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向波动率的选股因子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股票收益的方向波动率,构建方向波动率差、修正偏度及修正峰度三个选股因子。通过分组检验和信息系数分析发现,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与修正偏度因子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尤其是方向波动率差因子表现最佳,年化收益最高且最大回撤较低。多因子回归及分层检验进一步表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提取了明显的新信息,优于传统因子,具备较强的选股价值 [page::0][page::5][page::7][page::8][page::10][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构建与表现 [page::3][page::5]
| 组别 | 因子均值 | 20日平均收益率 | 组合年化收益率 | Sharp比率 | 最大回撤率 | 月胜率 |
|---------|------------|----------------|----------------|-----------|------------|----------|
| 组1 | -0.0060 | 2.09% | 20.88% | 0.57 | 47.10% | 57.45% |
| 组5 | 0.0069 | 0.17% | -4.78% | -0.23 | 63.65% | 45.74% |
| 组1-组5 | - | 1.92% | 26.20% | 2.29 | 14.43% | 71.28% |
- 随着方向波动率差增大,股票组合收益率显著单调递减,多空组合表现优异,年化收益率达到26.20%,最大回撤率仅14.43%。
- 因子表现稳健,胜率较高,且统计显著性极强。

修正偏度与修正峰度因子有效性 [page::5][page::6][page::7]
- 修正偏度因子与股票下期收益负相关,组合年化收益率12.38%,最大回撤率16.93%,表现较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弱但仍有效。
| 组别 | 因子值 | 20日平均收益率 | 组合年化收益率 | Sharp比率 | 最大回撤率 | 月胜率 |
|---------|------------|----------------|----------------|-----------|------------|----------|
| 组1 | -3.3984 | 1.75% | 16.29% | 0.45 | 55.33% | 59.57% |
| 组5 | 2.5910 | 0.74% | 3.16% | 0.02 | 55.83% | 51.06% |
| 组1-组5 | - | 1.01% | 12.38% | 1.36 | 16.93% | 71.28% |
- 修正峰度因子与收益呈正相关,但有效性不显著,多空组合收益水平较低,分组净值区分度差。



因子信息系数与稳定性分析 [page::7][page::8]
| 因子 | IC均值 | IC标注差 | IR |
|------------------|-----------------|----------|--------|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 | -0.0933 | 0.1299 | -0.7184|
| 修正偏度因子 | -0.0599 | 0.0977 | -0.6138|
| 修正峰度因子 | 0.0256 | 0.0946 | 0.2707 |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信息系数最高,展现较好稳定性及预测能力。
- 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因子的累计IC走势呈持续下降趋势,峰度因子波动较大,后期才趋于稳定。

多因子回归与因子新信息证明 [page::9][page::10]
- 方向波动率差与修正偏度因子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75),且均与动量因子存在较强相关性。
- 单因子回归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均显著预测收益;多因子回归结果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仍保持显著,且能解释修正偏度因子提供的信息,修正偏度显著性下降。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在控制行业、流通市值、动量、账面市值比、换手率及传统波动率后依然显著有效,表明其包含独特的新信息。
因子分层检验强化验证 [page::10][page::11][page::12]
- 在控制修正偏度、流通市值、动量、账面市值比、换手率和波动率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分组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收益,显示出不依赖于这些因子的独立预测能力。
| 控制变量 | 多空组合收益率 | T统计量 |
|------------|----------------|---------|
| 修正偏度 | 0.50% ~ 2.26% | 1.18 - 4.73 |
| 流通市值 | 1.40% ~ 2.34% | 2.98 - 6.04 |
| 动量 | 0.95% ~ 1.96% | 3.74 - 6.95 |
| 账面市值比 | 1.54% ~ 2.15% | 3.72 - 5.78 |
| 换手率 | 1.86% ~ 1.92% | 4.42 - 5.18 |
| 波动率 | 0.86% ~ 2.45%* | 1.82 - 5.08 |
- 水平显著且连续,印证方向波动率差因子有独立选股价值。
结论与展望 [page::12]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作为新型波动率拆分指标,优于传统波动率及修正偏度因子,具备稳健且显著的选股能力。
- 本文基于A股历史日度数据,后续可深入从高频分钟数据层面探讨因子的有效性以适应不同市场节奏。
深度阅读
报告分析:基于方向波动率的选股因子研究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基于方向波动率的选股因子研究》
- 发布机构: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 报告作者与联系信息:分析师Au邓th璎or(持证编号S1250517080005),联系方式等详见报告首页。
- 发布时间:林立版块未明确标注具体日期,但结合报告截至时间段(样本区间至2017年)可判断报告发表于2017年底之后。
- 主题:股票价格方向波动率在选股策略中的应用和验证,重点研究方向波动率差、修正偏度、修正峰度三个选股因子。
- 核心论点:
- 传统CAPM认为波动率与预期收益正相关,但实践中无明显超额收益。
- 引入“方向波动率”概念,分解为上涨时的积极波动率和下跌时的消极波动率,构建三个因子:方向波动率差、修正偏度、修正峰度。
- 实证结果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为有效选股因子,与股票未来收益显著负相关。
- 修正峰度因子效果不佳,相关性低,无法作为有效因子。
- 多因子回归及分层测试表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能提供未被市场定价的新信息,具有较强的选股能力。
整体而言,作者提出一种新型的因子视角——基于收益率波动的方向性,验证其对股票截面收益预测的显著意义,并且分析其信息独立性。[page::0,3,12]
---
2. 逐章深度解读
2.1 研究背景及因子构建(章节1)
- 关键论点:
- 股票波动率在传统金融理论中与风险溢价正相关,但应用于选股的效果差强人意。
- 方向波动率将波动率拆分为上行波动(积极波动率)与下行波动(消极波动)。
- 定义积极波动率和消极波动率具体公式,利用日度对数收益率进行计算。
- 数学表达:
- 积极波动率为正收益率偏差平方和,消极波动率为负收益率偏差平方和,两者相加为总波动率(等式详见报告1.1节)。
- 波动率差因子定义为积极波动率减去消极波动率。
- 理论假设:
- 积极波动率大且消极波动率小,意味着股价更多时间上涨且上涨幅度大,股票相对高估,未来收益较低。
- 相反波动率差小(积极小,消极大)股票价格相对低估,未来收益较高。
- 因此提出方向波动率差与下期股票收益负相关的假设。
- 其他因子:
- 修正偏度因子:基于方向波动率调整过的偏度计算,意在捕捉非对称收益分布对价格影响。
- 修正峰度因子:以类似方式修正峰度计算,用于度量收益分布的离散和极端波动风险,预测效果不明。[page::3-4]
---
2.2 因子有效性检验(章节2)
2.2.1 分组检验
- 方法:以过去40个交易日收益计算因子,并按因子值分为5组,计算下20日等权平均收益,对因子预测能力进行检验。
- 样本: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5日,全部A股(剔除ST和上市不足100天股票)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
- 表1显示:组1(最小因子值)20日平均收益2.09%,组5(最大)仅0.17%,组间收益呈单调递减趋势。
- 多空组合(组1-组5)20日平均收益1.92%,年化收益率26.20%,最大回撤仅14.43%,Sharp比率2.29,统计显著性高(t=4.93)。
- 图1显示:各分组净值曲线单调拉开,组1净值增长最为显著,验证了负相关假设。
修正偏度因子
- 表2显示:类似趋势,组1收益率1.75%,组5仅0.74%,多空组合20日平均收益1.01%,年化12.38%,但组间差异较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弱,最大回撤较大。
- 图2显示:净值曲线分层明显,但整体收益率水平较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低。
修正峰度因子
- 表3显示:组间收益呈正相关(与理论不完全相符),多空组合收益0.43%,统计显著性较低,最大回撤高达22.63%,收益稳定性差。
- 图3显示:净值曲线分层弱,且表现最差。
- 因此修正峰度因子无明显有效性。
多空组合对比
- 图4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多空组合净值最高,修正偏度次之,修正峰度最差,进一步印证实证结论。
信息系数(IC)分析
- 表4显示: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IC均值为-0.0933(显著),IR为-0.7184,表现最佳。
- 修正偏度IC为-0.0599,IR为-0.6138,次之。
- 修正峰度IC仅0.0256,IR为0.2707,弱相关且稳定性差。
- 图5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累计IC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峰度因子稳定性较差。
总结:方向波动率差与修正偏度解释力强,统计意义显著,尤其方向波动率差因子表现最优,是有效选股因子。[page::5-8]
---
2.3 因子有效性的进一步分析(章节3)
2.3.1 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 表5因子相关性:
- 方向波动率差与修正偏度高度正相关(0.75),与动量也较高相关(0.67),与市值、账面市值比、换手率相关性低,信息重合度有限。
- 表6单因子回归:
- 方向波动率差、修正偏度、动量、流通市值等因子均对下期收益显著负相关。
- 账面市值比系数不显著。
- 表7多因子Fama-Macbeth回归:
- 行业控制下,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仍显著。
- 同时加入两因子时,方向波动率差保持显著,修正偏度失去显著性,说明方向波动率差包含并优于修正偏度的信息。
- 进一步加入动量、波动率、流通市值、换手率等多因子后,方向波动率差依旧显著,修正偏度不显著,验证方向波动率差的独立有效性和信息厚度。
2.3.2 因子分层检验
- 对方向波动率差进行分层,控制修正偏度、流通市值、动量、账面市值比、换手率、波动率等因子,检验其对下期收益的持续显著性。
- 表8与表9:控制修正偏度后,方向波动率差的分层收益显著保持,反之修正偏度控制方向波动率差后失显著,进一步证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包含修正偏度信息。
- 表10-表14:对其它主流因子控制后,方向波动率差继续展现负相关关系,且多空组合收益统计显著。
综上,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不但有效,而且提供了未被传统因子解释的新增信息,具备很强的选股能力。[page::9-12]
---
2.4 总结与风险提示(章节4、5)
- 研究建立在日度数据基础,实证表明方向波动率差及修正偏度因子对股票未来收益有显著负相关预测能力。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能够有效补充现有因子体系,具备实际投资价值。
- 研究尚有进一步空间,比如以分钟高频数据进行因子验证。
- 风险提示明确指出因子历史表现非未来表现保障,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影响因子表现。
[page::12]
---
3. 图表深度解读
表1及图1(方向波动率差分组检验)
- 描述:表1分5组,因子均值由负变正,20日平均收益由高降至低(2.09%至0.17%),多空组合收益1.92%显著,且回撤率最低14.43%,夏普比率2.29表现优秀。
- 趋势解读:因子值越低,表明积极波动率相对消极波动率较低,收益率越好,体现因子选股有效。
- 图1净值走势:5组分明拉开,组1上涨最明显,趋势平稳(上涨至2015年顶峰后有回撤但优势依旧)。
- 结论:波动率差因子具备稳定的收益分层能力,极具投资价值。
表2及图2(修正偏度分组检验)
- 描述:因子值由大负到正,收益率由1.75%至0.74%,多空组合收益为1.01%,年化12.38%,统计显著但低于波动率差。
- 图2:净值分布较为分明,但曲线聚集程度比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强,说明因子区分度较弱。
- 结论:修正偏度为辅助有效因子,表现次于方向波动率差。
表3及图3(修正峰度分组检验)
- 描述:因子值组间由低到高,收益呈温和上升趋势,但多空组合收益低且显著性弱。
- 图3:分组净值重叠明显,区别度低。
- 结论:修正峰度因子可靠性弱,不应用于投资决策。
图4(多空组合净值比较)
- 显示三个因子多空组合净值走向。方向波动率差组合净值增长显著、波动小,修正偏度次之,峰度因子表现平平。
表4及图5(因子信息系数)
- 表4:方向波动率差因子IC最高,稳定性(IR)也领先。
- 图5:累计IC趋势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平稳下降,修正峰度波动较大。
- 表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稳定且预测能力持续。
表5-7(相关性及回归)
- 表5证实方向波动率差与修正偏度、动量高相关,低与其他传统因子相关,支持独立信息假定。
- 表6单因子回归显示方向波动率差和修正偏度显著预测股票收益。
- 表7多因子回归结果确认方向波动率差因子独立于其他常用因子,提供新信息。
表8-14(因子分层控制测试)
- 多个表清晰展示控制了传统因子后,方向波动率差因子依旧保持对收益的显著负相关,稳健性高。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涉及公司估值或目标价,聚焦选股因子构建及有效性验证,属于量化策略研究类文献,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模型或目标价格分析。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明确声明因子历史收益不保证未来表现。
- 市场环境变化、制度等外部因素均可能影响因子有效性。
- 未给出具体缓解措施,提示投资者应谨慎应用,结合实时市场状况动态调整因子使用。
- 强调统计分析的局限性,提醒读者关注模型更新和风险管理。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因子构建基于历史日度收益率,可能忽略了高频波动的细节,报告提出商业化拓展可使用高频分钟数据,说明当前模型可能仍有改进空间。
- 修正峰度因子表现弱,说明波动特征的复杂性,需要更深入建模。
- 方向波动率差与修正偏度高度相关,尽管回归分析剔除信息重叠,但两因子关系紧密,风险是因子可能捕捉到相似的市场异常。
- 大量分层检验虽然有助于排除传统因子影响,但也加大了数据挖掘风险,后续需要在更多数据和不同市场验证因子稳定性。
- 报告整体结构严谨,数据解释充分,统计显著性验证仔细,具一定的学术及实操参考价值。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创新性地从方向波动率的视角切入,拆分积极波动率和消极波动率,构造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并借助修正偏度与修正峰度辅助因子全面测试其对A股市场未来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核心发现包括: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表现最佳: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分组检验、信息系数及多空组合收益均显示强稳健的选股能力,年化收益达26.2%,最大回撤控制良好。
- 修正偏度因子次之:显著性和收益稳定性均优于市场平均,但不及方向波动率差因子。
- 修正峰度因子效果不佳,缺乏投资实际价值。
- 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含有修正偏度和动量因子部分信息,但仍保持较高独立解释性,经多因子Fama-Macbeth回归和因子分层检验显示因子信息稳健且增补了市场定价体系。
- 风险提示明确指出因子基于历史数据,未来表现不确定,市场变动可能影响因子效果。
图表数据严谨配合文字论述,充分验证了报告的主要结论,特别是方向波动率差因子的强效选股潜力。该研究为量化选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值得量化策略设计者和资产管理机构关注并进一步探索应用。
---
整体评级:研究客观、数据充分,证实了方向波动率的创新选股价值,具有较高学术及实用参考价值。
---
附图展示
图1:方向波动率差因子分组净值图

图2:修正偏度因子分组净值图

图3:修正峰度因子分组净值图

图4:多空组合净值变化情况

图5:因子累计信息系数

---
总结
本报告以方向波动率差为核心创新选股因子,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验证,揭示其显著的预测能力和独立有效信息,弥补了传统波动率因子不足。依据丰富的统计结果和回归测试,推荐量化投资者关注并复核该因子应用潜力,同时注意宏观环境变动对因子表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