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the decoy effect increase cooperation in networks? An experiment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诱饵效应(尤其是吸引效应)是否能促进社交网络中的合作行为。结果显示,添加劣势选项能提升目标选项的选择概率,尤其在初期决策中显著,个体环境中效果更强,网络环境中尽管存在搭便车动机,仍部分存在诱饵效应,且策略位置影响效果强弱。整体来看,诱饵效应对提升整体保护购买率有促进,但不足以产生稳定的合作偏好转变,暗示网络内的战略互动是行为变化的主因[page::0][page::1][page::18]。
速读内容
诱饵效应实验设计与设定 [page::2][page::4]
- 实验设置6人固定网络,包含不同联结度位置,个体和网络两种背景。
- 参与者从100个球中抽取以判定经济损失风险,红球和棕球抽中则有100 ECU损失,绿球无损失。
- 保护令牌Token X价格32 ECU,可降低自身和邻居风险(网络处理),Token Y为劣势选项,价格更高、效果更差。
- 四种处理:基线个体、基线网络、诱饵个体、诱饵网络,观察决策在20轮内变化。
诱饵效应核心结果分析[page::5][page::6][page::9]

- 开始第一轮中,诱饵显著增加了目标选择(Token X)的概率,网络环境首次轮次中显著(p=0.031),个体环境趋势一致但无统计显著。
- 网络中存在搭便车动机,参与者更多选择劣势诱饵选项(Token Y),降低了目标选项购买率。
- 诱饵总体上减少了“不购买”选项,增加了总体保护购买率,但对于目标令牌的持续促进作用减弱。
- 订单效应显著,先经网络环境再进行个体试验,个体环境选择保护的频率增加。
网络结构与连接度影响[page::10][page::12][page::15]
- 参与者联结度越高,保护令牌购买率越高,诱饵效应在中等连接度(2个邻居)时更为明显。
- 三联结参与者在网络诱饵处理中,劣势令牌选购率最高,表现出显著的搭便车倾向。
- 连接度为1的参与者在诱饵环境下,第2阶段中无购买意愿显著下降,目标令牌购买率升高。
诱饵效应局限与策略含义 [page::18]
- 诱饵效应不能持续稳定地增强目标选项的选择,更像是提升了总体保护行为。
- 网络结构及其产生的战略互动是影响保护决策的主要驱动力。
- 搭便车激励使部分参与者选择劣势令牌规避风险,同时降低整体保护效率。
- 综上,诱饵效应作为促进合作的单一工具效力有限,须结合网络策略考虑。
深度阅读
金融社会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解构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Can the decoy effect increase cooperation in networks? An experiment
- 作者: Claudia Cerrone, Francesco Feri, Anita Gantner, Paolo Pin
- 发布机构: 未明示具体机构,但实验由Nuffield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 (CESS)实验室实施
- 发布日期: 2025年9月18日
- 研究主题: 探讨认知偏差中的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尤其是吸引效应(attraction effect)是否能在社会网络中的合作行为中产生促进作用。
报告核心论点和信息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实验设计,研究在具有战略互动特性的社会网络中,插入一个劣势的诱饵选项是否能促进个体选择更具合作性且利于公共利益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 诱饵选项的存在会提高目标选项的选择概率,尤其是在决策的早期阶段;
- 该效应在个体环境中较强,而在网络环境中虽受自由搭便车(free-riding)激励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在处于中等网络位置的个体中持续存在;
- 诱饵效应主要减少了“不购买保护”这一竞争选项的选择,提高了总的保护购买率,但对目标选项(Token X)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不总是显著。
作者希望通过这一机制阐释,认知偏差能否成为提升网络中合作的工具。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摘要与引言
- 摘要介绍了研究的动机及主要发现,强调了劣势选项(dominated option)引入对提高目标选择的首次决策影响;
- 引言详细介绍了诱饵效应的概念,特别是吸引效应和折中效应的区别,指出诱饵效应如何在非战略性环境中被验证,并说明该研究创新点在于探索其在战略网络情境中对合作的影响。
论证依据: 基于认知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文献(Luce, 1997;Huber et al., 1982等),指出引入劣势选项违反了传统理性选择理论的规律性公理,从而能够系统性地影响个体决策。
2. 实验设计
- 设计围绕6人固定网络展开,参与者面临通过购保护以降低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
- 实验设置四种处理:①个体基线,无诱饵;②网络基线,有外部性无诱饵;③个体诱饵,有劣势选项无外部性;④网络诱饵,有外部性且有诱饵;
- 设计中引入了两种代币:Token X(目标选项,32 ECU,效果较好)和Token Y(诱饵选项,42 ECU,效果较差);
- 外部性体现在网络中,个体购保护不仅降低自身风险,也会降低邻居风险,存在自由搭车动机;
- 实验包含10轮决策观察行为演变;
- 网络图示(图1)清楚显示个体位置及各自风险分布,分为三类:低风险(A,F),中风险(C,E),高风险(B,D)。
关键设计与假设:
- 劣势选项的合理插入应激发吸引效应,提高目标选项的选择率;
- 网络结构上的外部性影响参与者的战略权衡与搭便车行为;
- 个体风险曝光不同,用以考察不同暴露度下的行为差异。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总体效应分析
- 诱饵效应表现为诱饵出现时参与者减少了不购买保护的次数;
- 诱饵对目标选项的正向促进效应在个体环境未达显著性,但在网络环境中在第1轮显著(p=0.0309),之后无显著持续效应;
- 网络环境初期购保护更积极,但中后期保护购买频率减弱,且诱饵出现时目标选项购买减少,受诱饵选项(Token Y)吸引提高;
- 订序效应显著:经历网络环境后再进行个体环境,保护购买率提高,表明外部性环境影响次序上的行为调整。
3.2 按网络度数分析
- 节点度数1(少邻居):诱饵减少不买选项,提升目标选项,差异主要在后期较显著;
- 节点度数2(中等邻居):诱饵同样减少不买现象,网络伴随外部性有更明显降低不买比例的趋势;
- 节点度数3(高邻居):诱饵效应不足,且在网络环境中诱饵反而减少了目标选项购买,显著表现于早期决策阶段。
3.3 其他重要发现
- 自由搭便车现象明显,尤其是度数较大个体,倾向于购买劣势保护(Token Y)以降低成本但不能获得全部保护效益;
- 整体趋势显示网络中诱饵效应被战略互动复杂化;
- 诱饵选项的选择在个体环境较低,可能是认知误差,在网络环境则偏高,体现自由搭便车对选择策略的扭曲。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实验网络结构及初始风险分布

- 内容说明: 图示包含6个节点,及每个节点的红(高风险)、棕(中等风险)和绿球(低风险)数目,反映不同节点风险概率;
- 数据解读: 节点B及D风险最高(红球最多),A及F风险最低;
- 理论关联: 不同风险等级设计促进对风险暴露差异化行为的观察和诱饵效应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表1及表2:各处理条件下初轮及多轮选择分布及统计显著性检验
- 内容说明: 显示不同处理(基线/诱饵,个体/网络)下“无购买”、“Token X”和“Token Y”的选择百分比及统计测试结果;
- 解读趋势: 诱饵减少无购买率(保护总购买率提升),但目标选项Token X的购买提升有限,网络环境中甚至出现减少,说明诱饵吸引了部分选择劣势选项的人群;
- 统计结果: 大多数差异未显著,多出现在网络场景第1轮,支持诱饵效应初期激活假设。
图2:各处理及顺序条件下决策频率随时间趋势图

- 内容说明: 时间序列图显示各选项选择百分比在20轮内的变化,按不同处理和决策顺序分类;
- 关键观察:
- 诱饵处理下劣势选项(Token Y)呈一定比例持续存在;
- 保护购买整体随时间升高或趋于稳定,特别是在个体环境诱饵处理组;
- 顺序效应明显,网络先行处理往往影响后期个体处理选择。
各度数(1,2,3)节点的详细表现表格(表3至表8)
- 三个节点连接度的行为差异尤为关键:高连接度节点体现自由搭便车现象最明显,诱饵选项利用最突出;
- 低连接度节点的诱饵效应明显减少了不买选项,且提升了目标选项选择;
- 统计显著性集中在个体顺序和网络顺序处理的比较中,展现环境切换带来的行为调整。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传统金融估值模型(如DCF、P/E等),其核心在于行为实验数据的统计推断及解释。所谓“估值”在此指对不同策略组合价值的实验性评估,具体如下:
- 针对代币的成本效益(32 ECU对比42 ECU,对应的风险替代率)进行设计,形成严格的目标与劣势选项;
- 对用户风险头寸的概率变化作为“回报”的直接反馈,基于概率性质转换为经济损失;
- 通过网络外部性规则计算风险转移,模拟真实网络合作博弈的价值传导。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自由搭便车风险: 网络中部分个体利用他人购保护收益,自行选择劣势保护以减少开销,从而减弱目标策略的吸引力;
- 认知误差风险: 诱饵选项在非网络环境的选择较低,暗示部分行为为误判或者实验设定不足以完全模拟真实决策环境;
- 时间效应风险: 诱饵效应仅在初期显著,随轮次增加被学习和策略调整所抵消;
- 网络位置差异风险: 节点度数差异造成策略有效性不均,用户在网络结构不同位置所遇困难和收益差异明显。
缓解策略本报告未直接提出,但通过多轮反馈设计及选择次序安排,隐含促使用户逐步学习和调整决策。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效应规模有限: 报告强调诱饵效应推动合作的作用较弱,且不具持续性,显示诱饵效应在战略网络环境中的脆弱性及复杂性;
- 自由搭便车行为对诱饵效应形成扭曲,尤其在高连接度个体中观察到策略逆向选择,表明诱饵设计可能被部分主体“利用”而非起到规范作用;
- 部分数据显示诱饵选项在网络环境的选择比例“异常”偏高,提示可能存在未控干扰因素或实验设计的认知负担问题;
---
七、结论性综合
本实验报告基于严谨的计量实验设计,对诱饵效应在合作网络中的潜力进行了探索。核心发现包括:
- 诱饵效应在促进目标合作行为(购买Token X)方面,表现出明显但较弱且时间依赖性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在个体非网络环境中更为显著;
- 在具有外部性和自由搭便车激励的网络环境中,诱饵效应仍能减少不买保护的行为,通过提高整体保护购买率间接推动合作,但目标选项吸引力部分被劣势诱饵选项稀释;
- 网络结构特别是节点的连接度,对推广策略的效果具有关键影响,中间连接度节点最能体现诱饵效应的持续性;
- 订序效应提示,参与者先经历外部性的网络处理,可增强后续个体环境下的保护行为,表示环境体验对合作决策存在学习和迁移效应;
- 诱饵选项的出现并未能成为网络合作的强拉动力,战略互动本身和外部性机制比诱饵效应更主导合作行为的改变。
综合图表数据,诱饵效应是一个微妙且需结合情境的干预工具,独立使用不足以显著提升网络合作。未来研究可结合信息传递机制、奖励激励设计等以增强合作推广效果。
---
溯源
本分析严密围绕报告原文结构和数据内容,所有观点及数据均对应原文页码,如摘要、引言、实验设计段落及各页图表、表格详见 [page::0-18] [page::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