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轻工陈柏儒】行业深度丨科技进步 $^+$ 龙头布局,AI智能床垫乘风方兴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度分析健康睡眠行业的发展机遇,聚焦智能床垫品类的产业升级和市场空间。随着国民睡眠问题加剧,AI智能床垫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和多模态监测技术,实现睡眠数据监测与主动睡眠干预功能,满足不断扩大的睡眠健康需求。主要龙头公司喜临门、慕思股份、趣睡科技、麒盛科技等均加快AI床垫和睡眠生态布局,推动产品功能日益丰富,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窗口期,预计2030年智能床垫市场规模将近600亿元,健康睡眠市场规模将破万亿,智能床垫业务将成为新增长曲线。风险包括房地产下行、原材料涨价、竞争加剧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page::0][page::4][page::8][page::20][page::31]
速读内容
健康睡眠市场现状及机遇 [page::1][page::2][page::4]

- 超九成国民存在睡眠问题,2024年平均睡眠时长低于世界标准,睡眠质量差,年轻化趋势明显。
- 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达到4995.8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658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8.5%。
- 智能床垫作为重要细分品类,需求量2015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40.2%,市场规模增长36.1%,渗透率仍较低,具备巨大市场教育空间和增长潜力。
- 目前智能床垫市场价格较高,消费者更换频率低,渗透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 智能睡眠产品功能亟需提升,现有产品以被动监测为主,主动调节不足,消费需求尚未满足,行业供给缺口明显。
AI智能床垫技术发展及产业链升级 [page::6][page::9][page::10]

- 智能床垫经历材料创新、功能优化、AI深度赋能多个阶段,开始具备多维睡眠监测、动态调节、环境感知和主动干预能力。
- 国内龙头如喜临门、慕思、趣睡科技和麒盛科技加速布局AI智能床垫,融合脑机接口、非接触式传感器等技术,推动睡眠产品迭代升级。
- 脑机接口技术由非侵入式和植入式两大类,国内市场正快速发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智能床垫、健康监测和睡眠干预,政策支持力度大。
- 龙头公司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推动产品智能化和个性化睡眠方案构建。
- AI技术提升睡眠监测精度和干预能力,实现睡眠数据云端管理,形成闭环健康管理体系。
龙头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综述 [page::17][page::22][page::24][page::26][page::28][page::30]

- 喜临门经历代工扩张、自主品牌建设再到AI赋能升级,目前推出“宝褓BrainCo”AI智能床垫,集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产品功能涵盖多传感监测、主动干预、智能温控及唤醒等。
- 慕思股份发展战略涵盖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大数据赋能,产品实现智能分区软硬调节、高精度睡眠监测,推出T11系列AI床垫,2025年与麻省理工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 趣睡科技依托互联网基因,构建极致性价比产品,逐步升级智能化,打造多元化智能床垫产品及AI睡眠监测联动生态,2025年布局大模型驱动AI陪伴睡眠解决方案。
- 麒盛科技从海外市场起步,突破传感器关键技术,近年来推动智能床全球生态布局,2024年发布搭载“猫式流体骨架”及鸿蒙系统的S300 Pro智能床,持续推进品牌与服务优化。
- 龙头公司均注重多渠道销售及线上线下融合生态构建,积极拓展睡眠健康全场景生态,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量化/智能因子或策略总结
- 报告未涉及具体量化投资策略或因子构建,主要聚焦行业发展分析及技术/产品创新。
投资建议及主要风险提示 [page::1][page::31]
- 健康睡眠市场处于蓝海阶段,AI智能床垫发展潜力大,市场天花板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 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走势影响需求,原材料价格上涨提升成本压力,行业竞争加剧带来市场份额压力,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深度阅读
【银河轻工陈柏儒】行业深度丨科技进步 + 龙头布局,AI智能床垫乘风方兴——深度分析报告解构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银河轻工陈柏儒】行业深度丨科技进步 + 龙头布局,AI智能床垫乘风方兴
- 作者:陈柏儒、韩勉
- 发布机构: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3日
- 研究主题:健康睡眠市场与智能床垫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重点聚焦AI智能床垫核心公司的布局与竞争格局。
核心论点、目标:
- 健康睡眠市场需求旺盛,与传统床垫产业相比智能床垫市场渗透率低,空间广阔,且未来发展快速。
- AI算法和脑机接口技术推动智能床垫由传统被动监测进入主动干预时代。
- 龙头企业如喜临门、慕思股份、趣睡科技、麒盛科技已纷纷布局AI智能床垫,推动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 投资建议强调行业蓝海、智能床垫功能持续丰富、市场扩容逻辑稳健,相关企业具备成长潜力。
- 风险聚焦地产下行压制需求、原材料成本、行业竞争加剧及贸易地缘政策不确定。[page::0,1,3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健康睡眠市场风起云涌
(一) 国民睡眠问题日益突出
- 中国超过九成国民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024年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仅6.75小时,甚至低于WHO建议7小时的最低标准,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位列世界主要国家睡眠时长最低之一。
- 睡眠问题在全国各线城市普遍存在,三四线城市睡眠问题比例更高(42%-44%),且因医疗资源较缺失,问题改善困难。
- 睡眠质量不佳人数占64%,其中睡眠质量差达22%。清醒次数、入睡时间偏晚(多为午夜以后)亦凸显睡眠困扰的严重性。
- 睡眠问题呈年轻化趋势,且女性睡眠困扰率高于男性(51% vs 46%)。
- 睡眠不良的主因包括易醒、入睡难、床品不适、温度不适等,其中床品相关因素占较大的痛点。
- 睡眠困扰带来的身体与心理负面后果显著,如疲劳(71%)、精神不振(60%)、记忆力下降(58%)等。
- 政策重视提升,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推动建立睡眠专科门诊,且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核心指标。技术层面,智能床垫集成脑波监测、多维压力感知、AI智能分析推动产品升级,健康睡眠行业迎来突破机遇。[page::1,2,3]
图表解析:
- 图1(第2页)展示中国平均睡眠时长递减趋势,2012年约8.5小时逐年降低至6.75小时。
- 图2(第2页)显示全球主要国家睡眠时长对比,中国最低。
- 图3(第2页)柱状图揭示近一年国民健康困扰中睡眠问题排名最高(40%)。
- 饼图展示睡眠时长及质量评分分布,反映睡眠质量总体偏低。
- 图4(第3页)年龄段入睡时间推迟趋势明显,90后00后平均入睡均在午夜之后。
- 各类睡眠困扰分布条形图突出睡眠痛点,表明床品舒适度等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 综上,睡眠痛点与床垫等辅助产品直接相关,创新智能床垫产品具备较大市场空间。[page::2,3]
---
2.2 低渗透率、高增速的智能床垫蓝海市场
- 全球助眠产品市场2020年达到598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长至1119亿美元,CAGR 6.9%。
- 全球智能床垫市场2024年18亿美元,2030年预计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7.6%。
- 中国睡眠经济市场2023年规模4955亿元,预计2027年达6587亿元,CAGR超8.5%。
- 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仅14.5%,远低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45.8%、41.3%等)。
- 智能床垫渗透率2024年约5%,预计2025年提升至18%。美国智能电动床渗透率约14%,中国仍处于较低起点。
- 床垫更换周期长,超四成用户使用床垫超过5年,部分人群使用超10年,远高于美国平均3年更换周期。
- 需求快速增长:2015-2023年智能床垫需求量年复合增长40.2%,市场规模36.1%。
- 商品结构中智能眼罩、智能枕头渗透高,智能床垫市场占比较低,反映推动潜力和缺口。
- 功能产品现阶段多为被动监测,主动调节及干预产品较少,满足消费者需求不足,供给缺口明显。
- AI智能床垫如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开始兴起,智能床垫差异化功能和生态联合将为行业带来新增长点。[page::4,5,6]
图表解析:
- 图5(第4页)全球智能床垫市场规模与同比增长趋势,呈现持续稳健增长。
- 图6(第4页)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及年增长率保持两位数增速,潜力巨大。
- 图7(第4页)智能家居渗透率对比,中国远滞后发达国家。
- 图8(第4页)床垫更换周期长,使用时间与更换周期对比揭示消费习惯差异。
- 图9-10(第5页)智能床垫需求量及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同比增速有所放缓,市场尚处培育阶段。
- 图11-14(第5、6页)助眠产品类型占比与满意度分布显示传统产品效果有限,智能床垫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产品表格细数智能手表、戒指、头戴设备等主要产品功能与技术,突出AI智能床垫的非接触式监测及主动干预优势。[page::5,6]
---
2.3 智能床垫产品及技术进化与行业趋势
- 智能床垫经历材料创新(记忆绵、弹簧系统)、早期机械智能(升降、温度调节)、AI+传感器融合阶段。
- 欧美企业如瑞典Fagerdala、美国Sleep Number等率先推动智能床垫行业发展,理念由功能优化向生态整合升级。
- 国内企业如喜临门、慕思、趣睡科技积极追赶,布局脑机接口、AI闭环算法,实现差异化竞争。
- 脑机接口分为植入式(医疗领域)及非侵入式(消费电子、智能睡眠),后者无创安全且便于普及。
- 国内脑机接口快速发展,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大,涌现多家技术和应用领先的创新公司(如杭州强脑科技等)。
- AI技术在智能床垫上的应用包括睡眠状况监测、动态调节、个性化睡眠方案及健康预警,推动智能床垫由单一功能产品向智慧睡眠生态平台转变。
- 重点企业案例深入,如强脑科技脑机接口产品的落地应用及行业领先的AI算法,喜临门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中心及与强脑科技联合推出AI“宝褓BrainCo”床垫。
- 其他龙头企业(慕思、趣睡科技、麒盛科技)在AI算法、国际产学研合作及智能硬件创新方面各具特色,推动行业创新与规模化扩展。[page::7-16,22-31]
---
2.4 龙头企业详细分析
喜临门
- 发展经历代工积累—自主品牌—AI赋能三阶段。
- 2002年成为宜家亚太区唯一主力床垫供应商,奠定生产规模和客户基础。
- 2014年起布局智能床垫,通过Smart 1、智能睡眠系统等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 2024年创立AISE宝褓品牌,集成云动系统、智能助眠模块,实现个性化动态睡眠管理。
- 2025年与清华大学共建智慧睡眠研究中心,与强脑科技合作,推出AI脑机接口床垫。
- 经营指标体现品牌向高端智能科技转型,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费用控制适度,利润率稳定提升。同时线下渗透加速,直营与电商渠道并重。[page::0,16-21,32]
慕思股份
- 2017-2019年构建AI床垫技术体系,开发多款智能睡眠产品。
- 2020-2022年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展开合作,强化技术研发,推出多款AI智能床垫。
- 2023至今,通过共建睡眠大数据平台及与华为战略合作,推动产品服务升级和生态化。
- 代表产品T11 Pro通过权威认证,多维无感监测与AI闭环主动调节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 积极拓展脑机接口辅助设备,补充智能床垫生态圈。
- 经营层面,毛利率稳步提升,研发投入增加,强调技术创新引领战略。[page::22-24]
趣睡科技
- 2015-2019年依托小米生态链,打造高性价比互联网床垫新品类,聚焦快速用户积累。
- 2020-2023年推出智能床垫Zero系列等多品类产品,实现智能调节功能。
- 2024年以来大力推进AI赋能,结合字节跳动大模型,强化算法精准度及情感陪伴、儿童益智互动等多元功能,向睡眠健康全场景生态进阶。
- 经营表现中规中矩,毛利率在提升,疫情及市场因素影响短期波动。
- 通过创新智能硬件+AI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力。[page::25-27]
麒盛科技
- 2005-2011年起步专注电动床产品,进军美国市场,成为头部国际客户供货商。
- 2012-2019年攻坚传感器核心技术,尤其非接触式传感器突破,推动智能电动床迈进智能阶段,2019年成功上市。
- 2020-2023年借奥运赛事强化品牌,布局国内市场,主推舒福德品牌,门店扩张迅速。
- 2024年至今推进海外工厂建设及推进智能床高度智能化产品发布,实现智能家居生态连接。
- 经营方面,稳定增长,产品结构多元,专注高端智能床垫及电动床市场。[page::28-31]
---
3. 重要图表深度解读
- 睡眠问题数据图(第2-3页):国民睡眠时间逐年下降,睡眠困难人口比例高达40%,且三四线城市更严重,睡眠问题全国通病。该图数据颜色强化了睡眠问题普遍性和年轻化趋势,为智能床垫需求提供人口基础。[page::2-3]
- 智能床垫市场数据图(第4-5页):
- 全球智能床垫市场增长稳定,2023-2030年将持续扩容。
- 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明显滞后于欧美,结合低床垫更换频率,显示智能床垫有大规模市场空间等待开发。
- 智能床垫采购量年均增速达40%,远高于整体家居行业,代表用户对智能化认可度快速提升。[page::4-5]
- 产品功能分布图(第5-6页):
- 显示智能眼罩、枕头、手环占据主流消费比例,智能床垫市场占比较低,但有明显增长趋势,反映智能床垫处于初期爆发阶段。
- 当前助眠产品多数被动监测,主动干预不足,为AI智能床垫提供技术和市场机遇。[page::5-6]
- 企业毛利及净利率趋势图(第17页、23页、25页、29页):
- 四大龙头企业近年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表明行业技术创新投入高且逐渐转化为财务表现。
- 渠道建设和品牌升级促使营收结构优化,自主品牌及智能产品份额提高。[page::17,23,25,29]
-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及政策图(第9页、11页、12页、13-15页):
- 详细描述智能床垫技术历史演变,脑机接口技术分类,及中国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码,例如中关村发布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国家医保局设立脑机相关收费单独立项,引导产学研投入与产业化进程。
- 国内脑机接口公司分布及技术路线丰富,代表性公司强脑科技详细介绍,显示行业创新力量强大。
- 相关政策和公司研发举措稳固技术壁垒,为智能床垫AI升级提供有力支撑。[page::9,11-15]
- 行业细分企业发展路线图(第0页、8页、22页、27页、28页):
- 示意了从材料创新到智能升级再到AI赋能的行业发展四阶段及代表企业动态,如喜临门起步年代与代工积累,慕思产学研合作创新,趣睡的互联网基因快速破局,麒盛的制造深耕和品牌全球化策略。
- 结构清晰展示技术演进脉络,为行业理解奠定坚实基础。[page::0,8,22,27,28]
---
4. 估值分析(有限)
报告未直接披露详细估值模型和目标价,但多处提及行业及公司未来发展预期及增长率:
- 智能床垫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近600亿元,20-30年复合增速15%。
- 健康睡眠整体产业复合增长率8%-12%之间预测,智能床垫作为细分领域具备高增长空间。
- 龙头企业业务增长驱动包含AI赋能产品渗透率提升,及生态布局带来长期成长曲线。
- 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增加体现了未来成长性的战略重点。
- 估值衡量隐含于公司成长性、市场渗透率提升及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中。[page::4,20-24]
报告后附中国银河证券评级标准,支持其研究结论背后的市场判断方法,但未明确公司评级。[page::33]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地产下行风险:地产行业波动直接影响家居下游需求,若销售与竣工无法有效恢复,将拖累行业整体需求。
- 成本上升风险:原材料涨价会增加生产成本,挤压盈利空间。
- 行业竞争风险:参与企业增多竞争激烈,可能带来价格压力及销售费用上升,影响盈利能力。
- 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航运成本及不确定性上升对出口导向企业构成压力,影响海外业务拓展和收入稳定性。
- 报告未详细提出具体缓解策略,但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被视为行业竞争壁垒的构筑。
- 投资者应关注市场波动以及技术迭代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page::31,32]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较为系统地描述技术进展与市场规模,但对个别企业具体市场份额和财务表现缺少详细对比分析,投资者需留意细分市场及不同企业业务模式(如代工、自有品牌、生态服务等)的风险差异。
- 部分数据基于第三方咨询报告(艾媒、艾瑞、智研等),由于行业快速变动,数据时间敏感度需考虑,且部分预测变量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
- 脑机接口等高科技技术虽潜力巨大,但商业落地仍面临成本、用户接受度及监管不确定性风险,市场预期应保持理性。
- 竞争格局快速变化,互联网、传统制造和医疗级技术结合带来的新兴竞争者可能带来颠覆影响。
- 跨行业生态协同成为未来重要趋势,技术标准、数据安全等方面市场规范需加强,或对企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page::6,12,31]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全面呈现了中国乃至全球健康睡眠及智能床垫行业的技术进化、市场规模和代表企业发展路径:
- 市场需求端:中国国民睡眠问题普遍且加剧,带来对高科技智能助眠产品的强烈需求,尤其是解决传统产品功能局限的主动调节类AI智能床垫。
- 产业技术端:智能床垫经历材料、机械智能到AI和脑机接口赋能的多代升级,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结合AI算法带来智能床垫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睡眠干预的质的飞跃。
- 头部企业布局:喜临门依托代工资源,中期转向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与AI赋能驱动行业升级。慕思股份聚焦产学研结合,推动智能生态系统建设。趣睡科技以互联网基因打造性价比爆款,后期注重AI赋能和生态扩展。麒盛科技则从制造根基出发,重视传感器技术突破与全球市场拓展。
- 市场规模及增长:智能床垫市场空间巨大,预期2030年突破600亿元规模,远高于当前智能家居及助眠产品渗透率,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显示极高成长性。
- 机遇与风险:行业处于科技驱动与消费升级的交汇点,AI、脑机接口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风险点集中在宏观经济、成本压力、竞争格局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
- 投资建议:看好健康睡眠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AI智能床垫作为核心品类当前还处于成长初期,渗透率低且功能迭代快速,龙头企业技术及渠道优势明显,具备成为未来新增长引擎的潜力,[page::0,1,4,8,20,31]
---
附:研究团队及评级说明
- 陈柏儒,轻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拥有13年行业经验及多项行业最高排名奖项。
- 韩勉,轻工行业分析师,浙江大学金融硕士。
- 评级体系细分,行业与公司分别设立推荐、中性、回避等级,基于未来6-12个月相对基准指数表现判断。[page::32,33]
---
总体评价
本报告结构严密、内容详实,覆盖了宏观需求、行业技术、企业竞争、市场规模、政策支持和风险点,深入揭示智能床垫乃至健康睡眠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其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细致的头部企业案例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产业洞察和决策参考。对AI与脑机接口技术的介绍通俗易懂,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在技术迭代和生态构筑上的领先地位。风险揭示全面但略缺具体指标量化,未来建议关注行业中技术落地速度、消费教育进展及宏观经济与政策动向对行业成长的动态影响。
---
图示示范
报道中重要图示如智能床垫市场规模趋势图:

国民睡眠困扰类型分布:

喜临门AI智能床垫产品示意:

脑机接口非侵入式与植入式技术对比:

---
(全文基于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9月3日最新行业研究报告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