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ribution Locus and the Timeliness of Long-lived Asset Write-down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研究了长期资产减值计提中,基于不同不利结果归因的管理者行为差异,发现相较于经济及行业层面的逆境,不利的公司特定因素更易被归因于管理者,导致管理者更倾向延迟计提减值,从而使得针对特定公司的不利影响在减值确认上滞后且不及时。实证结果基于1996-2019年美国企业资产减值数据,验证了资产减值对当前和未来宏观及行业逆境的及时反映,而对未来特定公司逆境的忽视,揭示管理激励与归因机制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影响[page::1][page::2][page::10][page::12][page::16].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动机 [page::2][page::3]
- 资产减值源于宏观经济、行业及企业特定不利结果,管理者对企业特定不利结果的归因导致其存在延迟减值的动机。
- 本文提出并验证假设:资产减值对宏观及行业逆境反应及时,但对企业特定逆境反应不及时。
样本数据及研究方法 [page::8][page::9]
- 研究样本涵盖1997年至2018年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共30,111个公司年度观测值。
- 采用Tobit和Logit模型,因变量为资产减值发生与减值金额,主要解释变量包括GDP增长率、行业销售变化及企业绩效主成分指标。
- 控制变量涵盖管理变动、收益平滑、大水坑会计及债务条款违约风险等。
关键实证结果与验证假设 [page::16][page::17]

- 资产减值负相关且显著于当前及未来一年宏观 GDP 变动和行业销售变动(支持H1M)。
- 资产减值仅对当前企业特定绩效负向相关,对未来特定绩效不显著(支持H1F-S)。
- 进一步交互检验显示,当管理层变动或企业绩效较同行业差,归因于管理者程度降低时,资产对未来负面企业特定绩效的减值反映更为及时。
归因机制解释及文献贡献 [page::3][page::4][page::12]
- 采用归因理论解释经理延迟确认负面企业特定资产减值的行为动因,因管理者自我保护倾向和职业发展考虑而选择延缓减值计提。
- 研究丰富了资产减值文献,尤其是衔接经济衰退、管理激励与财务报告滞后行为。
- 明确资产减值规则(FAS 121、144及ASC 360)中非可回收性触发机制导致减值确认的非及时性。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报告基本信息与核心内容
报告标题:
Attribution Locus and the Timeliness of Long-lived Asset Write-downs(归因位置与长期资产减值确认的及时性)
作者及其机构:
- Yao-Lin Chang —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Business
- Chun-Yang Lin(通讯作者)—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Business
- Chi-Chun Liu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Stephen G. Ryan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资助信息:
报告得到了台湾教育部高教深耕计划及国家科技委员会的多项经费支持,使用的数据公开可获取。
发布时间:
报告未标明具体发布日期,但数据截止到2019年,且引用文献截至2022年,说明研究相对较新。
研究主题与核心问题概述:
本研究聚焦于长期有形资产和可辨认可摊销无形资产的减值确认行为,探讨资产减值确认时的“归因位置”(即投资者或财务报告使用者将不利财务绩效归因于经理层的倾向)如何影响减值确认的时效性。核心观点是:
- 投资者更容易将不利的公司特定(firm-specific)负面结果归因于管理层失误,而较少归因于宏观经济或行业层面的不利结果。
- 管理层因此在面对公司特定不利因素时,倾向于推迟资产减值确认,以规避负面影响。反之,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不利影响的资产减值确认更为及时。
- 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盈余管理激励后,资产减值确认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层面的负面预期体现出积极的前瞻性,而对公司特定负面预期则缺乏这种预期反映。
关键词包括:归因位置(attribution locus),资产减值确认,时效性(timeliness)[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部分
引言中,作者指出资产价值下降可能来源于宏观经济、行业或公司特定层面的问题。研究假设基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投资者更倾向将公司自身的不良业绩归咎于管理层不当行为,而将宏观和行业风险视作外部因素,从而导致管理者在面对公司特定负面信息时有动机延迟资产减值确认。
研究数据选取1996-2019年期间的长期资产减值,以FAS 121至ASC 360-10-35的会计规则为背景,这些规则下资产减值确认需要满足“不可回收条件”,赋予管理层一定裁量权,可能导致延迟确认。
此部分明确了研究背景、假设及数据来源和时间跨度。[page::2]
2.2 理论基础与假设
结合心理学归因理论,文献回顾部分指出:
- 归因理论区分事件归因为内因(如管理层责任)与外因(如经济环境),内因归因导致对管理者责任的强调。
- 先前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倾向将不利结果归咎于外部以减轻责任(Baginski等,2000、2004),也有研究表明管理者在披露信息时,会延迟披露归咎于其责任的不利新闻(Schloetzer等,2020)。
- 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关注的不仅是信息披露,更是财务报表中的确认时点。
- 总结先前文献,管理层的减值确认行为受多重激励影响,包括诉讼风险、声誉维护和职业规划等,归因理论则为这些动机提供心理学解释。
基于上述,作者明确两个核心假设:
- H1M:资产减值确认将及时反映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和行业的负面变化。
- H1F-S:资产减值确认只会反映当前公司特定的不利结果,而不会及时反映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司特定负面结果(因为管理者延迟确认)。
这两个假设清晰界定了研究的因果关系和预期结果。[page::3-7]
2.3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研究选用资产减值确认的两个度量:是否确认减值(WOi,t,二元变量)及减值金额(WOTAi,t,连续变量,比例化)。模型自变量包括:
- 宏观经济指标:当年与次年美国GDP增长率变化(ΔGDPt,ΔGDPt +1)。
- 行业业绩指标:行业销售额变化中位数(ΔINDSALEt,ΔINDSALEt+1)。
- 公司特定财务表现指标:采用第一主成分分析综合销售收入、资产减值前利润及经营现金流的变化以构建FIRMi,t和FIRMi,t+1。
同时控制多项管理激励变量:
- 管理层变动(ΔMGTi,t)
- 盈余平滑(SMOOTHi,t)
- 大幅调整“big bath”(BATHi,t)
- 避免债务契约违约(DEBTi,t)
利用Tobit及Logit模型回归资产减值金额或减值确认概率,检验上述假设中变量的符号及显著性[page::8-9].
2.4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样本截止2018年,共30,111个公司年度观察值,剔除金融业。对变量进行上下1%截尾,保证极端值对估计影响有限。
表1中,资产减值确认子样本与非减值子样本差异明显:
- 资产减值确认公司样本的宏观经济、行业销售及公司特定业绩表现多为负面。
- 管理层变动、大幅调节的比重在减值确认样本中高于非减值样本。
- 这些统计特征支持模型设计中控制管理激励的重要性。
2.5 实证结果
表2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
- 宏观经济及行业负面指标(ΔGDPt、ΔGDPt+1、ΔINDSALEt、ΔINDSALEt+1)系数均显著为负,表现出减值确认对未来宏观环境的前瞻反应,支持H1M。
- 公司特定当前负面表现指标(FIRMi,t)显著负相关,而未来负面表现(FIRMi,t+1)系数不显著,支持H1F-S,即管理层不及时反映未来的公司特定不利结果。
- 管理层变动、盈余平滑等控制变量均符合预期。
跨截面进一步细分情形(表3):
- 在归因可能较低(即投资者不太把责任归咎于管理层的情形,如高ATTRIB或有新管理层变动)下,未来公司特定不利表现与资产减值确认正相关,说明归因机制调节了确认时效。
- 这一细致分析强化了归因位置在管理层延迟确认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2.6 结论部分
研究验证并深化了先前文献(如Riedl,2004;Gordon & Hsu,2018)对资产减值确认“可回收性触发机制”导致确认不及时的理解,尤其凸显了不同归因位置对确认时效的影响。
此外,结合行为财务报告理论,揭示管理层在面临自身责任不利信息时,往往出于职业和声誉保护,战略性延迟不利财务信息确认,这种行为偏向影响资产减值的真实反映。
研究结果对完善会计准则设计与监管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的解释和实证支持。
三、图表深度解读
本文主要表格有表1、表2、表3。
表1 描述统计(全文及子样本)
描述:
- 表1展示了全样本(30,111个公司年度)及其子样本(资产减值确认与否)中关键变量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及两组间差异显著性。
- 变量包括减值比例(WOTAi,t)、宏观GDP增速、行业销售变动、中性公司业绩变动(FIRMi,t)、负债变动等。
解读:
- 资产减值确认样本均值明显大于无减值样本(WOTA平均0.007与0),对应宏观变量均表现较差(GDP增速、行业销售及公司业绩均较低)。
- 统计差异显著(多达1%、5%、10%的级别),表明资产减值与宏观、行业及公司层面负面情况高度相关。
- 管理层变动(ΔMGT)、大幅调整(BATH)在减值确认组更显著,反映管理层行为激励对减值决策的重要影响。
此表为后续多变量回归提供坚实基础,突出不同因素在减值确认中的作用差异。
---
表2 资产减值确认对宏观及公司特定因素的响应检验
描述:
- 表2为核心回归结果,回归模型以资产减值金额(WOTAi,t)与资产减值确认事件(WOi,t,0/1变量)为因变量。
- 自变量为同期和未来的宏观GDP增速变化、行业销售变动和公司特定财务表现指标。
解读:
- 宏观经济指标(ΔGDPt及ΔGDPt+1)均呈现负系数且显著,证明企业减值确认含有对当前及未来宏观不利变化的预判,表明及时性良好。
- 行业销售同理,当前及次年指标负相关,补充印证产业整体环境影响。
- 公司特定财务表现指标中,仅当前期负值显著,未来不显著,表明管理层不会依据未来公司特定负面预测提前确认减值。
- 管理激励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符合预期,表明其控制有效。
此表具体量化支持了报告中最核心的研究假设(H1M和H1F-S)[page::16].
---
表3 归因位置对资产减值确认时效的调节作用
描述:
- 将归因位置变量分为低归因与高归因组,交互未来公司特定负面指标检验资产减值反映时效的差异。
- 归因解除(DATTRIBi,t)为高行业调整业绩或管理层变动的代理变量。
解读:
- 在低归因组中(投资者较少责难管理者情形),未来公司特定负面信息与减值确认呈现负相关且显著,表明在这种情境下管理层更可能提前承认资产减值。
- 在高归因组,未来负面信息对应的减值确认系数不显著,揭示管理层潜藏的策略推迟行为。
- 该表数据强有力验证归因机制对管理层资产减值确认行为的影响。
归因视角为解释减值确认时效差异提供潜在心理机制。[page::17]
---
四、估值分析
本文并非证券估值报告,无明显估值区块,但可以从资产减值的概念及会计准则角度理解估值影响:
- 资产减值确认实际反映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基于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可回收性评估。
- 研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FAS 121、FAS 144、ASC 360-10-35)均因“不可回收触发条件”具有一定主观判断,赋予管理层估值时点和幅度上的裁量权。
- 研究表明管理层行为并非完全客观反映资产经济价值,而受归因激励影响,这会导致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体现和估值准确性降低。
因此,报告实质上折射出管理层通过延迟资产价值调整对外部资本市场估值信号的干预,影响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感知与判断。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本身虽未专门设风险章节,但综合分析可提炼以下风险因素:
- 管理层报告操控风险: 由于资产减值确认的时点具有一定主观性和管理激励,存在延迟确认风险,导致投资者收到滞后或不完全的财务信息。
- 外部归因认知风险: 投资者和监管者对管理层归因的认知偏差,可能误判管理层动机,进而影响对财务报表的信赖度。
- 会计准则缺陷风险: 保存了过度裁量权的“不可回收触发条件”导致减值确认不及时,可能误导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
- 激励与职业风险权衡: 管理层出于保护个人声誉及职业风险的动机,可能选择不及时报告真实损失,长期来看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
报告通过统计控制部分缓解了管理层动机混淆带来的影响,仍难以完全消除信息滞后的风险。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假设基于归因理论将负面归因于管理层动机较强,忽略了部分外部因素可能被公司管理层策略性归属公司特定,潜在归因混淆。
- 报告重点考察了资产减值确认延迟与归因的关系,未详尽探讨可能存在的其他财务报告时点操控行为对减值推迟的影响。
- 核心指标FIRM_i,t主成分的构建虽合理,但变量权重与可能存在的行业内异质性处理留白,可能影响归因分析的准确度。
- 报告未明确提出具体如何调整或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以减少这种归因激励驱动的减值延迟,缺乏政策建议层面的深入。
总体分析,报告立论稳健,依托丰富文献和大规模样本实证,内部逻辑清晰,但可进一步结合行为经济学深入挖掘多维激励与外部市场反应的交互影响。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对1996-2019年美国公开交易公司长期有形和可辨认无形资产减值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管理者基于投资者归因期待采取的资产减值确认策略:
- 资产减值确认能够及时反映宏观经济和行业层面不利趋势,体现管理层对外部大环境的敏锐预期能力。
- 面对公司特定层面负面信号,管理层存在显著的延迟确认行径,这种滞后与心理归因机制紧密关联——投资者将公司特定负面完全归咎于管理者,促使其出于职业顾虑而推迟负面信息确认。
- 归因程度较低的企业表现出更及时的未来负面信息反映,验证了归因位置的调节效应。
- 研究补充了此前关于资产减值不及时确认的文献,强调了归因理论对财务报告行为解释的重要性。
- 财务报告用户应警惕公司特定负面业绩的确认延后风险,审慎评估减值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报告的图表(主表1与主表2、3)通过均值显著差异和多重回归结果,立证了理论假设,在支持归因视角下深化财务报告认知方面具备较高学术与实务价值[page::14-17]。
---
综述评价:
该研究在资产减值与管理层动机研究领域贡献了行为视角的新证据,结合心理归因理论,为理解财务报告信息时效性提供创新解释。对于监管机构完善会计准则、投资者解读财务报告及学术界扩展行为会计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引用溯源】
本分析主要来源于报告内容第0-18页的结构化文本及表格数据
[page::0-18]
,包含所有核心论述、模型设定及实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