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oderate share of V2G outperforms large-scale smart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benefits other consumer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德国1500万辆电动汽车(BEVs)采用不可调、智能和双向充电(V2G)策略的组合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30%的V2G比例即可比完全智能充电减少系统成本,50%V2G比例甚至使成本低于无电动车情况下,显示V2G灵活性效应显著。此外,V2G促进低成本可再生能源高效集成,减少峰值发电需求,且其成本节约利益部分溢出至非电动车用户,政策宜重点推动V2G推广以优化电力系统[^0^][^2^][^3^][^4^][^9^][^13^][^23^][^25^][^27^][^35^][^49^][^53^][^55^][^56^][^57^][^62^][^63^][^65^]。
速读内容
电动车充电策略组合全景分析 [page::2]

- 考虑不可调、智能、双向充电三策略,15万辆BEV按10%步长分布形成66个场景。
- 30% V2G与70%不可调充电组合成本低于100%智能充电场景。
- 50% V2G采用时系统成本低于无电动车参考,展现显著灵活性红利。
V2G大幅降低系统成本且边际效益递减 [page::3][page::4]

- V2G每增加10%比例对BEV平均节省成本最多约40欧元/年,且边际效益随比例增加递减但始终正值。
- 智能充电最高带来52欧元/年的额外成本,显著低于V2G潜力。
- 优先将智能充电BEV升级至V2G,比将不可调BEV转换为智能充电更节约成本。
V2G推动可再生能源扩容及减少驻留储能需求 [page::4][page::5]

- V2G比例提升加速风光等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厚发电比例。
- V2G车辆可替代部分高成本燃气机组和固定储能,优化调度降低系统依赖传统灵活性资源。
- 智能充电相较于V2G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扩容效果有限。
V2G有效削峰填谷,提升系统灵活性 [page::6][page::7][page::8]

- V2G通过放电缓冲高峰负荷,同时利用低谷电量充电,明显改善剩余负荷分布。
- 智能充电主要执行负荷时间调整,V2G额外发挥电网供能作用。
- V2G放电典型在夜间,根据季节因风光特性显示不同充放电模式。
电费分布展现系统成本节约转移效应 [page::9][page::10]


- V2G车辆电费平均为负,依赖电力市场套利盈利,电费节省最高可达约300欧/年。
- 不可调VEV电费最高,且受益最少,智能充电VEV位于两者之间,且随V2G渗透电费略微上升。
- 非电动车消费者电价随着V2G普及明显下降,节省达数亿欧元,体现成本节约广泛溢出。
- V2G越多,系统整体成本节约越多,且转移效益愈发显著。
研究模型与数据说明 [page::13][page::14][page::15]
- 使用德国代表性出行数据生成100个电动车行驶和充电时间序列。
- 采用开源电力系统扩容模型 DIETER,覆盖德国及邻国电网,结合2030年情景。
- 模型内设12种发电技术及5种储能,考虑碳价,容量投资及电力需求规划。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A moderate share of V2G outperforms large-scale smart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benefits other consumers》
- 作者:Adeline Guéret, Carlos Gaete-Morales, Wolf-Peter Schill
- 发布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DIW Berlin)、柏林工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OFCE)
- 发布日期:不明确(但文献最新引用至2025年,推断为近期)
- 主题:讨论了电动汽车(BEV)充电策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单向智能充电与双向车网互动(V2G)的比较,从系统成本、供需调节、可再生能源整合以及分配效应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关注2030年德国情景。
- 核心论点:
- 在电动车充电策略中,即使只有低于30%的车辆实现双向充电,系统成本就能低于全智能单向充电情景。
- 当50%的BEV采用双向充电时,系统成本甚至低于无任何BEV的电力系统。
- V2G的灵活性不仅覆盖自身的需求,还能服务于电网高峰负荷,降低整体系统经济负担。
- V2G用户和其他电力消费者均受益,但随着V2G比例增加,非BEV用户利益的溢出效应逐渐显著。
- 政策应当重点推动适度比例的V2G推广,而非追求全车智能充电覆盖。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摘要与引言部分
- 关键点总结:
- 交通领域去碳化依赖于电动汽车,但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受充电方式制约。
- 通过模型分析15百万辆德国BEV的不同充电组合策略(不灵活充电、智能充电、双向V2G充电)。
- 结果表明适度V2G比例下系统成本下降明显,甚至优于无BEV系统,展示了V2G超越全智能充电的优势。
- 强调政策重点应放在V2G推广而非普及智能充电。
- 推理依据:
- 通过容量扩展模型(capacity expansion model)定量计算不同充电策略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成本、容量配置和调度优化的影响。
- 结合德国2030年的电动车成长预期,设定15百万BEV作为建模规模基础。
---
2. 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
- 研究设计亮点:
- 全面覆盖三种充电策略的组合,按10%递增全景式测试66个情景,填补文献多数研究只分析极端极值或局部二元组合的空白。
- 使用开放源码模型DIETER,结合实测交通出行数据(MiD)生成BEV出行及充电时间序列。
- 细致考虑不同电动车充电灵活性分布的系统成本与分配效应,对电价影响与不同用户群体利益变化进行分析。
---
3. 结果部分剖析
3.1 BEV充电策略分布及系统成本影响(图1、图2)
- 图1描述:
- 显示模型测试的所有情景点,每一个点反映特定比例的双向V2G、智能充电和不灵活充电搭配。
- 三角图中三个顶点代表纯策略情景(全部为某一策略)。
- 图2左图解读:
- 以每个BEV每年节省或增支的欧元数绘制双向V2G与智能充电比例变化的系统成本差异(与无BEV基础情况比较)。
- 当前系统无BEV时成本为基线。
- 30%双向V2G+70%无策略(不灵活)车辆的系统成本低于100%智能充电车辆,且节省显著。
- 50%双向V2G+50%不灵活时系统成本甚至低于无BEV,显示V2G的灵活性抵消了整体电力需求增长引发的成本。
- 相比之下,50%智能充电+50%不灵活的成本远高于无BEV,智能充电节省潜力有限。
- 图2右图解读:
- 以不同智能充电固定比例为条件,展示每增加10%双向V2G比例的边际成本节约。
- 边际节约在低V2G占比时最高(34-39欧元/BEV·年),随后递减但仍为正。
- 推理证据:
- 双向V2G因能储存与回馈电力,成为有效电网需求响应资源,降低高峰负荷与补充峰谷差所致的成本。
- 智能充电仅能调整充电时段,缺乏反馈放电能力,灵活性和效益有限。
---
3.2 V2G助力可再生能源整合(图3、图4)
- 图3描述:
- 左图显示德国境内vRES(风电、光伏、水电等)发电占比随充电策略变化的趋势。
- 右图扩展至整个中欧区域。
- 解读:
- 增加V2G比提高智能充电比例更显著提升vRES发电比例(德国最高可达92%),这说明V2G模式提升了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吸收能力。
- 这是因为V2G在发电过剩(负残余负荷)时能吸收并存储可再生能源电力,减少弃风弃光,提升系统效率。
- 图4描述:
- 展示不同充电比例下,按技术类型的年度发电量差异(相较于无BEV参考)。
- 解读:
- 无V2G时代,BEV负载规模化增长对新能源发电量是刚需性线性增长,新能源占比较小幅提升。
- V2G推广后,新能源超额发电的利用效率提升,天然气联合循环机组(CCGT)发电减少,核电量轻微增加,而固定储能(锂电池)装机量减少,表明V2G车辆作为分布式储能替代了部分固定储能需求。
- 该替代效应有效降低整体电力系统的运行费用。
---
3.3 V2G服务电网剩余负荷时段(图5、图6)
- 图5描述:
- “剩余负荷持续曲线”(Residual Load Duration Curves, RLDC),反映一天中不同阶梯的负荷量,经过BEV充放电调整后的实际剩余负荷排布。
- 解读:
- 纯无策略充电增加峰值负荷,助长电网压力。
- 智能充电可部分分摊充电负荷,减少高峰充电,但不能降低峰值负荷本身。
- V2G调度则显著降低峰值负荷,通过放电服务供电,实现负荷峰谷平滑。
- 右图详细刻画20%V2G的时段,展示V2G车辆在高峰时段输出电力,夜间充电,呈现明显日夜负荷削峰模式,且在冬季模式下因风电影响显示出更加多样的充放电行为。
- 图6描述:
- 夏季部分日内,V2G与纯无策略充电发电量堆叠纵向比较。
- V2G车辆明显表现出夜间放电、日间充电的能量流动模式,帮助调节电网负荷波动。
---
3.4 电价与电费负担分布(图7、图8)
- 图7描述:
- 统计不同充电策略BEV的平均年度电费及德国非BEV用户的电价变化。
- 解读:
- V2G车辆电费最低且经常为负,因放电售电收入弥补充电成本,表现为电费收入或套利利润,且利润随V2G占比增大有所下降,显示市场套利空间有限。
- 不灵活车辆电费最高,接近140欧元/BEV·年,受益极小。
- 智能充电车辆电费居中,且随着V2G增加,电价存在小幅上涨,体现在V2G高频充电期间电价升高,显示智能充电收益被V2G“蚕食”(优劣策略间的利益错配)。
- 非BEV用户平均批发电价随V2G增加而下降,约从59降低至56欧元/MWh,反映V2G削峰降价效应良好,体现了成本节约的系统溢出效应。
- 图8描述:
- 不同充电策略群体及非BEV、氢气电解设备等群体电费变化的分解图。
- 解读:
- 增加V2G比例时,V2G车辆和其他消费者的电费均显著减少,非BEV用户获得的节省较多,说明系统性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大幅向普通消费者转移。
- 氢气电解设备电费轻微上升,因与BEV争夺低价电力资源。
---
4. 讨论(作者视角)
- 与现有文献比较:
- 结果支持并细化多篇文献对V2G正面效应的论断,超越多数研究只分析单一极端充电策略的局限。
- 系统展示混合充电策略配置的系统性成本与分配效应。
- 模型假设批判:
- 可能低估灵活性效益:基础不灵活充电定义是“即时平衡”而非极端峰谷,且家庭充电功率设定较保守3.7kW,未来有提升空间。
- 可能高估效益:模型假设完美预知、电网无约束、无基础设施或用户不便成本、不考虑市场激励失效(多数车主未面对时变电价),均使模型体现的收益为理论最优,实际应用难以完全实现。
- 其他参数不确定性影响(例如天气年差异、其他负荷耦合如电热、BEV普及率更高或跨国驱动行为一致性)尚待深入研究。
- 未来研究方向:
- 纳入部分信息不完备、有限预见模型。
- 实际基础设施与车主行为成本建模。
- 在更大规模与跨部门耦合系统中分析BEV弹性作用。
---
5. 结论总结
- 适度比例(<30%)的V2G充电车辆即可带来优于全智能充电车队的电力系统成本优势。
- V2G比例达到50%时,甚至使系统成本低于无BEV基础线,表明V2G充电弹性完全抵消BEV增加的电力需求成本。
- 智能单向充电虽然缓和需求高峰,但整体贡献远逊于V2G双向灵活充电。
- V2G在促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削减固定储能投资与高成本峰值发电方面作用显著。
- V2G带来的利益既惠及车主,也能溢出至非BEV电力用户,尤其是随着V2G渗透率上升。
- 政策应优先降低V2G推广障碍、完善双向充电基础设施与市场价格激励,促进部分车队实现V2G能力。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三元组合情景二维示意(page 2)
- 三角坐标系覆盖0-100%的双向V2G、智能充电、不灵活充电比例,标示了全部66个模拟情景。
- 边界三角形顶点为纯战略极端场景,内点为混合比例。
- 该图构建了后续分析的基础框架。
图2:系统成本差异与V2G边际节省(page 3)
- 左图:颜色渐变表示每个情景相对无BEV基准的系统成本变化,深蓝色显示成本节省。
- 绿色跨越区展示“双向V2G贡献弹性带来的显著节省”,而仅智能充电区依旧呈现成本增加。
- 右图:多条曲线代表不同固定智能充电比例,X轴为V2G比例,Y轴为每增加10% V2G的平均成本节省(欧元/BEV·年)。
- 呈明显递减趋势,初期V2G增量贡献最大,随后边际效益减小。
图3:变量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page 4)
- 等高线图示德国及邻国电力系统中,vRES发电占比随充电策略变化趋势。
- V2G比例提升对应可再生发电占比显著增加,智能充电影响较弱。
- 体现V2G增强系统灵活性,促进更多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消纳。
图4:不同充电策略下发电技术构成变化(page 5)
- 分面条形图展示多个组合情景相对于无BEV基准下,主要发电技术产量变化。
- 可见风电和光伏发电随V2G增加而增长,CCGT和固定储能发电量下降,核电略有上升。
- 验证V2G替代部分高成本化石发电和储能。
图5:剩余负荷持续曲线RLDC(page 7)
- 四个子图展现不同充电策略及组合下德国电网负荷分布状态。
- V2G充电条件下负荷峰值明显降低,负剩余负荷(过剩电)时段的需求吸纳增加。
图6:夏季日内小时级发电负荷结构(page 8)
- 通过可视化日内电源组成,显示20% V2G场景相较于全不灵活充电情景下,车辆放电行为清晰可见,有效平滑日内负荷。
图7:不同用户电费和电价变化(page 9)
- 面积图形式,蓝色系表明V2G车辆电费回报(负电费)。
- 绿色及棕色分别为智能充电、非灵活充电BEV电费,红色调图显示德国非BEV电价下降趋势。
- 指出V2G车主可获取套利利润,普通消费者受益于整体电价下行。
图8:各用户群体电费节省拆分(page 10)
- 纵轴为电费节省总额,横轴为代表不同比例组合的场景标签。
- 明确展现V2G增加不仅节省其本身,也大幅惠及德国及邻国非BEV用户。
补充图表
- SI.1(page 21):发电容量结构变化,验证上述发电结构变化的容量端反映;
- SI.2(page 22):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比例下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 SI.3(page 22):冬季日内发电及负荷变化,与夏季对比呈现多样性充放电策略;
- SI.4(page 23):批发电价持续曲线及高峰、低谷分析,细节展现V2G如何降低峰时电价;
- SI.5(page 24):全区域非BEV用户批发电价下降趋势,体现跨国溢出效应。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学术研究报告,主旨为电力系统成本与运营影响分析,估值表现为“系统成本对不同BEV充电策略组合的敏感性和边际效益”。
- 估值方法:基于线性规划容量扩展模型(DIETER),通过最低化总系统成本计算最优发电容量、储能容量及调度策略。
- 关键输入与假设:
- 电动车出行与充电时序基于实测交通数据和emobpy工具生成。
- 电力系统技术成本、寿命及碳价以2030年德国欧盟预期为基准。
- 完美预知、无市场障碍及无分布网约束的理想假设。
- 多场景充电策略比例组合(0%-100%步长10%),旨在刻画弹性分布与系统成本的关系。
- 估值结果:
- V2G的边际价值显著,大大优于单向智能充电。
- 系统成本受V2G渗透比例非线性影响,呈现递减边际效应。
- 敏感性分析尚未明确纳入,但文中提及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有限预见、用户行为成本等因素。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技术风险:
- V2G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与技术成熟度不确定,可能导致实际实施成本高于模型中假设。
- 用户行为风险:
- 若车主未被激励响应实时价格,或存在便利性顾虑,其弹性表现会大打折扣。
- 市场与政策风险:
- 电价设计、监管限制、市场信号缺失可能限制V2G收益,实现理论价值受限。
- 模型风险:
- 完美预知与无网络约束设定理想化,忽视了电网层级的技术与经济限制。
- 缓解策略:
- 作者建议通过完善V2G推广政策、价格信号传递和充电基础设施投资降低风险。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模型呈现的V2G效益为理论最优状态,现实中可能受车主使用偏好、基础设施限制、时变电价推广力度不足等影响而缩水。
- 报告假设最大充电功率较保守,若家庭或公共充电功率更高,灵活性潜力可能增强。
- 分析展示智能充电被V2G“蚕食”利益的现象,提示市场制定需兼顾多方激励设计,避免策略间负面互食。
- 多国范围内BEV驱动和充电行为的同步假设,可能低估了跨区域差异性对灵活性的复杂影响。
- 报告忽视分布式网络及局部电网限制,长远看应补充电网约束影响。
- 没有明确考虑V2G电池额外损耗及用户便利性成本,可能高估V2G经济合理性。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细致地分析了2030年德国市场15百万辆电动车多样充电策略下的电力系统效应,揭示了双向充电(V2G)在促进系统成本节省和可再生能源整合中的决定性优势。核心结论为:
- 系统成本角度,低于30%比例的V2G车辆即可实现比全智能单向充电车队更优的电网成本水平,50%及以上时系统成本优于无BEV情景,充分显示了V2G强大灵活性带来的经济价值。
- 能源结构角度,V2G模式提升高比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降低对天然气机组和固定储能依赖,改善系统经济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 电网运行角度,V2G大幅削峰填谷,帮助电力系统调节日内和季节负荷,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
- 利益分配角度,V2G用户实现套利收益,但随比例增加收益递减,且非BEV电力用户受惠越来越多,体现V2G正向的社会经济外部性。
- 政策建议角度,应聚焦促进V2G功能的部署及配套市场机制建设,优先确保部分车队实现双向充电功能,而非全车智能充电覆盖。
结合丰富的图表数据呈现(包括系统成本差异、V2G边际效益、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变化、负荷持续曲线、电价电费分布等),本研究为决策者和行业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明确指出V2G模式是未来能源-交通一体化系统中的关键创新方向。政策制定应优先投入V2G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激励,并解决用户便利性与技术挑战,以充分释放电动车弹性充电带来的电力系统与社会经济价值。
---
# 综上,本报告通过全面建模和数据结合,严谨论证了V2G在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优越性,强调了落实适度比例V2G启用对实现低成本清洁能源转型的战略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导向意义。[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