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跟踪2025年9月17日股指成分股分红进度及股息率,结合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升贴水情况,基于精细分红点位测算方法剖析了股指期货价格调整的内在逻辑,报告用动态预测模型估计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验证了分红点位测算的较高准确度,为交易者理解期货基差及合理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page::0][page::1][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股指成分股分红进展概况 [page::0][page::1]
- 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及中证1000指数中,分别有多家公司处于预案、决案、实施和已分红阶段,详细数量见报告。
- 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股息率最高,领先其他行业。

各指数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统计 [page::1]

- 2025年9月17日,已实现股息率依次为:上证50 2.18%,沪深300 1.75%,中证500 1.10%,中证1000 0.85%。
- 剩余股息率分别为0.57%、0.40%、0.14%、0.09%。
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升贴水走势与期限结构 [page::2][page::3]
- IH及IF主力合约呈现年化升水水平,IC及IM主力合约明显贴水,年化贴水分别约为9%-11%。
- 升贴水期限结构显示,合约期限越长,贴水幅度越大,且标的指数市值区间越小,期货贴水越深。


股指期货合约升贴水历史分位点水平 [page::3][page::4]
- 目前四类主力合约均处于历年基差的中上分位水平,具体分位点分别为IH63%、IF66%、IC67%、IM68%。

指数成分股分红进度时间分布 [page::4]
- 分红事件主要集中在9-10月,且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分红进度曲线和分红点数显示分红高度集中,方便预估合约分红点。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方法综述 [page::5][page::6][page::7]
- 利用指数成分股权重、分红金额、净利润预测及股息支付率估计,结合预测与历史数据动态预测除息日。
- 权重修正采用日度收盘权重数据确保精度;净利润预测分为盈利稳定与不稳定公司,分别采用历史分布及去年同期盈利法;股息支付率基于历史股息支付率或平均分红率;除息日采用历史间隔天数线性外推及默认日期。



测算准确度验证 [page::8][page::9]
- 2023及2024年多个指数和股指期货合约的预测股息点与实际观测股息点的对比显示,测算模型准确性较高。误差多数在5-10股息点以内,尤其上证50与沪深300预测最优。
- 模型能够较好地捕捉分红时间点与股息点影响,为期货基差定价及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工具。



深度阅读
《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研究报告详尽解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
作者:张欣慰、张宇
发布机构: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发布日期:2025年9月18日
主题:本报告聚焦中国主要股指(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的成分股分红情况与对应股指期货合约的升贴水(即期货价格与指数现货价格的价差,扣除分红因素后),并介绍了股指分红点位的测算方法及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其核心目的是帮助投资者理解分红对股指期货升贴水的影响,评估当前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同时提供一种科学测算股指分红点位的模型和方法。
核心论点与信息传递:
- 详细统计了截至2025年9月17日不同指数成分股的分红进展,及其股息率情况。
- 发现IH及IF主力合约表现出正的年化升水,而IC及IM主力合约表现出显著的年化贴水,说明不同指数的期货合约表现差异明显。
- 介绍了分红点位的测算体系,包含成分股权重调整、净利润预测、股息支付率估计及除息日预测等关键环节,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 展示了测算模型的高准确度:历史实际数据与模型预测基本匹配良好,降低投资者误差判断风险。
总体上,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细致且专业的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工具及对期货升贴水现象的全面解析,从而辅助理性投资决策。page::0, page::1, page::5]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成分股分红进度状况(报告摘要)
报告首先统计了2025年9月17日各主流指数成分股的分红阶段:
- 以上证50等四大指数划分,细化为预案、决案、实施、已分红和不分红五个阶段。
- 不同指数中,已分红公司占多数,例如中证1000中已分红公司高达657家,显示市场整体股息现金流逐步发放完毕。
- 这种分红进度统计为后续预测分红点位提供了基础数据,是估算期货合约价格升贴水的核心要素之一。[page::0, page::1]
2. 行业成分股股息率比较
通过统计当前已公布分红预案的股息率,报告指出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排在行业股息率的前三位。此信息对理解不同行业分红能力及投资价值提供方向,提醒投资者关注高股息行业的现金流表现与市场定价。图1呈现不同行业的股息率中位数,高股息行业尾部明显低分红风险。[page::1]
3. 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
截至9月17日,报告分别给出四大指数的已实现股息率和剩余股息率,反映各指数当前已兑现现金分红与剩余预期:
- 上证50最高,已实现 $2.18\%$ ,剩余 $0.57\%$
- 沪深300其次,已实现 $1.75\%$ ,剩余 $0.40\%$
- 中证500和中证1000剩余股息较低,分别为 $0.14\%$ 和 $0.09\%$
这说明大盘指数的现金分红兑现程度较高,中小盘指数剩余分红预期较少,对期货价格影响也相对较小。[page::1]
4. 股指期货升贴水情况(基差分析)
表1详列了主要股指期货合约的最新交易价格、分红点位、价差与升贴水等指标。结合分红点位修正后的价差深入分析,揭示本次测算中IH和IF合约处于升水状态,年化升水分别为 $1.66\%$ 和 $1.19\%$,而IC及IM合约则处于显著的贴水状态,年化贴水分别为 $9.49\%$和 $11.25\%$,显示对市值较低的中证500及中证1000相关期货,贴水幅度明显且较大。
这些基差的存在反映市场对不同指数成分股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差异,也可能反映成分股结构及分红政策的不同影响。[page::1, page::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1. 分红股息率行业差异(图1)
图1是各行业已公布分红预案的股票股息率中位数的柱状图,煤炭行业股息率最高约 $3.8\%$,银行和钢铁行业也分别接近 $3.5\%$ 和 $1.5\%$。而传媒、计算机等行业股息率则较低,不足 $0.5\%$,体现了高股息行业多属于传统资源类或金融板块,科技行业则普遍偏低。
这是投资者选股、设置投资组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股息率较高的行业可能更适合价值型策略。[page::1]

2. 各指数股息实现率对比(图2)
图2展示了各指数已实现股息率和剩余股息率,蓝色柱状表示全年已实现股息率,灰色柱状表示剩余股息率。上证5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最高且剩余空间最大,显示大盘分红现金流发挥较好。中证1000指数股息率最小,说明小盘股现金流回报仍相对有限。
投资者通过该图可以了解分红现金流的兑现和未来潜在分红空间,为期货升贴水调整提供动态的估值基准。[page::1]

3. 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升贴水时序图(图3-6)
四张图分别展示了2020年至2025年各主力合约升贴水幅度的变化趋势,叠加对应指数点位。
- IH合约(上证50期货)升贴水多在0上下波动,2021年初曾短暂超过4%,其余时间波动较小。
- IF合约(沪深300期货)升贴水整体多为正贴水,但也有几次贴水出现,反映波动较IH更大。
- IC合约(中证500期货)多为贴水状态,近期贴水幅度明显加强。
- IM合约(中证1000期货)自2022年起活跃,整体表现与IC类似,贴水幅度甚至更大。
这些走势直观反映不同指数期货市场的情绪和机构参与度,显示市值较大的指数期货在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方面更受青睐。




4. 各合约升贴水期限结构(图7)
该图以条形图展现不同类型合约(IH、IF、IC、IM)在当月、次月、本季和次季合约上的升贴水情况。
- IH合约保持正升水,且期数越长升水幅度增大。
- IF合约处于轻微贴水状态,幅度逐步加深。
- IC和IM合约则显著贴水且期限越长贴水越深,次季贴水近乎5%以上。
此现象反映标的指数规模从大到小,流动性和分红影响逐渐突出,期货市场定价表现出更大的贴水压力。

5. 合约基差历史分位情况(图8-11)
四图分别展示了各合约基差(期货价减指数价,含分红因素调整后)在历史上的分位点位置,分位点高说明当期升水高于长期大部分时间:
- IH合约约处63%分位,表明当前升水处于历史中高水平。
- IF合约66%,同样位于较高水平。
- IC和IM合约分别66%、68%,显示近期基差虽为负但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历史分位,说明贴水虽大但未达到历史极端程度。
整体反映期货市场估值在近年来分红影响下保持一定的合理区间。




6. 各指数分红时间进度(图12-15)
通过各指数成分股的预测分红点数时间序列发散,4只图展现分红点在9月至10月的集中体现,主分红期多集中在9月份后半段至10月初期,累计分红点数量随时间递增陡升,反映集中分红特点。此时间节点的准确捕捉对期货合约升贴水预测极为重要。
例如,上证50(图12)显示分红点数在9月下旬大幅聚集,累计分红点数快速攀升至16。其它指数图解情况类似但分红公司基数差异较大。




---
四、股指分红测算方法解析
1. 测算基础与核心指标
报告分红点位测算的逻辑基于指数包含的股票数量与权重,计算从当前日至期货合约到期日内,成分股的分红现金流对指数点位的影响。核心变量涵盖成分股权重、分红金额、股息支付率及分红除息日,其中权重和分红数据的精准度显著影响测算准确性。[page::5]
2. 成分股权重的动态调整
考虑指数权重月末数据不足以描述实时权重,报告采用日度个股收盘价非复权涨跌幅修正月末权重的方式,保证了个股权重的时序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避免了因指数调整、公司解禁等行为导致的权重偏差,并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天公布的日度收盘权重予以修正。[page::5]
3. 净利润及股息支付率预测
- 净利润预测采用历史盈利数据动态分布模型,区分盈利稳定和不稳定企业,优先基于年报、快报、业绩预告,缺失时利用历史同期收益预测,保证净利润的合理估计。
- 股息支付率通过历史支付率统计进行预测,考虑公司以往分红行为,采用去年或近三年平均或无分红假设,有效反映了企业现金分红理念与政策。[page::6]
4. 除息日预测逻辑
分红除息日预测采用多重机制保障准确:
- 若已公布除息日,直接采用;否则根据预案发布、股东大会公布到除息间隔的稳定性,通过线性外推估计除息时间;
- 若历史数据不足,则使用默认分红日期(如7月31日、8月31日、9月30日区间)进行替代。该模型适用性覆盖97%上市公司,确保分红时间点估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page::7]



---
五、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准确度分析
为衡量预测模型的实用价值,报告对2023年和2024年进行回溯预测并与实际数据对比:
- 图19、20展示2023和2024年全年指数预测股息点与实际股息点的差异,误差普遍控制在5个点以内,上证50和沪深300尤其精准,中证500波动略更大但整体表现稳定。
- 图21-26基于具体股指期货合约也做了预测与实际股息点对比,显示模型对合约短期内的股息影响估计十分有效。
整体而言,该模型对于大盘指数及其期货合约的股息预测能力较强,提供了一套可操作且有效的工具用于帮助投资者估算期货价格中的分红成分,辅助合理判断期货基差。




---
六、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提示:
- 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影响股指期货升贴水波动;
- 公司分红方案变更不确定性存在;
- 测算模型虽然精细,但仍存在估计误差的可能。
这些风险因素均可能导致报告预测结果与市场实际情况出现偏差,投资者需谨慎依据,同时结合市场最新动态调整判断。[page::9]
---
七、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报告整体内容详实,模型框架完整,数据来源权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但部分依赖历史分红数据进行推断的部分(如除息日和股息支付率)可能对制度变迁或行业突发变化反应滞后。此外,不同行业和个股基本面差异可能导致某些个股分红政策突变,模型对这类极端个案的适应性存疑。风险提示部分值得关注,提醒用户市场及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应结合实时市场信息和个股动态,合理使用报告数据及预测模型,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做决策。
---
八、结论性综合
《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股指分红监控》报告基于细致的成分股分红监测与预测模型,科学测算各主流股指期货合约的分红点位及升贴水幅度,揭示了市场中资金对不同市值指数及其期货的风险偏好差异。数据和图表显示:
- 上证50与沪深300主力合约维持升水状态,表明大盘股期货价格中溢价成分较高;
- 中证500及中证1000主力合约显著贴水,反映中小盘指数期货市场风险溢价更强。
- 分红集中在9-10月,分红取得较好兑现,年内已实现股息率数据准确且稳定。
- 测算模型通过动态成分股权重调整、精细净利润和股息率预测及除息日估计,显著提升股指分红点位预测准确度,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以上成果为投资者识别和判断股指期货价格真值及基差变化提供了重要工具,助力市场参与者更理性驱动基金估值和资产配置。该报告结合丰富历史数据和动态模型,达到预期目标,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指导价值。整体立场对股指期货结构性价差及市场风险偏好的判断具有参考意义,可作为中长期投资及风险管理的重要分析依据。[page::0-9]
---
重要图表索引(Markdown格式)
- [图1:各行业已公布分红预案股票股息率中位数
- 图2:各指数今年已实现股息率及剩余股息率(20250917)
- 图7:各合约升贴水期限结构(20250917)
- 图12-15:各指数分红进度预测
- 图17:个股净利润预测示意图
- 图19-20:2023年、2024年股息点预测误差
---
综合上述详尽分析,本报告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精准的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工具及系统化的股息影响解读,具备重要的实操指导价值,有助于深化对股指期货升贴水结构及动态风险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