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ing Beta: A Causal Take on CAPM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将CAPM视为结构因果模型,指出传统同期CAPM中市场收益与个股收益间的beta系数非因果传递,而是因共同驱动因素Z的代理变量,强调beta-中性组合无法完全消除对宏观及行业冲击的暴露,实证美国大盘股数据支持此结论,建议投资和归因应基于明确因果路径重新定义alpha和对冲[page::0][page::2][page::10][page::13]。
速读内容
CAPM中beta非因果解读的理论基础 [page::0][page::1][page::2]
- 传统CAPM回归中市场收益与个股收益同期回归,存在市场收益定义为其成分股加权平均的“聚合矛盾”,导致系统出现同时性、循环因果,不满足无反馈和时间优先性条件。
- 结构因果模型框架下,若考虑三节点系统(外部驱动Z、市场收益Rm、个股收益Ri),最合理的因果图是叉型结构,即Z同时驱动Rm和Ri,传统OLS beta反映的是Rm对Z的代理程度而非市场对个股的因果效应。
七种可能的CAPM因果图及其经济含义 [page::6][page::7]
- 叉型(common driver): Z驱动市场与个股,beta为代理曝光比率,加入Z代理变量会削弱beta。
- 链式(Instrumental Z): Z驱动市场,市场滞后驱动个股,beta对应真实市场对个股的因果效应,但实证罕见且需滞后设计。
- 个股驱动市场、联合响应等其他布局,均有各自特点和识别诊断方法。



数值示例对比:叉型与链式SEM模型 [page::8][page::9]
- 叉型模型中,beta等于信号比乘以衰减因子;随着代理噪声增大beta衰减,beta中性残差继续加载公共驱动力Z。
- 链式模型中,beta准确反映因果效应,beta中性残差完全消除驱动力影响。
- Monte Carlo仿真验证两者解析特征表现良好。



实证检验及因果解释支持叉型模型 [page::10][page::11][page::12]
- CPI发布日等“冲击日”,加入宏观、利率、美元指数和行业因子等代理变量后,市场beta显著衰减接近零,显示beta主要包含公共驱动因素曝光。
- beta在不同市场环境(波动率分位、利率趋势、美元趋势及结构性周期)下显著变化,说明不具稳定的同日因果机制特征。
- beta中性后残差仍加载宏观和行业驱动力,表明beta对冲不能清除所有驱动风险。
- 滞后市场收益对个股收益的beta系数不稳定且数值较小,支持因果路径必须有滞后而非同期。


结论与投资实践启示 [page::12][page::13]
- 同期CAPM因果解读违背时间优先性、无循环性、机制清晰性和因果消除性等要求,beta是对共享驱动Z的关联代理。
- beta-中性对冲未必消除系统性风险敞口,实际需明确机制、时序,采用滞后或留一法构造因果路径。
- 投资组合管理和因子归因应转向明确的因果图模型,保障“alpha”定义为在封闭所有因果通路后依然存在的稳定超额收益。
订正模型建议
- CAPM使用时应区分beta的测量范式,避免直接以同期市场收益作为因果变量。
- 引入结构化因果路径和外生冲击代理,有助于获得更有效的风险管理和alpha识别。[page::9][page::13]
深度阅读
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Rethinking Beta: A Causal Take on CAPM》
作者:Naftali Cohen(独立研究者)
发布日期:未明(最新数据涵盖到2025年)
主题: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贝塔”参数的因果解读,针对同期市场收益对个股收益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因果分析及实证检验。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本文针对传统CAPM模型中回归系数“贝塔”的因果含义展开研究,核心问题是:同一时间点的市场收益$R{m,t}$对单只资产收益$R{i,t}$是否构成真实的因果影响,亦即标准CAPM回归中隐含的“$R{m,t}\to R{i,t}$”箭头是否合理。作者提出了“聚合矛盾”(Aggregator Contradiction)概念,揭示市场指数$R{m}$作为成份股收益的加权总和,同期市场收益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受到指数中被解释资产的影响,导致因果方向的不一致和同时性问题。
文章以结构因果模型(Structural Causal Model, SCM)为框架,抽象出驱动因子$Z$(宏观、行业及其他非市场因素)、市场回报$R{m}$和个股回报$R{i}$三节点图,系统探讨可接受的因果图形结构,并用大盘美国股票数据和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结论强调:CAPM回归系数贝塔不能简单视为“市场对个股的因果效应”,而是市场暴露的一个代理指标,因而基于标准CAPM的“贝塔中性”对冲无法消除所有相关风险。作者倡导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归因应转向显式基于因果关系的模型,重新定义“阿尔法”概念。
总体上,本报告对传统CAPM的解读提出了根本性修正,并借助因果推断工具,指出几何级数的现实操作及理论背后的误读,具有针对市场实证数据的严谨理论支撑。[page::0,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与CAPM回归的标准解读与问题
作者指出传统中,CAPM回归被视为市场收益对个股收益的即时因果关系:
\[
Ri = \alpha + \beta Rm + \epsilon,
\]
其中,OLS估计的$\beta$当作市场冲击对个股回报的边际因果效应。实际上OLS回归仅呈现统计关联:
\[
\beta\mathrm{OLS} = \frac{\mathrm{Cov}(Rm, Ri)}{\mathrm{Var}(Rm)},
\]
而因果效应需要操作性干预定义:
\[
\beta{\mathrm{causal}} = \frac{\partial}{\partial r} \mathbb{E}[Ri | \mathrm{do}(Rm = r)],
\]
两者等价需满足一定图结构前提:无后门路径、无同时反馈、正确时间索引等。但由于市场指数$R{m,t}$定义为成分股加权值:
\[
R{m,t} = \sumj w{j,t-1} R{j,t},
\]
同一时点$R{m,t}$与$R{i,t}$形成双向依赖,违反因果无环假设,造成经典同时性悖论。该问题由经济学早期文献(Haavelmo 1943,Cowles Commission等)系统揭示,但金融学对此辨识有限。持续存在的实证资产定价模型识别争议部分源于此逻辑矛盾。[page::1]
---
2.2 文章贡献与结构因果模型设定
作者提出以三节点因果模型$(Z, Rm, Ri)$为核心:
- $Z$: 外部驱动因子(宏观、行业等)
- $Rm$: 市场回报
- $Ri$: 个股回报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CM):
\[
Z := fZ(UZ), \quad X := fX(UX), \quad Y := fY(X,Z,UY),
\]
其中$X \equiv Rm$, $Y \equiv Ri$。在无箭头$Z \to X$且满足无环条件下,OLS回归斜率$\beta$可被理解为因果路径系数。但实际的同时期采样中,$Rm$已内嵌$Ri$,故不能将$Rm,t\to Ri,t$作为符合无环和时间因果先后顺序的边。
文章形式化“聚合矛盾”:若同时间段内存在$R{m,t} \to R{i,t}$,则需满足三个条件之一:
- 使用滞后市场因子$R
- 采用剔除成份股的留一法市场因子$R{m,t}^{-i}$;
- 市场指数退化为单只资产(没有实质意义)。
无法满足时,系数$\beta$必为零,违背市场与个股的因果路径假设。作者进一步细致枚举七类可能的三节点因果图,并通过经济解释和图形逻辑排除不合理图式,确定以共同驱动器Fork模型$Z \to \{Rm,Ri\}$最具经验支持。[page::2,3,4,5,6]
---
2.3 七类因果图解释及OLS含义
作者系统地提出七种可行有向无环图(DAG)配置,涵盖市场、个股与外部驱动三者相互作用。主要模型包括:
- (a) Fork模型(共同驱动器) $Z
- (b) 链式因果(Instrumental $Z$):$Zt \to X{t+\Delta} \to Y{t+2\Delta}$,存在滞后市场对个股的直接因果效应。
- (c) 成分股驱动市场:$Z
- (d)、(e)、(f)、(g)分别为不同的回馈结构、潜在混杂、以及其他反馈和隐变量存在的场景。
文中强调,只有符合时间优先、无环、存在合理传导机制,并满足干预剔除的结构才能被视为实际因果路径。
这一区分有助于明确风险暴露和对冲策略的因果基础,指导实证检验,包括检验时间滞后效应、留一市场构造对$\beta$的敏感性、以及添加$Z$代理变量对市场斜率的影响。[page::6,7,8]
---
2.4 数值模拟对比(Fork与Chain模型)
作者通过模拟验证理论差异,定义两种线性高斯SEM:
- Fork模型(共同驱动):
\[
X = a Z + UX, \quad Y = b Z + UY,
\]
回归系数为:
\[
\beta\mathrm{fork} = \frac{a b \sigmaZ^2}{a^2 \sigmaZ^2 + \sigmaX^2} = \frac{b}{a} \times \lambda,
\]
其中$\lambda$为信号噪声比($\in(0,1)$),表现出经典“误差-in-变量”衰减效应。beta对冲后,残差依然与$Z$相关,即未能除去$Z$驱动。
- Chain模型(滞后因果):
\[
Xt = a Z{t-\Delta} + U{X,t}, \quad Yt = c X{t-\Delta} + U{Y,t},
\]
OLS回归可精确恢复因果效应$c$,并且beta对冲后残差与$Z$无关,完美消除因果机制。
模拟结果(图3)显示Fork模型下$\beta$随着$X$的代理噪音加大而下降,残差加载$Z$增加;Chain模型$\beta$不受噪音影响,残差不载入$Z$。这揭示标准CAPM的beta更像一个信号噪声条件下的代理变量。[page::8,9,10]
---
2.5 实证验证与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2015-2025年期间约100只美国大市值股票及SPY指数,宏观因子代理包括VIX波动率变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变化(DGS10)、美元指数(DXY)及行业ETF收益,重点选取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发布日等外生“冲击日”。
主要发现(Pillar 1):
- CPI日市值回报斜率\(\beta\)在控制上述宏观变量后显著衰减(从约0.9降至0.03),说明市场因子捕捉的风险渠道大部分是外生驱动$Z$的代理;
- $\beta$在不同宏观环境(如高VIX、利率上升/下降周期、美元趋势等)表现出明显时变特征,违背了稳定市场因果机制的假设;
- 进行beta对冲后,残差仍显示对宏观和行业因子的显著暴露,体现“beta-neutral”组合仍承受共同驱动风险。
主要发现(Pillar 2):
- 市场对个股收益的滞后影响非常微弱且不稳定,只有在滞后1-2天时出现极其有限的正向系数,表明若存在传导机制也仅为经济学上边际,且不足以支撑标准CAPM同日因果解读。
上述检验高度吻合作者所提Fork模型的因果预期,实证支持“贝塔是共同驱动器代理”而非因果路径。[page::10,11,12]
---
2.6 讨论与结论
总结全文,作者强调:
- 标准CAPM的同一时点市场因果解释违背因果图模型基本原则(时间优先、无循环、机制明确、干预有效),即“聚合矛盾”不可调和;
- CAPM中的β应视为观察数据中“关联”的指标,是市场对共同隐含驱动$Z$的测量噪声代理;
- 传统基于β的“市场中性”对冲并不消除共同因子风险,可能引入市场指数特定噪音,并影响归因准确性;
- 建议资产管理实践转向明确因果结构的风险因子识别和控制,定义alpha为在所有因果路径屏蔽后依然显著的剩余收益,要实现此目标必须明确模型因果图和时间结构。
此外,作者指出自己的研究范式局限于线性三节点模型、日频数据和常规公开因子;更细粒度的交易微观结构因素及机构机制尚需更精细建模。总体上,报告为资产定价因果理解提供了一个方法论范式转变的基础。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3(页面10)— Fork与Chain模型数值模拟对比
- 描述:包含五部分子图,展示两种理论模型下(Fork共同驱动vs Chain因果传导)市场回报与个股回报的散点图、OLS系数随代理噪音$\sigmaX$变化的趋势、以及beta对冲后残差载荷$Z$的变化。
- 解读:
- (a) Fork散点图显示$X,Y$呈现同时相关关系,体现共同驱动信号;(b) Chain散点对比为滞后关系,体现正确的因果传导。
- (c) Fork中,$\beta$随$X$噪声增加明显衰减,反映误差-变量衰减;(d) Chain中$\beta$始终稳定等于因果参数$c$。
- (e) Fork模型beta对冲残差加载$Z$增加,说明对冲未能清除共同驱动风险。
- 联系文本:直观反映作者数值理论主张,支持“不应将Beta视为因果效应”的观点。
- 溯源:[page::10]
---
图4(页面11)— CPI日与不同环境下市场斜率及beta对冲残差分析
- 描述:6个子图:
- (a) CPI日市场斜率,在控制宏观因子前后巨幅下降;
- (b,c,d,e) 不同波动率、利率趋势、美元趋势和结构性事件下的市场斜率显著变动;
- (f) CPI日beta对冲残差对各宏观变量和行业暴露的回归载荷显著非零。
- 解读:显示市场斜率非稳健、显著受外部驱动影响,beta对冲外仍无法消除系统性宏观风险,违背稳定因果机制的预期。
- 联系文本:实证验证Fork模型的关键假设,即市场-个股收益的同期关系为$Z$驱动的关联,不为直接因果。
- 溯源:[page::11]
---
图5(页面12)— 市场滞后影响的回归斜率分布
- 描述:展示回归中市场收益滞后0至5期对个股收益的斜率,考虑宏观变量控制。
- 解读:仅同期滞后(lag=0)的系数显著且较大,随后滞后期估计系数不显著且幅度小。体现因果方向如存在,也仅是滞后时点传导,且经济规模有限。
- 联系文本:为识别市场→个股因果路径提供滞后检验支持,进一步否定同期因果解释。
- 溯源:[page::12]
---
图6(页面13)— 因果视角下CAPM示意因果图
- 描述:展示包含共同驱动$Zt$向市场$R{m,t+\Delta}$与个股$R{i,t+\Delta}$的Fork结构图。
- 解读:强调聚合矛盾排除同期开销箭头,表明$\beta$为共同驱动的代理而非直接因果,beta-neutral无法消除$Z$影响。
- 联系文本:总结文章逻辑核心,重申CAPM需以因果图严格定义路径。
- 溯源:[page::13]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估值分析(如DCF估值、市盈率倍数估值等),而聚焦于回归系数的因果意义和统计识别问题,因此不存在估值方法和目标价讨论。(这反映本文属于理论建模与实证方法论范畴,而非公司估值报告)。
---
五、风险因素评估
虽然报告集中于理论模型与实证验证,但核心风险思想是:
- 传统基于同期CAPM的“Beta风险”评估存在潜在误判风险,因其假定$\beta$为因果风险暴露。实际上,$\beta$为共同因子代理,对冲不能剔除所有共同风险暴露,投资组合可能仍受系统性宏观风险影响。
- 风险未被正确对冲,可能导致隐性敞口和误导性P&L表现。
- 因果模型警示,误用非因果因子模型构建投资组合会引入错误归因和非稳健性能。
报告未给出明确缓解方案,但建议通过明确的因果结构识别、时间序列滞后利用和留一法等技术减少因果识别偏误。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作者在因果框架下严谨排除了传统CAPM方法中典型的忽视同时性限制和时间顺序的偏差,这是全文核心贡献。
- 文章对模型设定采取线性SEM和三节点结构简化,虽有助于剖析核心问题,但现实市场中复杂多因子机制和非线性效应未被直接涵盖,存在推广到复杂环境的限制。
- 共同驱动因子$Z$的识别依赖代理变量,而代理可能不完整,带来度量误差与模型误判的问题,作者对此有所说明,但实证中仍然存在因果判别的挑战。
- 实证期为2015-2025年大盘美国股市,结论的跨市场和跨频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
- 报告清晰指出,不是所有因果结构都被识别,只是对不成立图做排除和基于充分条件的实用判别,方法论严谨。
总体上,报告对传统CAPM及其实证解读提出了颠覆性挑战,且证明了因果推断方法在资产定价领域应用的开拓性意义。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以结构因果模型为工具,系统揭示了传统CAPM中市场指数作为自我成分总和的“聚合矛盾”,导致同一时间点市场收益对单只资产收益的直接因果解释无法成立。相反,基于三节点因果图的Fork模型,即外部宏观驱动$Z$共同作用于市场和资产,提供了更为合理且实证支持的解释框架。
通过数值模拟和涵盖近十年美股大盘数据的实证检验,作者显示:
- 同期OLS回归中$\beta$从根本上是“共同驱动风险代理”的衰减估计,非直接因果传导;
- Beta对冲未能消除共同驱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暴露,残差仍加载宏观变量;
- 不同宏观环境中$\beta$表现出显著变化,展现非稳健机制性特征;
- 任何真正的市场对个股的因果影响若存在,也局限于滞后期,且经济意义有限。
该发现挑战了传统基于CAPM的市场中性组合构造和风险管理范式,提示基金经理及量化研究人员必须:
- 转向基于显式因果路径设计风险因子与对冲组合;
- 重新定义“阿尔法”为屏蔽所有因果路径后的稳定剩余收益;
- 警惕基于非因果因子构建的误导性风险归因。
图表深入支持了以上结论,清晰显示了不同因果图模型下$\beta$估计及对冲残差的截然不同表现,印证了因果建模的实用性。
总体而言,本文以严谨的理论建构、丰富的实证分析和清晰的数值示例,完整地解构了CAPM中贝塔的因果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启示价值。
---
参考文献
文末详尽列明了大量经典文献,包括Sharpe(1964)、Lintner(1965)、Roll(1977)、Haavelmo(1943)、Pearl(2009,2016)、Fama & French(1992,1993)、Merton(1973)、Engle(2016)等,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
注:以上分析严格依据报告内容及其附图进行,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充分诠释了文章的理论贡献、实证发现与实践启示,符合专业资深金融分析师的深入解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