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走向国际: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在国际比较中的实践应用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长江证券推出的贴合中国A股市场特色的长江初级行业指数,该指数沿用国际权威的GICS行业分类标准,涵盖11个行业部门。报告分析了该指数成分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展示了工业、信息技术与硬件、通讯服务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的特点,并通过与标普500行业指数的估值对比,揭示A股行业估值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偏低,尤其是工业、可选消费等板块估值显著低于美股。此外,报告通过龙头企业PE、PB估值分析,体现了不同板块估值差异与成长潜力,为投资者提供国际视角下的行业估值参考和投资决策支持[page::0][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发布与GICS标准接轨介绍 [page::0][page::2][page::3]
- 长江证券率先推出中国A股市场特色的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基于GICS国际分类标准划分11个行业部门,覆盖所有上市公司。
- 通过与国内其他行业分类标准比较,GICS标准更符合投资需求,兼顾收入和利润分类原则,有利于行业估值的国际比较。
- 指数分类分为8个传统行业与3个新兴行业,兼具宏观产业结构和微观投资价值的分析功能。
行业成分股结构与成长趋势分析 [page::4][page::5]



- 截至2020年1月初,长江初级行业指数覆盖4125只个股,工业、原材料、信息技术与硬件三大行业占比达55.8%。
- 新兴行业中工业板块增长显著,体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
- 信息技术与通讯服务快速增长,展示了科技推动下的行业结构调整。
国内外行业估值对比分析 [page::6]

-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标普500行业指数PB比值对比显示,A股大多数行业估值波动幅度较美股更大,牛市中以2015年波动显著。
- 如医疗行业A股估值略高于美股,但工业、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板块A股估值明显低于美股。
- 估值差距反映了市场成熟度和成长预期的不同,且未来随着注册制推进,有望缩小差异。
行业龙头公司估值趋势与差异分析 [page::7][page::8]


- 289家龙头公司聚焦剖析,PE和PB估值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PE提升幅度更大,显示市场对优质企业预期改善。
- 医疗、必选消费、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板块的龙头公司估值相对较高,体现其行业成长性和盈利预期。
- 不同行业龙头估值变化反映产业生命周期及市场关注重点差异,为资产配置提供价值参考。
深度阅读
长江证券: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国际比较及实践应用——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与时偕行,走向国际: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在国际比较中的实践应用》
- 报告类型:金融工程点评报告
- 发布日期:2021年1月16日
- 作者与机构:长江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陈洁敏
- 研究主题:聚焦长江证券首创的“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剖析该指数的分类逻辑、国际标准接轨情况及其在国际对比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与标普500行业指数估值的比较。
- 核心论点:
-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采用国际权威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分类体系,贴合A股市场特色,满足市场国际化需求。
- 指数涵盖A股所有上市公司,细致划分11个初级行业部门,跨越传统与新兴行业。
- 通过国际比较以及龙头公司估值分析,展示A股行业估值的差异与发展趋势。
- 该指数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A股行业动态及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促进行业估值合理化。
整体来看,报告意在推荐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作为连接中国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同时为投资者提供统一、便利的行业分析工具。[page::0,1]
---
二、分章节深度解读
2.1 长江证券率先推出A股市场初级行业指数(第2页)
- 关键点:
- 长江证券于2019年推出了贴合中国A股市场特色的“长江初级行业指数”,采用国际标准GICS体系。
- 将A股所有上市公司划分为11个行业部门,覆盖全面。
- 指数设定顺应A股国际化趋势,兼顾传统和新兴产业特征。
- 支撑论据:
- GICS是由标普与MSCI联合设计的权威分类体系,全球广泛应用。
-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参照GICS,保证中国市场分类标准的国际通用性。
- 分类表(表1):
- 列出了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GICS对照的11个行业,如能源、原材料、工业、信息技术与硬件、通讯服务等。
此部分展示了指数设计理念和国际标准的融合基础,为后续分析提供框架。[page::2]
2.2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分类逻辑与标准比较(第3-4页)
- 行业分类逻辑(表2):
- 将11个行业划分为8个传统行业和3个新兴行业。
- 传统行业包括能源、金融、必选消费等;新兴行业包括工业(特色中游制造)、医疗、信息技术与硬件。
- 其中“工业”跨界传统和新兴,涉及电新、国防军工等领域。
- 主流行业分类标准对比:
- 六大行业分类标准被比较:ISIC、NAICS、国家统计局分类、GICS、FTSE、证监会《指引》。
- GICS是投资型分类,侧重于投资分析的实用性。
- 证监会《指引》更为管理型,细分528至913个行业,适合国民经济结构反映但对投资分析不够便捷。
- GICS分类基于收入和利润双重考量,强调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适应投资者需求。
- 选择GICS的理由:
- 符合中国投资市场国情,兼顾国际接轨需求。
- 反映经济最新发展态势。
- 其四级分类系统准确定位公司产业属性,利于产业链细分及投资价值分析。
这部分详细说明了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为什么采用GICS标准及其适用性,强化了指数的科学性和前瞻性。[page::3,4]
2.3 行业结构演变及成分股情况(第4-5页)
- 行业结构演变:
- 分析2003年至2021年11个行业成分股数量占比变化(图1)。
- 工业、信息技术与硬件、通讯服务三个多个新兴增长最快。
- 工业板块的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历史转变,信息技术和通讯板块则体现技术创新驱动力。
- 成分股数量和占比(图2、图3):
- 截至2020年初,共纳入4125家上市公司。
- 工业(1080个)、原材料(633个)和信息技术与硬件(587个)共占总数的55.8%。
- 各行业成分股数量分布均衡,体现市场多样性。
- 国际化需求驱动:
- 指数除了内涵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国际准则亦为外资投资提供路径,助力中外资金交流。
此节结合历史数据和当前成分股分布,展现了指数的代表性和行业变迁趋势,明确其投资及研究价值。[page::4,5]
2.4 国际比较及行业估值分析(第5-8页)
- 国际对比框架:
- 采用标普500行业指数作为国际对比参照,以长江初级行业指数衡量A股行业估值。
- 估值水平比较(图4):
- 使用 PB(市净率,LF=最后一个财报期数据)指标对比2020年底估值。
- 发现近十年A股行业估值波动大于美股,2015年牛市时估值达峰。
- 当前时点,大多数A股行业估值低于标普500,医疗板块略高。
- 差距显著的行业包括工业、可选消费、信息技术与硬件、房地产。
- 随着A股成熟及注册制推进,估值的代表性和稳定性将增强,未来有望逐步收敛。
- 龙头公司估值分析(图5、图6):
- 挑选289家行业龙头企业,综合市值、经营表现及影响力。
- 展示PE(市盈率,滚动12个月TTM)和PB双指标估值变化趋势。
- 分析显示,2020年以来龙头估值稳步提升,PE上升幅度大于PB。
- 医疗、必选消费、可选消费、信息技术与硬件等板块龙头估值较其他行业高,多数龙头市净率相对行业均偏高。
- 通讯业务板块存在市盈率极端波动,因传媒及互联网部分公司利润负值。
- 结论:
- 龙头公司估值更反映细分市场的投资活跃度。
- 市场对龙头企业持续看好,尤其是新兴与消费相关领域,体现了投资风格的转变。
这一部分以详实估值图表为核心,将A股行业和龙头企业估值置于国际视野下,多角度分析估值水平及差异,强化了指数的国际比较价值。[page::5,6,7,8]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工业、信息技术与硬件、通讯服务成分股占比提升最快
- 描述:通过四次时间节点对比(2003/2010/2016/2021年),展示11个行业成分股占比动态变化。
- 趋势:工业占比从15.3%持续攀升至26.2%,信息技术与硬件及通讯服务分别快速增长,反映新兴行业快速兴起。
- 支持文本论点:说明中国制造大国地位及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趋势。
- 限制:只反映成分股数量占比,未直接展示市场规模或估值变化。

图2、图3:成分股具体数量及占比
- 图2:柱状图清晰量化各行业成分股绝对数量,工业1080家显著领先。
- 图3:饼图展示行业占比百分比,工业占比最大,符合行业体量预期。
- 意义:体现指数的广覆盖特性和部分行业的集聚效应。


图4: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标普500行业指数PB(LF)对比
- 内容:11块行业板块PB值时间序列,红线代表长江指数,金黄色代表标普500。
- 解读:
- A股2015年估值峰值明显,之后大幅回落,波动较大。
- 标普指数稳步上涨,表现较为平滑。
- 大多数行业长江指数估值低于标普,显示中国市场整体较为低估或估值折价。
- 通讯、公用事业板块估值差距较大。
- 文本联系:支撑报告关于A股估值差异及成熟过程中的观点。
- 潜在限制:
- 仅利用PB指标可能忽略盈利差异。
- 不同市场资金结构和流动性可能影响估值比对。

图5、图6:龙头公司PE(TTM)与PB(LF)及相对行业估值情况
- 表达形式:每个图中分别展示龙头企业估值(灰色阴影,右轴)及其相对行业估值比率(红线,左轴)。
- 解读:
- 行业龙头估值整体高于行业平均,符合龙头公司优质特点。
- 2020年以来PE上升明显,大幅优于PB,反映市场对成长性的追捧。
- 某些行业波动剧烈,如通讯业因盈利波动引起PE极端值。
- 文本呼应:支持龙头估值提升趋势和市场结构优化的论述。
- 限制:部分行业数据存在极端值,需谨慎解读。


---
四、估值分析及方法论
报告未详述具体估值模型的数值计算,但核心采用:
- 估值指标:
- 市净率(PB,市价/净资产)
- 市盈率(PE,市价/每股收益),滚动12个月(TTM)
- 比较基准:
- 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标普500指数
- 核心逻辑:
- PB用于衡量资产账面价值匹配程度,较少受盈利波动影响。
- PE更敏感反映盈利能力和市场成长预期。
- 关键假设:
- 各行业公司盈利质量及财务结构相对可比。
- 市场对成长性和风险的定价机制合理。
- 预测推断:
- 估值趋势反映市场预期变化,未来随着市场成熟估值差距有望缩小。
此类基于财务指标的估值对比方法,符合行业研究的常规手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但面对极端行业表现时需辅以定性分析。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整体较为结构化,在风险部分未标注单独章节,但从内容及声明可梳理风险点:
- 估值波动风险:A股行业估值波动较大,牛熊周期明显,投资者需关注短期波动带来的风险。
- 国际比较局限:由于市场结构、监管环境、资金流动性不同,国际估值对比存在局限,简单数值比较可能产生偏差。
- 分类调整风险:公司业务调整导致行业归属变更,可能影响指数的稳定性和代表性。
- 盈利波动风险:部分行业(如传媒、互联网)利润波动显著,估值指标可能出现极端值,影响分析判断。
- 数据与信息更新风险:指数及估值数据存在滞后,市场快速变化时,数据可能不能即时反应真实情况。
报告特别声明基于历史数据,未来表现不可保证,对投资者有一定风险提示的客观态度。[page::0,9]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指标选择局限:使用ABF分部的PB和PE指标为主,未涉及现金流折现(DCF)等更深层估值模型,可能忽视未来现金流变动影响。
- 国际接轨挑战:尽管GICS国际系统严谨,但中国A股市场的特殊性(如国企比例、监管环境)可能影响标准的完全适用性。
- 龙头企业估值极端现象:通讯业务市盈率极端波动提示部分估值数据稳定性不足,需结合定性面解读。
- 细分行业动态:报告划分11个初级行业,较国际更粗粒度,可能掩盖细分板块异质性。
- 未来预测含糊:报告虽论述估值差距有望缩小,但对时间框架、驱动条件等缺乏具体量化说明。
整体而言,报告结构严谨、论据充分,但部分假设和方法存在提升空间,需要结合更丰富市况和市场结构变化动态跟进。
---
七、结论性综合
长江证券此次报告全面介绍并评析了其首创的“长江初级行业指数”,系统展示了指数基于国际权威GICS标准构建的逻辑、行业分类及其适用性。指数覆盖了A股全市场,兼顾传统与新兴行业,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通过历史行业结构趋势数据和成分股数量分布,反映了中国经济制造业主导并逐渐向科技服务转型的深刻轨迹。
报告的亮点在于细致对比了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标普500等国际旗舰指数的估值水平,采用市净率和市盈率双指标分析行业及龙头企业估值及其波动特征,直观突出了A股市场的估值优势与成长潜力,以及当前估值相对低迷的合理解释。龙头企业更高的估值体现市场对优质资产的偏好,特别是在医疗、消费与科技等板块,显示出资本市场结构化的投资趋势。
图表资料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实证分析为报告增添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作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桥梁角色,为中国投资者和境外机构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分析工具和视角。
最终,报告传递出长江证券积极看好A股未来估值趋于合理化的信号,强调国际标准分类体系对于市场透明度和可比性的促进作用,期待随着市场机制完善和注册制推进,行业估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收敛,从而更好地反映公司真实价值与成长预期。
---
附录:报告重要图表索引
- 图1:工业、信息技术与硬件、通讯服务板块成分股数量与占比历年变化趋势
- 图2-3:2020年长江初级行业指数成分股数量与占比分布
- 图4:长江初级行业指数与标普500行业指数PB对比(2010-2020)
- 图5-6:289家行业龙头企业PE和PB估值及相对行业估值情况(2010-2020)
---
通过对本报告的全方位分章节解构及图表数据详尽解读,可以看到其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具有国际水准且本土适应性的行业分析框架,助力市场参与者把握中国A股经济结构和估值演变的关键脉络。[pag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