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经济论 | 第一章 在依赖中制衡: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地缘经济竞争的兴起与演变,揭示全球经济力量从单极走向区域化多极,国家间经济手段及力量的动态博弈正成为新常态。通过投入产出网络量化分析,识别关键产业与节点,揭示供给侧资源与技术控制及需求侧消费市场的核心作用,阐释大国与区域力量格局变化趋势,强调未来地缘经济竞争将更加依赖对全球经济网络中结构性位置的掌控与区域合作[page::0][page::10][page::16][page::18]

速读内容


地缘经济竞争的背景与兴起 [page::0][page::1][page::2]


  • 传统地缘政治竞争向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地缘经济转变,经济手段如制裁、关税、技术管控频繁使用超越传统军事手段。

- 地缘经济聚焦经济依赖中的不对称优势,通过贸易、技术、金融工具影响他国决策,形成灵活、可持续的竞争新范式。

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与国家力量转变 [page::3][page::4][page::5]



  • 经济全球化带来深度经济融合及不对称依赖,越南出口GDP比率高达93.4%,依赖美国市场。

- 美国通过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体系拥有结构性权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产业升级,推动全球产业链格局变动,产业互补性降低。

地缘经济工具分类及经济力量本质 [page::7][page::8]


| 经济手段类别 | 主动进攻 | 被动防守 |
|-----|----------|---------|
| 激励诱导 | 全球主导产业产业政策,海外基础设施补贴 | 供应链多元化产业政策 |
| 惩罚制裁 | 出口管制、支付系统禁用、资产冻结、歧视关税 | 外资审查、贸易救济措施 |
  • 经济力量基于国家经济禀赋及掌控全球关键节点的能力,决定经济手段的威慑力与吸引力。

- 控制全球金融系统和技术关键环节带来不对称制衡优势。

量化全球经济力量与产业关键节点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基于全球投入产出网络构建量化模型,识别供给侧关键行业如采矿、化学品、服务业及需求侧电气设备、交通运输等关键行业。

- 美国在软基建与消费市场需求侧展现强势,中国供给侧制造领军,澳大利亚等资源国专注采矿能源。
  • 特定瓶颈环节如半导体设备制造、技术标准认证等更具战略控制力。


全球经济力量网络的演变趋势 [page::14][page::15]



  • 供给侧力量从美国单核向多极去中心演进,中国成为东亚制造核心,欧洲形成制度性多中心结构。

- 需求侧由美国单极主导,向美、中、德多中心并存转变,中国在亚太需求侧影响力显著提升。
  • 大国力量相互制衡但难形成真持续压力,大国对中小国施压力度更大。


未来趋势与战略启示 [page::16][page::17][page::18][page::19]

  • 全球经济逐步去中心化,区域经济力量兴起,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面临挑战。

- 产业链重构强调安全优先,关键资源控制和技术标准成为竞争焦点。
  • 国家战略需转向提升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结构性地位,强化不可替代的关键节点掌控。

- 区域合作成为增强抗压能力和施压能力的关键路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安全均为核心竞争要素。

深度阅读

地缘经济论 | 第一章《在依赖中制衡: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地缘经济论 | 第一章 在依赖中制衡: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

- 作者:彭文生、周子彭等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中金点睛)

- 发布日期:2025年9月17日
  • 主题: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演变,尤其专注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向的理论与实务分析,深度解构全球经济力量与地缘经济竞争的逻辑。


核心论点总结:



报告指出,国际大国竞争的逻辑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全球化深入带来的经济依赖性,从过去的合作基础,演变为大国间相互制衡的关键工具。传统以军事与政治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框架,正在被“地缘经济”范式所取代,后者强调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战略制衡,尤其着重于经济依赖中的不对称关系。报告紧扣全球产业链、经济依赖与国家力量的互动,解析美国、中国、欧盟等大国在地缘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强调未来国际关系将围绕经济制衡展开,并需寻求自主与合作、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平衡,避免全球经济深度分裂。[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抽象与报告背景



报告首段阐明全球化推动经济依赖深化,经济手段在国家竞争中的战略价值日益提高。以美国为例,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技术限制、金融制裁等经济措施,切断供应链,体现了地缘经济竞争的典型特征。传统单纯军事或经济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此现象,故需要“地缘经济”新范式对国家之间利用经济依赖制衡的现象进行理论补充与实证分析。[page::0,1]

2.2 地缘经济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对称依赖



经济手段被国家日益广泛用作战略武器,涵盖贸易关税、产业补贴、出口管制、金融制裁等。从图表1.1可以看出,美国自2017年起运用经济制裁手段数量大幅攀升,超过海外驻军人员数量,充分说明经济工具已成为国家实施战略目标的主力方式。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全球贸易额占GDP比率从1968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23年56%左右(图表1.2),跨国直接投资(FDI)规模亦明显攀升(图表1.3)。这种深度经济融合带来了不对称依赖,比如越南出口占GDP高达93.4%,其市场过度依赖以美国为代表的终端市场(图表1.4);以及美元在官方储备货币体系占比近58%(图表1.5),赋予美国以金融主导权和施压他国的关键能力。

该不对称依赖使得经济安全成为战略博弈核心,大国间从军事对抗转向以经济制衡为主的竞争模式。中国提升本土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核心专利占比从几乎零增长至近27%(图表1.7),反映了新兴经济体逐步打破过去产业互补格局,构成新的产业竞争态势。[page::1,2,3,4,5,6]

2.3 地缘经济竞争的新常态与经济手段分类



经济手段具备灵活性、可控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符合现代国家“试探-博弈-反应”的博弈需求。其有效性受限于:1)经济施压议题的敏感性,如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往往让经济制裁难发挥作用;2)被制裁方能否通过多元市场和技术替代来规避压力(如芯片制裁反而催生替代产业链)。

报告依据战略意图(主动进攻 vs 被动防守)和手段方式(激励诱导 vs 惩罚制裁)两个维度,分类典型地缘经济手段(图表1.8)。如美国出口管制、金融制裁属于主动惩罚,产业补贴与海外基建投资属于主动激励;防守面如外资审查、贸易救济机制和供应链多元化措施属于被动防守类。该分类框架为理解不同政策意图及工具作用提供明晰梳理。[page::6,7,8]

2.4 经济力量的本质及来源



经济力量是地缘经济手段发挥效用的根基,体现为一国能在依赖关系中对目标国施加经济损失压力,从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其来源包含:
  • 经济禀赋规模:自然资源储备、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及人口规模构成基础禀赋。如石油储备集中于委内瑞拉、沙特,锂矿集中于智利、澳大利亚,人口规模方面中国与印度位居前列(图表1.9)。市场规模是激励性经济力量的重要体现。
  • 关键节点控制力:在全球产业链形成的复杂网络中,控制金融支付系统(SWIFT)、关键高端设备(如ASML),以及对全球生产和消费供给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产业链节点,更能实现“以点控面”的经济杠杆效力。这种能力赋予综合周期性与结构性经济力量。


由于禀赋带有相对静态特征,节点控制力体现了动能更强的战略优势,国家对产业链节点的掌控能力是边际决定力量大小的关键。[page::8,9]

2.5 地缘经济力量的量化分析与全球网络格局



基于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的网络模型,量化分析表明:
  • 供给侧经济力量表现为断供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占比,以采矿和采石业(2.27%)、租赁及商务服务(1.99%)、批发贸易和化学品制造为主要行业(图表1.10,11,12)。
  • 需求侧经济力量则体现为某国停止进口某行业产品对出口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电气与光学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设备等行业影响显著(图表1.12,13)。


国家层面,美国在服务业及消费市场中具备领先的需求侧经济力量,中国则在制造业供给方面崛起成为区域中心。供给侧,美国优势主要体现于商务服务与金融,制造环节相对弱化,北京显示中国制造业占据核心地位(图表1.11,12)。
  • 网络结构演变:2000年至2023年,供给侧经济网络由美国单核向多中心及区域网络转型,中国成为东亚主要供给中心,欧洲网络则由德国主导演变为多国分散型结构。需求侧网络由美国单极逐步演化为中美欧多极并存,中国在亚太消费市场的影响力随之上升(图表1.14,15,16)。


区域化趋势也显现:北美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结构,欧洲更多呈制度协同,亚洲多元竞争态势明显分散。大国间形成相对制衡,但对中小国却保持强单边施压能力。[page::10,11,12,13,14,15,16]

2.6 未来趋势与战略启示



未来全球经济秩序呈去中心化、区域多极化趋势。美国的绝对主导权逐渐分散,中国、欧盟等区域性经济体崛起,推动全球经济治理逐渐由区域协议与联盟支撑。技术和资源竞争将成为新核心,产业链安全成为关注重点,产业布局从追求效率转向安全优先。半导体、清洁能源等产业链相关的战略矿产成为博弈焦点,绿色技术向资源保障倾斜。

地缘经济竞争内核是依赖不对等性,经济力量源自资源、关键节点控制与市场碾压效应。面对全球经济碎片化,提升结构性影响力的关键在于节点控制和区域一体化。产业政策和技术投资需服务于打造不可替代的节点角色。同时,区域合作成为中小国家实现产业安全与经济话语权提升的关键路劲。

综上,新时代国家战略应重视经济网络中的结构性地位,超越GDP总量考量,持续强化核心产业链节点掌控能力,积极推进区域协同,提升博弈韧性,以确保在复杂多极的地缘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page::16,17,18,19]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1 (经济制裁数量与海外驻军人数)


  • 展示内容:1950年至2023年美国经济制裁事件数量(红线)与海外驻军人数(灰线)对比。

- 趋势:制裁次数自2017年起猛增,远超海外驻军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 解读:反映美国国际竞争手段向经济制裁转变,从军事硬实力转为更具可控性、成本较低的经济软实力工具。

- 文本联系:支持“地缘经济兴起”、“经济制裁成主流竞争手段”论断。
  • 溯源:[page::1]


图表1.2 & 图表1.3(全球贸易额占GDP比例 & FDI总额)


  • 图1.2:1968-2023年间全球贸易额/GDP比率从约20%上升至56%,表明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

- 图1.3:冷战后FDI总额显著跃升,标志跨国资本流动和经济融合快速加强。
  • 意义:支撑经济全球化打造的深度依赖基础,孕育地缘经济竞争条件。

- 溯源:[page::2,3]

图表1.4 & 图表1.5(越南出口依赖及美元储备份额)


  • 越南超过90%的GDP来自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27.56%)与中国(14.52%)。

- 美元占2024年官方外汇储备超57%,奠定美元金融制裁全球威力。
  • 显示部分国家出口端的高度依赖与美元体系构成金融胁迫的结构化基础。

- 溯源:[page::4]

图表1.6 & 1.7(中美出口相似度与核心专利占比)


  • 出口相似度随着时间持续攀升,显示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加剧。

- 中国核心专利占比显著提升,2016-2020年达到27%,意味着创新能力跃升。
  • 表明中国技术与产业自主能力逐渐形成为地缘竞争核心资本。

- 溯源:[page::5,6]

图表1.8(经济手段分类四象限)


  • 结合战略意图(进攻/防守)与行为方式(激励/制裁),细化经济手段功能。

- 体现经济竞争是复杂博弈,工具多样且具有战略目的。
  • 溯源:[page::7,8]


图表1.9(全球石油、锂矿储量及人口分布)


  • 石油储量集中:委内瑞拉和沙特合计占1/3储备。

- 锂矿分布:智利占31%,澳大利亚23%。
  • 人口:中国、印度分列全球人口首两位,构成广大消费市场。

- 体现经济禀赋与关键资源在经济力量构建中的决定作用。
  • 溯源:[page::10]


图表1.10 & 1.11 & 1.12 & 1.13(行业及国家经济力量分布)


  • 供给侧:采矿、商务服务、批发、化学品等行业经济力量最高(图1.10)。

- 美国在高附加值服务与批发贸易中占优势,中国集中制造业(图1.11,12)。
  • 需求侧主要为终端制成品行业,美国市场主导(图1.12,13)。

- 证明了国家层级经济力量的行业分布不均与结构特色。
  • 溯源:[page::11,12,13]


图表1.14 & 1.15 & 1.16(供给/需求侧地缘经济力量网络)


  • 网络显示2000-2023年全球经济力量由美国主导朝多极化、区域化演化。

- 中国成长为东亚供给核心和区域性需求中心,欧洲为多节点网络。
  • 美国供给重心由制造向服务业转移,需求侧仍为最大消费国。

- 反映国际地缘经济力量结构的动态重塑。
  • 溯源:[page::13,14,15,16]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为宏观地缘经济理论分析,没有传统企业估值内容,但其“经济力量”量化框架可视为一种经济影响力的“估值”方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网络,结合断供效应、依赖度等指标,动态评估国家与行业的综合经济“价值”与“权力”。该量化方法核心假设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及经济损失影响,客观体现国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杠杆作用。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指出地缘经济竞争手段存在显著边界与风险:
  • 核心利益问题:涉及国家安全、主权等核心利益时,经济成本权衡次要,经济手段威力大打折扣。

- 依赖替代能力:目标国通过开拓新市场、发展替代技术等措施削弱对施压国经济依赖,降低经济手段效力。
  • 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分散化:产业链冗余及去全球化增加施压难度。

- 多极、区域化新秩序下的政策复杂性:多方利益交织,经济竞争复杂性加剧。

这些风险均加剧地缘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演变,要求战略制定者保持敏感并灵活应对。[page::6,17]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极力强调地缘经济的新常态地位,但未充分深入探讨地缘经济对全球稳定性的长期负面影响,尤其是碎片化与对抗加剧对发展中国家潜在的负债与风险。

- 量化分析虽细致,但基于全球投入产出表的静态映射,难捕捉非常态性冲击与政治突发事件的影响,可能低估危机溢出效应。
  • 依赖度替代性的动态博弈复杂,报告承认但策略建议略显笼统,未来需布局具体产业链多元化路径和协作机制细化。

- 部分结论受限于现有数据公开度与指标计算方法,关键节点识别仍具一定主观选择成分。
  • 地缘经济叙事具有美国中心论倾向,引导关注其制裁能力及中国专项应对战略,可能影响分析中立性。


整体而言,报告严谨且创新,但需辅助多维视角与长期追踪验证才能更全面判断地缘经济未来走向。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全球化经济依赖如何演变成为国家间相互博弈中最核心的“制衡”工具,标志着国际战略竞争的转型升级——由地缘政治硬实力为主转向以地缘经济软实力为核心。通过系统梳理美国等大国的经济战略转型、全球产业链形成的结构性不对称依赖及其量化网络分析,报告清晰描绘了地缘经济力量的本质、来源及动态格局。

图表深刻揭示了从1950年代至今,美国经济制裁激增,全球贸易与资本深度一体化,重点国家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经济力量的系统分布与演变,中美在核心技术与市场规模上正逐步形成战略竞争格局,区域协同成为转型关键。特别是全球投入产出网络映射出的关键产业节点和国家影响力变化,为理解地缘经济竞争中的施压与防御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撑。

报告立足当前地缘经济逻辑,提出各国必须强化对关键资源、技术节点和市场引力的控制,调整战略以适应多极及区域化未来,防范经济权益被动削弱。地缘经济竞争的常态化也要求国家建立更灵活、精准、持续的经济手段体系,避免冲突升级,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

综上,报告呈现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务分析的地缘经济新范式,明确提示政策制定者需由大国战略、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合作等多维视角重塑国家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复杂演化。

---

参考页码溯源索引


  • [page::0-1] 论述地缘经济起源与大国经济施压案例

- [page::2-6] 经济全球化及不对称依赖关系分析,核心数据(图表1.1-1.7)
  • [page::7-9] 经济手段分类与经济力量本质,禀赋与节点论证

- [page::10-16] 投入产出网络量化分析,经济力量分布与全球网络结构
  • [page::17-19] 未来趋势预测与政策启示,风险评估与战略要求


---

结束语



本报告为理解全球大国竞争提供了极具独创性的“地缘经济”框架,兼顾理论与数据实证,详细阐释了经济依赖成为国家战略杠杆的内在机理与未来趋势。对于政策制定者、产业规划者及国际关系学者,均提供了系统化分析工具与前瞻性洞见。

---

如需获取全部图表高清视图及完整数据细节,建议联系原文出处或中金公司官方报告平台进行详细查阅。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