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巡礼之 Smart Beta金融工程 2020 年度投资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我国Smart Beta指数基金的发展现状、投资策略及历史业绩表现。指出Smart Beta产品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策略涵盖红利、基本面、多因子等,近年来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头部效应明显。红利及基本面策略为主流,且多数策略相对沪深300指数展现超额收益和更低风险,显示其长期投资价值和潜力 [page::0][page::6][page::24]。
速读内容
指数基金及Smart Beta发展概况 [page::3][page::6]
- 截至2019年11月,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2503只,规模1.9万亿;被动指数型基金577只,规模0.8万亿,规模占比近三成。
- Smart Beta基金81只,规模485亿,占被动指数基金规模6%,产品数量占14%,仍属新兴细分市场。
- Smart Beta介于主动与被动管理之间,通过规则化和透明策略加强特定因子的暴露以追求超额收益。
- 2017年后,Smart Beta发行量与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发行量创新高(30只,218亿规模)。
Smart Beta产品策略及分类 [page::8][page::9][page::10][page::11]
- 81只Smart Beta指数基金跟踪68只Smart Beta策略指数,42只为单因子,26只为多因子。
- 单因子策略涵盖红利、价值、成长、质量、波动率、基本面等,红利因子最多;多因子主流为“高股息率+低波动率”组合。
- 产品数和规模上,多因子产品最丰富(20只),紧随其后是红利单因子(16只)和基本面、价值策略(各8只)。
- 红利低波策略在多因子中占据重要位置,拥有9只产品,规模35亿元。


红利策略详解与历史收益表现 [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 红利策略重点筛选过去2年连续分红、股息率高、且流动性好个股,采用股息率加权提升股息影响力。
- 红利策略筛选的股票盈利能力强(EPS优于宽基指数),估值低(市盈率低于沪深300、中证500)。
- 代表产品包括华泰柏瑞红利ETF和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历史表现优于沪深300,年化收益约11%。
- 红利策略股票抗跌性高,适合价值投资理念。



红利低波策略分析 [page::16][page::17][page::19]
- 红利低波结合高股息率和低波动率选股,强调持续3年分红且选波动率最低50只。
- 多因子策略分散风险,波动率因子提升选股稳定性和回报潜力。
- 代表基金兴业上证红利低波动ETF等,成立较晚,规模15亿元左右,2018年以来业绩表现略逊沪深300。

基本面策略及表现 [page::19][page::20][page::21][page::22]
- 基本面策略通过营业收入、现金流、分红和净资产等指标评价企业基本面价值,选出优质核心资产。
- 主要跟踪指数包括基本面50、基本面400等,涵盖银行、非银金融、建筑装饰等核心行业。
- 代表基金为嘉实基本面50指数(LOF)及ETF,年化收益12%以上,超越沪深300显著。
- 基本面策略体现价值投资逻辑,重视穿越周期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Smart Beta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分析 [page::22][page::23]
- 不同策略年度表现存在波动,部分年份红利策略跑输市场,价值和成长策略表现分化明显。
- 长期来看,价值、基本面、多因子、红利策略均实现了正年化收益且超越沪深300。
- 大多数Smart Beta策略波动率显著低于沪深300,风险控制更好。
- 夏普比率方面,历史中部分年份Smart Beta超过沪深300,但整体表现无显著优势。
| 年份 | 沪深300收益率 | 价值 | 基本面 | 多因子 | 成长 | 等权 | 红利 | 红利低波 |
|-------|--------------|--------|---------|--------|--------|----------|--------|---------|
| 2019 | 33.44% | 15.62% | 19.70% | 18.55% | 43.50% | 21.87% | 7.71% | 5.62% |
| 整体 | 0.84% | 2.38% | 3.85% | 4.57% | -7.62% | -2.93% | 1.34% | -0.14% |
结论与展望 [page::24][page::25]
- Smart Beta指数基金结合主动与被动优点,通过规则透明的因子暴露争取超额收益。
- 市场认可度逐步提高,产品规模快速膨胀,头部基金份额集中。
- 红利和基本面类策略占主流,未来多因子及小众策略空间广阔,值得进一步布局。
- 建议关注产品多样性开发和长期风险调整收益表现。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指数基金巡礼之 Smart Beta金融工程 2020 年度投资策略》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 指数基金巡礼之 Smart Beta金融工程 2020 年度投资策略
- 发布机构: 长江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时间: 2019年12月22日
- 分析师及联系方式: 陈洁敏、刘懿、鲍丰华等
- 报告主题: 深入剖析指数基金,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Smart Beta指数基金现状、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及未来展望。
核心论点与评级
- 指数基金及Smart Beta基金近年来发行规模显著增长。
- Smart Beta基金作为介于传统被动与主动管理之间的创新型产品,凭借规则透明、因子暴露等特性,在实现差异化超额收益方面展现出潜力。
- 红利和基本面策略为Smart Beta产品中的主流,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及相对估值优势。
- 大部分Smart Beta产品在长期表现上优于沪深300指数,且波动率较低,显示出更优的风险调整收益。
- 报告表达积极看好Smart Beta未来发展空间,尤其是多因子策略的潜力。
- 未设定具体买卖评级,主要聚焦策略层面解读[page::0,26]。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指数基金概述(页3-5)
- 关键论点: 指数基金本质为被动投资的具体体现,旨在追踪特定指数表现。
- 数据阐述: 截至2019年11月30日,3080只股票型基金中,主动基金共2503只,净值1.91万亿元;指数基金577只,净值约7987亿元,占股票型基金总规模的29.5%。
- 基金规模集中度: 主动基金头部效应明显,少数产品控制较大资产,反映机构投资集中趋势。
- 分类与定义: 统计不包括ETF联接基金,避免双重计量。
该部分为后文Smart Beta的增长背景与市场环境提供基础框架,强调被动投资理念的认同与指数基金的扩张趋势[page::3-5]。
2. 被动基金规模与发行趋势(页4-5)
- 发行数量与规模逐年增长: 2019年前11个月新发指数基金112只,规模突破1600亿元。
- 各类指数基金细分: Smart Beta基金30只,规模219亿元;行业指数7只,29亿元;宽基39只,360亿元;主题指数36只,1029亿元。
- 图表1与2解读: 历史发行数量呈现震荡上升,2019年创历史新高;主题指数基金的发行规模最大,Smart Beta虽数量和规模较少,但增长迅猛,显示发展潜力。[image::images/8b2e092c01792ce054c49b76292ab70867085138f428b6cddcb5a6951e45f139.jpg?page=4][image::images/ebb2f73202611a767332a9f379273cd5a4366d2051e78f02057d9dc00f03681d.jpg?page=5][page::4-5]
3. Smart Beta产品定义与定位(页5-6)
- 投资理念区分: 介于被动管理与主动管理之间。
- 核心特征: 利用非市值加权而是采用因子加权方式,通过系统规则实现主动因子暴露,追求超额收益。
- 图3解读: 维恩图清晰展示了Smart Beta策略既具备规则透明性(被动特征),又能实现超额收益(主动特征)的双重属性。
- 意义: 传统被动策略难以充分挖掘市场机会,传统主动策略难保证持续稳健回报,Smart Beta填补此“空白”,融合优势,提升风险调整收益。[image::images/8d1c86df76e2bac951afc038c86c16f72a57d0489ddad4ddd7fe040ac9f0e6a0.jpg?page=6][page::5-6]
4. Smart Beta发展历程及规模分布(页6-8)
- 发展动态: 起步于2006年,2017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前11个月新发30只基金,规模218.63亿元。
- 当前状况: 81只Smart Beta基金占指数基金总数14%,规模占比6%。
- 图4解读: 2017年以来发行量和规模陡增,反映出行业关注度和市场需求快速扩展。
- 图5解读: Smart Beta资产规模和占比近年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规模逼近历史高点,规模占比由2011年峰值的6.7%回落后重回上升轨道。
- 表3头部效应明显: 前10只基金规模占总规模52.24%,最大基金东方红中证竞争力指数仅成立4个月已占8.27%,显示市场资金高度集中于优质龙头产品。[image::images/d44ed499aba128fe71106d2a2a44474e5ab1fae30c9c2f48180f11e4a47a8ca3.jpg?page=7][image::images/1230fac50d4836da933522c3266cd96bd477ce2dc3bac30a8016bbffa00004fa.jpg?page=7][page::6-8]
5. Smart Beta产品策略梳理(页8-12)
- 策略分类:
- 单因子策略(42个指数)包括波动率、红利、价值、成长、基本面、质量等;
- 多因子(26个指数)以红利+低波动、价值、成长、质量因子组合为主,且加入新兴情绪、大数据因子。
- 红利策略最为主流,产品数量和规模均最大,基本面、价值策略居次位。
- 表4、表5细节: 单因子策略众多红利产品,体现重视股息率及稳定盈利能力;多因子灵活结合不同因子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稳定性。
- 图6和图7显示: 红利策略产品数量16只,规模141亿元,多因子20只规模89亿元,基本面和价值策略规模均约55亿元,说明产品及资产配置向红利和多因子策略倾斜。
- 发展趋势: 2006年红利类率先起步,其他策略从2009-2010年开始增强,近年来多因子策略爆发增长。
- 分析: 产品分布不平衡,且多数聚焦于成熟因子,未来小众策略具备潜在市场机会。[image::images/a679a2a90a274c0597a17f25bab8d64800f1083a0ea57ea30958a33b1e40df43.jpg?page=11][image::images/afc9e9c7f011394d0fa3a6b2b4f73e57dbdf9aea550191d6bdee7f34c89c4220.jpg?page=11][page::9-12]
6. 红利策略深度分析(页13-16)
- 产品规模与代表: 红利类16只基金,最大产品为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37.34亿元)、华泰柏瑞红利ETF(27.21亿元)。中证红利指数为主流标的。
- 策略细节(表8): 核心为过去2年连续分红且现金股息率较高的股票;选股同时兼顾流动性和市值要求。
- 加权方法: 采用股息率加权,较传统市值加权更注重红利分配。
- 基本面投资逻辑: 持续分红反映企业经营稳健、现金流充裕,红利策略筛选的股票盈利能力更强,估值较低(见图8-9)。
- 历史表现: 4只成熟红利类基金自2012年以来表现均优于沪深300,有较为明显的超额收益(年化收益率超过11%,沪深300仅约6%)。
- 产品流动性: 7只ETF交易活跃,成交量、成交额远超LOF(表10),显示ETF为主要投资载体。
- 图8-9解读:
- EPS:红利策略指数普遍超越中证500,略优于沪深300,体现盈利筛选优势。
- PETTM:红利类估值显著低于沪深300和中证500,符合价值投资特征。
- 图10显示,红利类产品净值增长优于沪深300基准,展现稳健成长性和抗跌特征。
7. 红利低波策略分析(页16-19)
- 特色: 多因子产品的代表,结合高股息率与低波动率,以优化风险调整收益。
- 产品状况: 9只基金,成立时间较短,最大规模产品为兴业上证红利低波动ETF(15亿元)。
- 构建不同点:
- 要求过去3年连续分红,更高持续性标准。
- 结合波动率因子,选择波动率最低50只股票,增强组合稳定性。
- 权重采用股息率加权或波动率倒数加权,强化分红和低波动特征。
- 估值与基本面: EPS和PE均优于宽基指数,具备优良基本面特性(与红利策略类似)。
- 业绩表现(图11): 2018年以来表现波动,多只未能跑赢沪深300,短期内稳健性优势体现尚不明显。
- 流动性统计(表9): 大部分产品场内交易活跃,ETF占主流,显示市场接受度提升[page::16-19].
8. 基本面策略分析(页19-22)
- 产品代表与规模: 基本面50指数系列产品规模最大(合计约34亿元),覆盖沪深大盘及港股跨境投资。
- 策略构建细节(表12): 基于过去5年营业收入、现金流、分红及最新净资产综合计算“基本面价值”,剔除流动性不足和风险股。
- 行业分布(图12): 银行、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家用电器占比超过75%,体现优质核心资产配置。
- 覆盖产业链(图13): 包括智能汽车、新能源、消费品、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前沿产业,符合价值投资和未来发展趋势。
- 业绩表现(图14): 2012年来三只基本面指数基金均实现稳定正收益,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彰显策略有效性。
- 流动性状况(表13): 流动性良好,嘉实中证锐联基本面50ETF表现尤为活跃[page::19-22].
9. Smart Beta风险收益特征(页22-24)
- 收益表现: 不同策略在各年度表现分化明显,受市场风格影响显著。如2015年红利策略表现突出,2019年则较弱。
- 总体趋势: 长期来看,价值、基本面、多因子、红利类策略普遍带来正向超额收益。
- 波动率分析(表15): 除成长策略外,多数Smart Beta产品波动率低于沪深300,风险控制效果较好。
- 夏普比率(表16): 多数年份Smart Beta产品夏普比率优于市场指数,特别是2012、2015、2016年,反映良好的风险调整回报,但存在年份间波动。
此部分显示Smart Beta多策略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体现出较强的风险调整能力,但表现受市场风格切换影响较大,需结合市场环境进行判断[page::22-24].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1(指数基金发行数量与规模):显示指数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整体上升,2019年创新高,主题基金发行规模最大,表明市场对主题投资热情高涨,Smart Beta以成长势头明显但规模还处于初期[page::4]。
- 图2(2019年指数基金分类发行情况):Smart Beta发行数量和规模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快速增长但整体体量仍小[page::5]。
- 图3(Smart Beta定义图):维恩图清晰划分被动管理、主动管理与Smart Beta投资的叠加,展示策略的融合特性[page::6]。
- 图4(Smart Beta历年发行量与规模):过去三年发行量和规模急剧上升,体现爆发式增长[page::7]。
- 图5(Smart Beta资产规模及占比):整体上升趋势显著,2019年占比重返历史高位,表明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page::7]。
- 表3(Smart Beta头部排名):前十产品占总规模52%,展示极强的龙头效应,聚集优质产品带动资金流入[page::8]。
- 图6-7(策略产品数量与规模):多因子及红利类占优,资产配置显著偏向这些策略,基本面策略稳健增长,反映投资者对价值及因子投资的偏好[page::11]。
- 图8(策略指数EPS)与图9(策略市盈率):红利类及红利低波策略选取公司盈利能力优于宽基指数,且估值显著较低,具备价值投资特征及抗跌潜力[page::15]。
- 图10与图14(业绩曲线):红利类及基本面类产品自2012年以来表现优于沪深300,体现超额收益潜力,基本面类表现尤为突出[page::16,22]。
- 图11(红利低波类业绩曲线):2018年以来表现波动,部分未跑赢沪深300,短期抗跌能力体现不足[page::19]。
- 图12(基本面50行业分布)与图13(产业链覆盖):展示基本面策略关注金融、制造、消费等核心行业及新兴产业,强调优质资产布局及未来成长机遇[page::20-21]。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估值模型如DCF或P/E估值法的定量计算,只从策略指数角度比较了市盈率(PE TTM)等估值指标,显示Smart Beta策略筛选的标的估值较传统市值加权宽基指数明显偏低。此外,股息率加权和波动率倒数加权等加权方式为Smart Beta提供了另类估值视角,突出价值和低波动特征。此类因子选择与加权方法实质上构成了策略的“估值”核心,强调在组合构建中纳入企业基本面和风险控制因素,实现价值投资和稳健配置目标。投资者可借助这些策略获得估值优势及潜在超额收益[page::14,15]。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中明确指出:
- 市场风格变换风险: 不同Smart Beta策略在不同年份表现差异大,如红利策略2019年业绩低迷,显示风格轮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 产品集中度风险: Smart Beta产品资产严重集中于少数头部基金,可能限制产品多样化发展,增加系统性风险。
- 策略持续性风险: 因子效应可能减弱,叠加市场认可度变化,Smart Beta策略潜在超额收益不确定。
- 流动性风险: 尽管ETF流动性良好,但部分LOF和小规模产品交易活跃度不足,存在流动性风险。
- 估值风险: 低估值可能伴随个股基本面恶化风险,投资者应关注股息持续性与基本面稳健性。
报告虽未具体量化风险概率,但强调了因市场环境与策略特征带来的潜在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呼吁投资者注意策略的动态调整和组合多元化配置[page::0,22-24]。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立场积极,强调Smart Beta潜力和成长空间,可能在未来业绩和规模上过度乐观,基于历史表现推断未来尚需谨慎。
- 头部效应明显,说明市场关注有限龙头产品,可能导致小众及创新策略融资难,降低策略多样性和竞争力。
- 某些策略如红利低波近年表现未充分跑赢基准,提示投资者需警惕短期策略风险及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的误区。
- 报告未深度剖析策略背后模型稳定性、因子有效性下降风险及市场机制变迁带来的挑战,略显乐观。
- 对风险控制和缓释措施阐述不足,缺少具体对冲、动态管理或策略组合优化建议。
- 夏普比率等风险调整收益统计部分表格有所缺失或格式混乱,影响解读完整性。
- 报告尽管详细介绍了产品和策略结构,但缺乏对不同市场环境下策略表现的敏感性分析。
总体而言,报告信息全面但风格侧重阐述成长机遇,提醒投资者需结合市场动态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科学决策[page::22-24,26]。
---
七、结论性综合
长江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指数基金巡礼之 Smart Beta金融工程 2020 年度投资策略》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指数基金,尤其是Smart Beta基金的发展轨迹、产品结构、投资策略和历史风险收益特点。Smart Beta作为当前金融工程领域的热门主题,融合了被动投资的低成本及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理念,展现出广阔的市场潜力。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国市场中Smart Beta基金数量占指数基金14%,规模占比约6%,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增长迅猛。其产品策略涵盖红利、基本面、价值、多因子等多种成熟因子,其中红利类和基本面类占据主要份额,具备较强盈利能力和较低估值优势,是传统价值投资理念的具体体现。
基金头部产品资产高度集中,表明优质产品对市场资金吸引力大。产品业绩表现呈现年度间波动,受市场风格转变影响显著,但总体多策略均具备相较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和更低波动,体现风险调整能力提升。
详细图表解析揭示,红利及红利低波策略通过股息率及波动率双重选股维度挑选出盈利稳健且估值合理的投资对象,而基本面策略则从收入、现金流、净资产等多维度综合评估企业价值,注重产业链布局及未来成长。
报告结尾明确看好Smart Beta产品的未来发展,建议关注不同策略的差异化表现和潜力,逐步布局小众策略以抢占市场先机。报告同时提示投资者关注策略转换风险及产品集中度风险,提醒依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
综上,本报告提供了国内Smart Beta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和策略解析,为投资者理解该领域提供了坚实基础,揭示Smart Beta作为连接被动与主动管理的重要投资创新工具的核心价值及发展趋势。报告概括认为,Smart Beta具备通过指数化形式实现主动价值投资理念的可能,未来将在A股市场及全球股权投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age::0-26]。
---
备注
- 所有数据均截至2019年11月30日。
- 报告引用大量Wind数据和长江证券研究所内部估算,具体基金产品以基金公司公告为准。
- 报告末附有详细研究免责声明,强调报告内容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
以上分析力求详尽准确,覆盖报告所有重要章节、图表及数据,结合原始页码以便后续溯源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