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港股生物科技:创新兑现与出海推进下的修复主线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剖析了港股生物科技行业的多元创新、成熟出海模式及香港独特的制度生态优势,详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表现与成分股情况,指出指数盈利能力及研发投入高企、估值处于低位,具备较大重估空间。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作为标的投资工具,具有良好跟踪效果和稳健管理背景,适合投资者布局港股生物科技核心赛道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4]
速读内容
港股生物科技行业多维发展与创新动力 [page::1][page::2][page::3]


- 香港生物科技公司数量与市值显著增长,2025年上半年通过18A章上市公司达到73家,融资及总市值双双大幅扩大。
-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迅速提升,2025年H1机构持股量达430亿美元,生物科技领域占机构持股34%,投资多元化显著增强。
- 国内企业新药品临床试验占全球约30%,创新技术涵盖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基因编辑等多领域,肿瘤、代谢病和医疗AI市场具备广阔需求空间。
-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授权许可(license-out)交易活跃,2024年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占国际交易比率提升至32%。
- 香港独特的生态与制度(包括18A规则、国际资本、与内地监管协同)赋能创新企业快速发展,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与临床优势,打造全球生物科技核心枢纽。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表现与成分结构分析 [page::5][page::6][page::7][page::8]

- 指数自2019年成立,涵盖30只市值最大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流通市值加权,涵盖生物技术、药品及医疗设备等四大三级行业。
- 2025年以来指数表现优异,累计收益率114.85%,年化收益率205.44%,夏普比率2.86,波动率43.53%。
- 市值结构属大盘风格,超半数成分股市值介于200亿至千亿以上权重逾七成。
- 研发投入强劲,研发费用占比稳定超过25%,远超多数同类指数。
- ROE水平达到11.84%,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中证相应指数。
- 估值方面,PE处于历史中低位41.21%分位,PB分位偏高但符合生物科技轻资产高研发特征,具备进一步价值重估空间。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简介与管理人情况 [page::10][page::11][page::12]

-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成立于2025年9月5日,采用完全复制加替代策略紧密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
- 管理费率0.50%,托管费率0.10%,由华安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倪斌管理,后者具备丰富QDII及指数基金管理经验,管理规模达299.8亿元。
- 华安基金管理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线完善,坚实的基金管理能力为ETF产品注入稳定管理基础。
行业风险提示与未来展望 [page::4][page::10][page::12]
- 指数和基金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市场波动、宏观经济及政策变动可能影响投资回报。
- 外部政策不确定性及海外限制等可能短期冲击市场情绪。
- 行业处于创新与商业化交替阶段,投资者需关注基本面兑现进度与市场估值变化。
- 综合多重利好,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具备较强的成长与价值重估潜力,适宜长期布局。
深度阅读
把脉港股生物科技:创新兑现与出海推进下的修复主线——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把脉港股生物科技:创新兑现与出海推进下的修复主线》
- 发布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2025年9月15日
- 作者:高智威(SAC执业编号:S1130522110003)
- 研究主题:聚焦港股生物科技行业发展、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及对应ETF产品推荐。
核心论点与目标
报告认为,港股生物科技正处于“多元创新管线,成熟出海模式及独特生态制度”三位一体的优势加持下,迎来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关键期。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作为行业核心代表,展现出高成长性与估值修复弹性,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基金产品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作为被动指数跟踪工具,适合投资者配置该赛道。[page::0,1,1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港股生物科技产业解析
1.1 景气度上行与创新格局(页1-2)
报告指出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推动,全球医药创新需求攀升,技术包括抗体、ADC、细胞治疗、GLP-1等多元管线活跃。香港市场借助2018年出台的18A章,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形成独特且活跃的融资生态。截至2025年中,73家通过18A章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募资160亿美元,总市值达1210亿美元,推动医疗保健版块高速发展。
机构持股显著提升,生物科技机构持股占比达34%,体现机构投资者对该行业关注加深,对产品创新和估值形成助力。[page::1,2]
- 图表解读:
- 图1、图2呈现2017年至2025年香港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双倍增长趋势,特别是18A企业贡献显著,占比快速攀升。
- 图3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大幅增长,2025H1规模达430亿美元,其中生物科技领域占34%权重,反映资金活跃度和认可度提升。
1.2 行业基本面: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页2-3)
中国的生物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始于中国企业的新药临床试验占比从2009年的2%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约30%,已接近美国同类水平。技术谱系不断扩展,肿瘤、代谢病、罕见病、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覆盖全面,且从单抗进阶到双特异性抗体、ADC、TCE、RLT等前沿创新产品。
CRO/CDMO行业体系完整,药物研发制造过程中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GMP生产形成竞争力,工业化水平和数字化AI应用渗透提升研发效率与商业化速度。
重点市场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肿瘤药物2024年市场规模2520亿美元,预计2025年接近3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增速超10%。医疗器械尤其AI辅助诊断等领域预期年复合增长率超38%,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见图5)
- 图表解读:
- 图4显示中国企业新药临床试验占比大幅提升,呈现追赶国际领先水平的态势。
- 图5详细预测了未来十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增长率虽有下滑但仍保持高位。
1.3 商业化前景与出海授权活跃(页3-4)
政策驱动集采加速创新药价值释放,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管线的授权许可(license-out)频次与金额均创新高。2024年license-out交易达94笔,金额约519亿美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强劲。中国公司在国际授权交易中的份额从2021年的8%激增至2025Q1的32%。
授权模式逐渐成熟,创新合作模式如NewCo策略兴起,通过设立专注资产公司的SPV实现风险收益共担,促进海外市场深耕与价值最大化。
- 图表解读:
- 图6显示授权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持续增长,2020-2024年间金额由数十亿美元攀升至逾500亿美元。
- 图7进一步突出中国在国际license-out市场的份额大幅提升。
- 图8罗列2025年港股重大授权交易详情,包括石药集团、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大牌公司,体现行业商业化兑现力度。
1.4 香港独特生态与制度优势(页5)
香港凭借国际化资本、市制度优势及监管协同,为生物科技创新提供优质发展土壤。18A章允许未盈利甚至未实现收入企业上市,缓解早期资本瓶颈。国际机构广泛参与,估值体系对标全球,基金持仓活跃,流动性充足。监管协同方面,与内地监管联动密切,临床数据互认推进双报双审,有利于研发全球化布局。大湾区制造体系与香港市场协同,促进研发、生产及临床试验资源整合。
整体上,港股形成“研发突破-资本认可-资金再投入”的良性发展循环,助力板块从研发预期向商业化兑现转变,创新技术平台如ADC、双抗日益成熟,提升行业竞争力。[page::1,5]
2.2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页5-10)
指数概述(2.1节,页5-6)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代码HSHKBIO.HK)自2019年12月发布,覆盖港股市值最大30只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流通市值加权方式编制,样本空间涵盖药品、生物技术、药品分销、医疗设备等相关行业,指数季度调整,体现港股生科赛道表现。
历史表现与对标(2.2节,页6-7)
今年以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表现优异,累计涨幅显著超越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和恒生指数大盘,体现出港股本土生物科技赛道特有的估值修复及事件驱动特征。
成立以来看,指数经历了2019年底-2021年中牛市及随后的大幅回撤,但2024年末起显著反弹,年初至今累计收益114.85%,超恒生指数82.67%,超恒生医疗保健9.29%,首次稳定跑赢中证生物科技指数。波动率较高(43.53%),但夏普比率达2.86,显示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表现领先同行业指数。
多次短期调整主要源自贸易及海外政策不确定性,但快速反弹彰显行业强基本面及政策支撑,短期回调或可视为买入窗口。
- 图表解读:
- 图10、11通过净值走势直观比较港股生科指数与多种国内外生科及宽基指数,显示其优势分明。
- 图12详细收益、波动及回撤指标量化比较,支持该指数高弹性成长的观点。
指数成分结构(2.3节,页7-8)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覆盖范围广泛,30只成分股均属于医疗保健行业细分下四个一级类目,生物技术与药品领域占比近90%。大盘风格显著,超半数成分股市值过千亿港元,大型权重股集中,反映行业领先企业主导格局。
主要成分股如药明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领军企业权重比例较高,研发投入强度高。例如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占营收39.91%,信达生物达2.09%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0%,显示高成长性。
- 图表解读:
- 图13、14体现行业细分及市值分布结构均衡,重心稳健。
- 图15列举前十大成分股关键信息,展示研发强度及市值规模,详尽描述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和财务表现。
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2.4-2.5节,页9-10)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整体研发投入占比稳定超过25%,略高于中证生科指数(24.5%),远超恒生指数整体水平,反映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
盈利能力方面,指数ROE(TTM)达到11.84%,表现优于中证生科及中证生医指数,并于2025年超越恒生指数整体水平,显示行业资产利用效率及盈利加速增强。
- 图表解读:
- 图16、17分别将研发投入占比和ROE变化趋势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强化行业成长与盈利复苏优势。
估值与再评级分析(2.6节,页10)
截至2025年9月,恒生生科指数PETTM33.5倍,处于历史41.21%分位,处于偏低估值区域;PBLYR则相对较高(4.19倍,81.42%分位),原因在于企业大量累计净亏损导致净资产薄弱,仍以重研发轻资产特性明显。随着许可首付款及里程碑兑现,净利润及现金流开始改善,估值重估逻辑成立。
历史来看,港股生物科技板块2018年起整体涨幅仅15%,而跑赢大盘22个百分点,显示长期仍有继续成长空间。
报告强调本轮行情非尾声,而是估值困境翻转阶段,受多因素驱动:
- 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降息预期上升,资金利好高Beta板块;
- 政策与监管边际改善,创新药定价医保机制完善,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 地缘政治紧张有所缓和,医药防御属性显现;
- 估值泡沫出清,具备反弹弹性。
整体认为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正处于早期修复阶段,未来存在较大利好预期。[page::6,7,8,9,10]
2.3 投资标的介绍: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159102.SZ)(页10-12)
基金基本信息(3.1节,页10-11)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成立于2025年9月5日,产品代码159102,管理人为华安基金,托管人为华泰证券。基金旨在紧密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采用完全复制及适当替代策略降低跟踪误差。费率结构为管理费0.50%、托管费0.10%。[page::10,11]
基金管理人介绍(3.2节)
华安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产品矩阵覆盖主动、被动、QDII等多类型基金,截至2025年6月底总管理规模超过7487亿元,股票型基金占17%左右。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具备较强管理实力和经验积累。
- 图表解读:
- 图21、22展现华安基金管理规模持续较快增长,产品类型多样。
基金经理简介(3.3节)
基金经理倪斌,硕士学位,入职华安基金逾15年,自2018年以来一直担任港股通、纳斯达克及多只QDII被动和主动基金经理,管理基金多达19只,管理规模近300亿元。其所管理生物科技相关基金年化回报优异,具备丰富的港股及跨市场投资经验。
- 图表解读:
- 图23、24列出倪斌的主要管理基金和规模,显示其丰富的被动指数基金管理背景,增强投资者信心。[page::11,12]
风险提示
报告强调指数和基金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未来业绩可能受政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提示投资者关注潜在风险。[page::1,11,1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报告中涵盖了大量图表和数据,以下是若干关键图表的详细解读:
- 图1-3(页2):香港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快增,特别是通过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数量由零增至73家,市值超1200亿美元,占比显著增长。同期机构持股资金大幅流入,表明市场认可度和资金跟进力度迅猛提升,支撑板块估值和融资活跃度。
- 图4(页2):中国始于新药试验项目比例大幅上升,2024年逼近30%,显著缩小与美国差距,展示创新研发实力增强,迈入全球创新前沿阵列。
- 图5(页3):肿瘤药物市场预测显示近年营收稳定增长,2024-29年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10%左右,说明癌症药物需求持续攀升,支撑生物科技核心创新动力。
- 图6-7(页4):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金额走高,中国生物科技对外授权份额位列世界前三,这既证明研发成果商业价值突出,也体现中国创新药企国际化能力强劲。
- 图8(页4):授权交易细节涵盖主要港股生物科技大厂参与的多个国际许可,首付款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反映国际资本认可度高,商业化价值释放步伐加快。
- 图10-12(页6-7):恒生生科指数及其它指数的历史表现对比,明确捕捉了本季港股生科强劲反弹和长期回撤后的修复趋势,量化评级全面展现投资价值。
- 图13-15(页8):成分股行业分布和市值结构,展示该指数高度集中于大盘且聚焦生物技术与药品细分领域,权重集中但覆盖面合理,利于捕捉核心龙头标的成长。
- 图16-17(页9-10):研发投入占比与ROE指标对比,中港生科指数表现优于其他指数,指向持续创新和较好的盈利转化能力。
- 图18-19(页10):估值指标(PE、PB)历史及当前分位数,PE处于历史低位而PB相对偏高,反映轻资产重研发行业特征,当前估值尚有提升空间,适合布局。
- 图20-24(页10-12):ETF基金信息、华安基金管理基本面及基金经理背景展示,体现基金管理机构稳定性及管理经验丰富,增强产品的可信度。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单独展开DCF或多重估值模型,但通过
- 指数PETTM及PBLYR历史分位数分析,
- 创新药商业化里程碑支付带来的利润与现金流修复预期,
- 研发投入持续高位,盈利能力增强(ROE显著提升),
综合判断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目前处于估值修复早期,整体估值未现泡沫,潜在重估空间广阔。
估值特征体现了轻资产重研发特质,净资产薄弱导致PB偏高,PE未同步抬升,未来随着利润兑现估值结构有望优化。加之全球资本利好及政策支持,估值驱动逻辑清晰。[page::9,10]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以下风险:
- 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宏观经济波动、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影响指数及基金表现。
- 基金管理风险:基金经理及管理团队可能遇到业绩波动,难以保证未来收益。
- 市场流动性及估值波动风险: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波动较大,存在较高波动率与潜在较大回撤。
- 海外政策与地缘政治风险:美对中国医药领域的贸易限制草案等不确定因素仍存,可能影响跨境合作与外部授权进程。
- 产品开发风险:生物科技创新产品临床开发成功率、商业化兑现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企业盈利和股价表现。
报告未详细展开缓解措施,但由行业基本面强劲、资本结构多元化及港股国际化特性,可部分缓解风险影响。[page::1,11,1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港股生物科技持积极乐观态度,强调创新兑现与出海商业化的双重驱动力,可能对行业前景存在一定偏向性乐观。
- 估值虽处于低位,波动率高达43%以上,潜在回撤风险较大,投资者需具备风险承受能力。
- 报告中未充分探讨新药审批失败率、后续商业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冲击。
- 跨境监管与贸易限制等地缘政治风险的政策不确定性仍高,未来对估值和业务发展有潜在负面影响,需保持关注。
- 新Co商业模式虽被看好,但其监管合规性及具体成效尚待市场验证,或存在执行风险。
- 18A规则虽赋予港股生科独特融资优势,但随着市场成熟,竞争加剧及融资环境变化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整体来看,报告虽全面详尽,但高成长赛道固有风险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避免单一依赖乐观假设。[page::4,10,1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港股生物科技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逻辑、产业创新能力、商业化进程及资本市场表现,重点分析了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构成、性能以及估值水平,并介绍了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这一跟踪标的。
主要发现和见解包括:
- 港股生物科技生态独特:18A章制度创新为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配合国际化资本和大湾区协同资源,构建了全球创新药的优质孵化及上市平台。
- 创新研发实力大幅跃升: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临床试验占比迅速上升,技术广泛涵盖抗体药物、ADC、双抗、细胞与基因治疗、AI辅助研发等前沿领域。
- 商业化出海和授权活跃: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金额创历史高位,中国生物科技在全球授权交易中份额快速上升,反映研发成果国际认可度高,商业模式趋于成熟。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指数2025年上半年累计收益超百%,ROE及研发投入远超大盘与中证生科指数,估值PE处于历史偏低区,具备显著估值修复空间。
- 华安恒生生物科技ETF具备投资执行力:由经验丰富的基金管理团队操作,采用完全复制策略紧密跟踪指数,提供投资港股生物科技的便捷工具。
投资提示:该行业高成长配合高波动,基金及指数表现虽佳,但受宏观、政策及行业特有风险影响较大,投资者应注意风险控制和配置时机。
---
总结
报告基于详实数据、官方及资本市场信息,系统分析了港股生物科技产业及其核心指数的投资价值。通过全面的行业环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演进与资本市场表现阐述,结合多维度图表佐证,明确指出行业正处于“创新兑现与出海商业化共同驱动的踏上修复主线”节点,认为港股生物科技将迎来持续价值释放,相关被动基金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本报告深度挖掘了表格与图表所揭示的数据趋势和市场行情,逻辑严密,数据翔实,是一份结构完整、信息丰富的高质量行业研究及投资分析报告。
---
主要引用页码
[page::0,1,2,3,4,5,6,7,8,9,1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