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near Pricing Mechanism for Load Management in Day-Ahead Retail Energy Market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提出了一种新型线性负载响应价格(LRP)机制,通过组合时段截距价格和负荷相关的斜率价格,为配电系统负荷管理提供价格信号。在两个案例研究中验证了LRP的有效性,展示其能够引导客户负荷调整以缓解配电网拥堵,且不依赖双向通信,适用于价格信号控制的负载优化 [page::0][page::1][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线性负载响应价格机制设计及数学建模 [page::1][page::2]
- 设计了LRP机制,将时变截距价格$\betat$与负荷相关斜率价格$\alphat$结合,形成二次成本函数,控制客户负荷响应。
- $\alphat=0$时客户响应传统时变价格,$\alphat>0$时引导客户减少特定时段用电,缓解拥堵。
- 该机制不依赖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支持无通信下实施。


最优斜率(LRP)定价与启发式算法设计 [page::2][page::3][page::4]
- 推导最优$\alphat$计算公式,使客户负荷精确匹配预设目标负荷曲线,条件是已知目标负荷和截距价$\betat$。
- 针对缺乏负荷预测能力的DSO,设计了逆序排名(IR-LRP)启发式算法,$\alphat$值与$\betat$价格呈反比,抑制低价时段的过度响应负荷。
案例研究一:单客户负荷响应分析 [page::4][page::5]
- 选用实际批发电价(SDG&E 2019年3月1日)作为$\beta_t$,假设客户具备最大用电及储能能力。
- 比较传统日内定价、IR-LRP和最优$\alpha$ LRP下客户负荷响应,结果显示LRP有效引导负荷分时移位,最优LRP能精准逼近目标负荷曲线。

| Hour | βt($/kWh) | Hour | βt($/kWh) |
|-------|------------|-------|------------|
| 0 | 0.2198 | 12 | 0.1455 |
| 1 | 0.2074 | 13 | 0.1630 |
| 2 | 0.2044 | 14 | 0.1711 |
| 3 | 0.1945 | 15 | 0.1839 |
| 4 | 0.2081 | 16 | 0.2739 |
| 5 | 0.2632 | 17 | 0.4124 |
| 6 | 0.3349 | 18 | 0.5185 |
| 7 | 0.3226 | 19 | 0.4680 |
| 8 | 0.2318 | 20 | 0.4213 |
| 9 | 0.1773 | 21 | 0.3841 |
| 10 | 0.1479 | 22 | 0.3393 |
| 11 | 0.1397 | 23 | 0.2833 |


案例研究二:多客户配电网电动车充电拥堵管理 [page::5][page::6][page::7][page::8]
- 基于PG&E的三相非平衡配电网络,模拟2894户居民、270户商业和91户工业用户总共2160辆电动车(EV)充电。
- 比较集中式线性规划优化(含或不含电压约束)及两种LRP策略下,电压合规性及客户成本。
- 集中式优化(含电压约束)成本最低但实现复杂,LRP方案实现无电压违例且成本增幅均低于10%,具有更强灵活性和实用性。

| Tariff | Minimum Voltage (pu) | Days voltage < 0.95 pu |
|--------------------|---------------------|-----------------------|
| ACC | 0.9265 | 9 |
| ACC w/ LDF Constraint | 0.9524 | 0 |
| Optimal-α LRP | 0.9524 | 0 |
| IR-LRP | 0.9563 | 0 |
| Tariff | Office Building Cost | Warehouse Cost | Social Cost |
|--------------------|---------------------|----------------|-------------|
| ACC | $10,940.59 | $1,638.69 | $203,824.11 |
| ACC w/ LDF Constraint | $11,068.12 | $1,649.60 | $205,453.89 |
| Optimal-α LRP | $11,439.58 | $1,712.87 | $205,453.89 |
| IR-LRP | $11,538.82 | $1,681.13 | $204,455.22 |
| Tariff | Office Building Increase | Warehouse Increase | Social Cost Increase |
|--------------------|--------------------------|--------------------|---------------------|
| ACC | — | — | — |
| ACC w/ LDF Constraint | 1.17% | 0.67% | 0.80% |
| Optimal-α LRP | 4.56% | 4.53% | 0.80% |
| IR-LRP | 5.47% | 2.59% | 0.31% |
LRP机制实施及挑战 [page::8][page::9]
- LRP适合自动化和优化水平高的客户,不适宜无自动化客户。
- 价格参数需精准拟合目标负荷,错误预估可能导致负荷违约或拥堵风险。
- Optimal-α LRP需准确负荷预测,Seed选择影响价格最优性,存在计算复杂度权衡。
- IR-LRP为启发式无通信方案,适合无系统状态感知环境,但可能无法精细管理双向负荷。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A Linear Pricing Mechanism for Load Management in Day-Ahead Retail Energy Markets
- 作者: Phillippe K. Phanivong, Duncan S. Callaway(均为IEEE会员)
- 发布机构: IEEE
- 发布日期: 未明确日期,文中引用多为2020-2023年相关文献
- 研究主题: 本文核心讨论面向配电系统运营商(DSO)采用日次时段批发能源定价,结合线性负载响应定价机制(Load-Responsive Pricing,LRP),对零售电力市场中灵活负载的管理及电力系统拥堵管理问题。
报告核心论点及目标
本报告提出一种创新的线性负载响应定价机制(LRP),通过设计由拦截项($\betat$)和斜率($\alphat$)构成的线性价格信号,鼓励客户自我优化负载配置,实现电力系统拥堵的日次管理,不依赖于双向通信和客户报价程序。该机制通过增加耗能成本的二次结构来惩罚过度消费,从而使客户的负载曲线更有利于配电系统的性能,达到负载转移和拥堵缓解的目的。
作者在报告提出如下三大贡献:
1) 提出LRP的二次成本机制,将其应用于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络的分布式拥堵管理演示;
2) 推导LRP的最优定价策略,允许客户的负荷曲线跟随任何日次定价方案中的目标曲线;
3) 设计了一种无需实时最优潮流计算即可实现拥堵管理的启发式定价算法。
整体报告结构合理规范,章节包括引言、LRP机制、最优$\alpha$推导、启发式算法、案例研究、实际应用考量及结论。报告紧扣理论与实践结合,层层递进。
---------------------------
2. 逐章深度解读
2.1 引言
- 关键论点:配电系统面临因价格响应型灵活负载普及而产生的新拥堵风险,传统日次价机制难以有效缓解这种分布式拥堵,尤其是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广泛部署的背景下,因客户在相同价信号诱导下可能形成配网新的峰值负荷。
- 现有工具如需求费和关键峰值价格(CPP)存在局限性,且多数零售市场未实现空间区别的动态定价。
- 当今技术如交易能量市场(Transactive Energy,TE)和配电位置边际价格(DLMP)虽然可以解决拥堵管理问题,但实施复杂,需双向通信、高性能计算及实时状态监控。
- 作者提出一种线性定价机制LRP,目标是无需复杂实时互动,借助广播线性价格信号引导负载,解决配电拥堵问题。
逻辑分析:报告明确指明传统方案难以兼顾灵活负载响应与局部拥堵管理,指出了当前研究中DLMP等机制实施的技术壁垒以及低采用率,由此衍生出来新的定价设计需求,深化了业界痛点及研究价值。
2.2 LRP机制(第二部分)
- 主要内容:
- 定义基本的时段容积(volumetric)能量价格$\betat$与负载$xt$的成本关系($Ct = xt \betat$)。
- 引入LRP,通过添加负载相关的线性价增项$\alphat xt$,形成整体价格:$\pit = \alphat xt + \betat$。因此最终用户的成本为二次函数 $Ct = \alphat xt^2 + \betat xt$。
- 机制意义:$\alphat$作为对负载量的价格弹性调节项,使DSO能够通过设定斜率,调控客户在某时段的最大负荷,诱导分布式负载避开拥堵时段。
- 作者解释了该机制与传统价格机制的核心区别,即由负载决定价格,而非简单的时段固定价格,且其结构允许在无须实时负荷双向通信的情况下实现分布式拥堵管理。
该部分还提出两种$\alphat$设定方案:
- 恒定$\alphat$(简易)
- 动态$\alphat$(按时段调整,针对不同拥堵优先级)
该机制在数学上展现为带负载变量的自适应线性定价曲线,极大丰富了用户负荷响应的灵活性。
2.3 最优$\alpha$推导(第三部分)
- 关键逻辑:假设DSO可预先估计客户的需求以及最优负载目标$\hat{x}t$,通过客户二次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性质,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导出满足给定负载目标的$\alphat$值。
- 公式说明:
- 客户最优化问题为$\minx \sumt (\alphat xt^2 + \betat xt)$,受限于总负荷和局部约束;
- 最优条件联立求导,表达$\alphat$与其他时段参数的关系,进而公式化出计算各时段$\hat{\alpha}t$的通用方法(公式10),其中需选定一个种子$\alpha{seed}$对其他$\alphat$值进行标定。
- 实际应用中,为保证优化问题凸性及合理性,当$\hat{\alpha}t$计算结果为负或无穷大时采用阈值$\theta$进行替换。
- 讨论了有/无双向负荷测量及单/多种负载混合情况下的策略调整。
该节理论完整,明确了如何通过负载目标反向计算$\alphat$,使DSO可以定制化价格信号引导客户达到系统最优负载分布。
2.4 启发式逆排序LRP(第四部分)
- 由于最优方法对DSO数据依赖高,提出启发式算法IR-LRP,基于假设低能价时段负载倾向造成拥堵,设计$\alphat$与$\betat$呈逆向排序关系,$\alphat$在价格低时段最大,以抑制集中负载。
- 具体实现为,以线性区间$[\tau{min}, \tau{max}]$生成$\alphat$的基础形态向量,再依据$\betat$排序重新映射。为客户类别或单个用户乘以负载缩放因子$\eta$,保证价格合理扩展。
- 该方法不依赖复杂网络模型与实时监测信息,降低部署门槛。
2.5 案例研究(第五部分)
- 案例一:单客户负载响应对比分析
- 以SDG&E区域LBNL设计的日内价格$\betat$为基准,模拟客户配备储能和负载约束下,分别采用日内定价、IR-LRP、最优$\alpha$ LRP的负载响应。
- 结果显示:
- 日内定价下负载集中在低价时段,接近最大供电限(20kW);
- IR-LRP使负载更均匀分布,缓解低价时段过度集中;
- 最优$\alpha$ LRP最终负载高度逼近DSO既定最优目标曲线,误差低至0.06kWh。
- 价格曲线分析表明,LRP方案的最大边际价格较简单定价提升,且储能卖电价格出现下降,整体增加了客户负担,但达到了负载管控目的。
- 案例二:配电网大规模多客户EV充电调度
- 采用PG&E 提供的包含2894住户、270商业、91工业客户的17英里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模型。
- 假设2160辆电动汽车分布于工商业客户,10辆/仓库,250辆/办公楼,总能耗约43.2MWh/日。
- 使用California CPUC制定的Avoided Cost Calculator (ACC) 2022年价格数据进行模拟。
- 实施了三种方案:无电压约束集中优化、电压约束集中优化、基于LRP的去中心化优化。
- 结果:
- 无电压约束传统ACC方案出现多达9天电压跌落低于0.95pu违规;
- 加入电压线性约束及LRP均避免了违例;
- 成本角度看,电压约束集中优化客户成本最低,社群成本最高,LRP成本略高于纯集中无约束方案,但升幅均低于10%。
- 价格与负载数据表明LRP有效地通过价格信号分散了集中充电行为,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
2.6 实施考量(第六部分)
- LRP机制复杂,适合负载能够采用二次规划算法的自动化用户,不适合普通用户。
- 应优先调整$\betat$保证基础价格激励合理,$\alphat$起到加码拥堵软约束作用。
- 定价设定需避免过高负担导致客户成本暴增,可能需要收入调节机制保障客户收益中性。
- $\alphat$必须保持非负,保证优化问题凸性。
- 未来可考虑扩展到无功功率等多维激励。
针对最优$\alpha$ LRP的具体挑战:
- 依赖准确的负荷预测,预测偏差可能导致拥堵控制失效,需要保守预测策略。
- $\alpha$选取基准时段敏感,可能导致非最优定价,建议未来优化为双层规划。
- 客户实际约束若无法满足目标负荷,需反馈调整目标方案。
- 可以利用负荷偏离度作为客户参与激励指标。
针对IR-LRP的局限:
- 为启发式无感知方法,假设低价时段最易导致拥堵不一定准确。
- 对双向负荷(如接入储能放电)约束不足,可能导致过压置信。
- 可通过动态调整参数提升效果,但更智能时此法或被更优方法替代。
2.7 结论(第七部分)
- LRP机制提供了除DLMP以外的低通信复杂性的负载拥堵控制新路径。
- 通过两个核心算法和案例验证了有效的负载转移及拥堵优化。
- 适用于具有高度灵活负载优化能力的配电系统,支持未来细分客户的个性化定价策略。
-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更短期定价子时段、微电网等无金钱系统的内部价格信号控制。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第2页)— LRP定价曲线示意图
- 描述: 显示某一时段$t$的LRP价格$\pi
- 解读: 强调$\alphat$组件给予负载增长递增价差,客户负担非线性增加,控制过度峰值负载。
- 文本关联: 支持LRP机制设计的基本数学构架,以可视方式体现二次成本诱导负载平滑作用。
3.2 图2(第3页)— 恒定$\alpha$定价曲线示意
- 描述: 以一整天24小时为对象,显示$\beta
- 解读: 展示简洁的控制方案,适合全时段弱拥堵管理。更复杂场景需设计动态斜率$\alphat$以期针对时段管理。
- 文本关联: 说明$\alpha$参数设定方式之一,推动后续最优策略推导。
3.3 图3(第4页)— IR-LRP价格示例
- 描述: 展示IR-LRP根据$\beta
- 解读: 有效遏制低价时段过度充电的行为,鼓励负载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拥堵。
- 文本关联: 展示了启发式算法简单有效的价格曲线生成思想。
3.4 图4(第5页)— 客户负载响应走势对比
- 描述: 蓝色为传统日内定价,负载集中在10-12点,橙色为IR-LRP,负载较均匀散布,黄色最优$\alpha$LRP负载严格逼近目标曲线并包含负值(能量售回)时段。
- 解读: 直观显示LRP机制对负载转移有效,尤其最优方案精度高。传统定价激励客户负载挤压于低价时段存在潜在拥堵风险。
- 文本关联: 证实价格信号设计对于负载响应行为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3.5 图5(第5页)— 不同定价方案对应边际价格
- 描述: 三种方案分时段边际价格对比,LRP方案在负载调整时段提高边际价格,拉高成本,含负值电能售回价格下降。
- 解读: 价格激励强化了负载转移但带来了客户成本提升,体现控制成本的权衡。
- 文本关联: 支撑LRP机制“成本增加→行为调整”的经济学基础。
3.6 图6(第6页)— 配电网结构示意
- 描述: 配电网拓扑图,包含678个节点与221个负载点,分布广泛。
- 解读: 体现案例二的配网模拟环境复杂度,为拥堵管理研究提供真实基础。
- 文本关联: 案例二中复杂系统测试LRP的能力展示。
---------------------------
4. 估值分析(本报告无直接估值内容,仅为定价机制设计)
本报告核心在于设计和推导面向零售电力市场的分布式负载管理价格机制,围绕优化客户负载响应结构设价策略,未涉及企业估值或财务预测。
---------------------------
5. 风险因素评估
- 预测误差风险: LRP中最优$\alpha
- 客户响应约束: 如客户设备限制无法实现DSO设计目标负载曲线,则需调整DSO理论模型,降低机制效用。
- 成本负担风险: 二次成本增长可能显著推高客户电费,降低参与意愿,需配合收入调节机制降低客户负担。
- 双向负载控制不足: IR-LRP对负载反向流动抑制能力有限,可能引发电网过压等问题。
- 系统实际测量限制: 若DSO缺乏详细测量设备,可能无法精准制定最优$\alphat$,影响效果。
- 复杂性挑战: 对客户二次优化能力有要求,不适合普及至所有用户。
报告指出多个缓解方案,如基准先验负载设置、保守预测,以及客户激励设计,有利于缓解这些潜在风险。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该报告主张LRP机制时强调其“无通信或单向通信”的简洁优势,但实际工作对$\alpha$和$\beta$精细调控依然复杂,且依赖较高的客户自动化负载优化能力,适用范围有限。
- 对最优$\alpha$设定的敏感性和种子选取问题暴露其潜在实现难度,同时也隐含着模型对参数初始值依赖较大,实际操作需谨慎。
- IR-LRP的启发式方法虽便捷,但假设低价时段即拥堵期不精准,对双向流动抑制存在盲区,这或会导致电网状态恶化。
- 报告未深入讨论LRP方案对客户长期经济激励平衡的问题,仅说明有可能提升客户电费,后续客户接受度与市场竞争力尚存疑。
- LRP机制侧重于技术和理论有效性,实际推广受制于测量基础设施、客户侧智能化程度、政策监管环境等,报告虽提及却未详述。
整体而言,报告结构严谨但对潜在实施难点虽有提及但稍显简略,后续研究可围绕实际运行环境中的激励相容性及客户多样化反应展开。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首次系统引入基于线性负载相关价格的二次优化负载响应机制(LRP),将体现在零售市场日次分时电价的价格信号中引入随着负载量递增的斜率项$\alphat$,形成同时激励负荷转移和分散的成本负担曲线。作者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研究展示了:
- LRP具备无需双向通信即可实现配电拥堵管理的潜力,极大简化了配网拥堵管理的实施复杂度。
- 通过最优$\alpha_t$计算公式,DSO可引导用户负载精确收敛至事先设定的目标负载曲线,实现系统级优化目标;
- 启发式IR-LRP为信息受限场景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价格策略,虽非最优但具备有效分散负载的能力;
- 具体案例测试证实,在保留客户经济激励的前提下,LRP较传统日内定价取得了更优的负载均衡,缓解了电压跌落与设备过载等配网拥堵问题;
- LRP机制为配电系统提供了一个新型价格调节工具,有利于随着分布式能源资源(DER)和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实现配网安全和经济运行。
综上,LRP价格机制是一种理论完整、技术先进且实践潜力巨大的配网负载管理方法。但其实际推广仍需针对预测不确定性、客户多样化响应能力、成本分摊公平性及监管政策配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试点验证。
图表深度解读补充:
- 图1和图2形象展示了LRP价格对负载非线性定价及恒定和动态$\alpha$的设定区别,支撑理论公式。
- 图3揭示了IR-LRP的价格生成逻辑对负载响应行为的影响机制。
- 图4和图5结合案例一,展示了不同价格机制下负载分布及相应价格变化趋势,具体体现LRP对负载塑形的效能。
- 图6辅助理解案例二配电网模型的规模和层级复杂性,案例二的模拟结果(多表格)反映了各定价机制在实际网络约束下的实际运行效果对比。
本报告充实地填补了在零售电能市场日次价格信号设计与配电系统拥堵管理融合领域的学术与实践空白,同时开辟了价格机制设计不少于单一线性定价的创新思路。
---
引用溯源
本文具体结论均基于原文各部分内容所述,引用页码详见对应段落末页标记,如第一部分的引言内容标记为[page::0],其次序类推。整篇分析中使用的图表均明确指向对应页码,如图1标记为[page::2],图4、5为[page::5],[page::6-8]详述案例二数据及结果等。
---
以上为本报告的详尽深度剖析,涵盖报告全域关键理论、数学模型、核心案例探讨、图表解读、风险评估及批判性视角,符合金融技术财经研究与应用文献的专业分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