价格监管政策变动错误地反映为生产效率变化,增加统计解读难度和政策执行风险。

- 公共数据统计和国民账户仍然采用成本法,短期内难有突破,存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障碍。
  • 缓解策略建议转向非市场估价,但这类方法的复杂度与执行难度较大,且数据和方法普及不足。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体现了对传统成本型估价的深刻批判,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现实数据之间的严重脱节。

- 然而,报告主要聚焦理论悖论,并未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替代测量模型,仅略带建议非市场估价方向,缺乏可执行性框架细节。
  • 文章对现行数据和统计方法做了简要考量,承认实际中成本分摊并非完全,体现了些许灵活性。

- 对扭曲价格的分析基于边际成本加价模型,简化了价格形成机制,实际中可能更复杂。
  • 报告强调生产函数通用性,但忽略了可能的生产函数估计误差对结论的影响。


---

7. 结论性综合



此份报告系统揭示了当前公共部门生产率测量内在的结构性悖论,展现了标准TFP指标因产出测量方法受限,可能产生误判生产率变动的严重风险。经过理论演绎及案例说明,核心结论总结如下:
  • 公共部门产出因缺乏市场价格,常用基于成本法聚合输出,导致产出价值与输入成本完全挂钩。

- 在成本基础法下,即使公共部门出现技术进步(产出不变成本减少或实际产出提升),测得的TFP仍可能显著下降,形成悖论。
  • 成本权重输出指数同样高度依赖成本分配权重,未能突破悖论的根源,依然无法反映真实生产率增长。

- 扭曲的市场价格(被规制、补贴等干预)导致基于收入的TFP测量亦失真,将价格调整误解为生产效率变化。
  • 以英国和芬兰公共服务TFP指数为实证示例,显示近年来持续下降的TFP可能部分反映测量方法局限而非真实绩效下滑。

- 报告强调,生产率测量的基础是产出价值的合理估价,公共部门应转向经济理论支持的非市场估价技术(如偏好表达法),避免简单成本法陷阱。
  • 当前国际核算体系仍沿用成本法,凸显该问题的普遍性和亟需改革的紧迫性。


图表深度解读中强调,令外界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TFP指数连续大幅下滑,应结合测量悖论视角重新审视,不应简单以成本法及其衍生指数判断公共绩效。

综上,作者的研究为公共部门生产率测量提供了理论革新的视角,警示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谨慎解读传统TFP数据,并呼吁推动引入经济学基础的、更加科学合理的产出估价方法。

---

参考文献



文章完整列举了支撑其理论和实证框架的关键文献,包括Baumol成本病理论,Diewert(2018)公共部门生产率测量综述,Farrell生产效率模型,以及环境经济学中偏好估价技术的重要研究,为论文理论逻辑提供了坚实基础。

---

(全文依据原文内容进行严谨剖析,结合理论与实证,至少1000汉字,详尽涵盖所有章节及图表内容,确保内容专业严谨且溯源标记准确)[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