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无处不在: 资产波动率模型构建与预测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基于近期疫情及突发事件对资本市场波动率影响的考察,结合国内外48种资产数据,提炼共性波动率因子,构建并优化多种基于实际波动率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样本内外R2和投资者效用模型检验,HExp及其衍生模型表现突出,显著提升波动率预测准确性和投资效用,提供稳健的大类资产风险管理与资产配置参考 [page::0][page::3][page::5][page::9][page::16][page::20]
速读内容
COVID-19疫情与资产波动率冲击观察 [page::3][page::4]

- 利用SIR模型预测疫情峰值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疫情导致资产价格和波动率短期大幅波动。
- 疫情冲击下多类资产价格迅速波动,A股及海外市场表现不同,避险资产如黄金出现先涨后跌,能源品显著下跌。
- 资产短期波动率差异明显,疫情推动波动率指数大幅上升。
波动率的分类及实际波动率方法介绍 [page::5][page::6]

- 波动率估计经历了从简单移动平均、参数模型(ARCH/GARCH等)到高频数据非参数法的不断演进。
- 实际波动率(Realized Volatility)方法通过高频日内数据平方和,能无偏估计真实波动率,成为现时研究主流。
全球及国内大类资产波动率特征梳理 [page::7][page::9][page::10][page::11]

- 标普500、美10年国债、布油与欧元兑美元等资产显示共同的波动率聚集现象,波动率峰值对应重大经济事件。
- 不同资产波动率分布存在差异,油价和利率波动较大,股票与汇率相对较小。
- 标准化后的波动率分布在资产类别之间高度相似,波动率自相关特性类似,支持构建共性波动率因子模型。
- 国内资产波动率共性不如全球资产明显,通过更严格的标准化处理提炼出国内风险因子CRV。
波动率预测模型及其改进路径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经典自回归(AR)模型和面板回归方法被用来建模波动率序列,加入长期波动率因子优化截距。
- 采用跨期直接法避免多步迭代误差,改进HAR模型步长波动突变问题。
- MIDAS模型通过beta函数参数化滞后多项式实现平滑滞后权重。
- 创新异构指数(HExp)模型采用多个指数加权实际波动率因子,减少参数估计复杂度,提升预测平滑性和稳健性。
- HExp模型结合全球(HExpGl)及国内风险因子(HExpC)形成两大优化版本,兼容多资产共性波动率特征。
模型检验与性能比较 [page::16][page::17]

| 资产类别 | 单资产法R2 | 面板法R2 | 综合面板法R2 |
|------------|------------|----------|--------------|
| 商品 | 27.1% | 45.3% | 47.1% |
| 股票 | 20.9% | 42.1% | 46.9% |
| 固定收益 | 27.6% | 42.5% | 47.4% |
| 外汇 | 39.9% | 53.7% | 61.1% |
| 全资产 | 24.2% | 42.7% | 47.1% |
- 复杂动态模型(HAR、MIDAS、HExp)在拟合优度R2上显著优于静态及简单动态模型。
- 综合面板法稳健性更强,特别是在样本外预测上表现最佳。
- 国内市场数据验算中,HExpC模型样本外R2最高达到49.5%,表现优异。
投资者效用框架测试与实际运用 [page::18][page::19][page::20]

- 通过均值-方差效用模型假设,结合夏普率常数设定,分析风险预测波动率对投资仓位调整效用提升。
- 高准确性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投资者带来近4%财富的预期超额效用提升。
- 实际效用对比显示复杂动态波动率模型较静态模型效用提升约46基点,HExp系列模型表现优异。
- 综合交易成本考虑后,模型换手率及交易频率影响效用排序,MIDAS及HExp模型表现相对更好。
- 渐进式交易策略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对效用的侵蚀,增强风险模型实际应用价值。
后续研究方向与风险提示 [page::21]
- 拟挖掘更丰富和长期的高频日内数据丰富模型验证。
- 将波动率预测模型应用于实际资产配置及投资组合表现验证。
- 现有结果基于历史及模型假设,市场环境突变可能导致模型失效,应注意风险防范。
深度阅读
风险无处不在:资产波动率模型构建与预测 — 详尽分析报告解构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风险无处不在:资产波动率模型构建与预测》
作者/分析师:王红兵
发布机构: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发布日期:2020年3月2日
报告系列:大类资产配置报告系列之三
研究主题:探讨在突发性风险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战争、恐怖袭击等)冲击下,从资产波动率角度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构建和优化风险预测模型,以指导资产配置与投资策略。
核心论点:
- 资产波动率作为重要风险指标,能够提供对风险的深入理解和预测;
- 本文基于全球和国内大类资产实际波动率,提炼共性波动率因子,采用多种现有及新建风险预测模型,尤其优化提出了异构指数模型(HExp)及其结合全球(HExpGl)和国内风险因子(HExpC)的版本,效果优于传统模型;
- 通过投资者效用模型验证,改进的波动率预测模型能显著提升投资效用和收益;
- 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存在失效风险。[page::0,3,4,15,16,17,18,20,2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及背景介绍
报告以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触发事件,借助S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确认疫情为暂时性冲击,对2020年一季度经济基本面产生较大影响但并不改变长期经济企稳趋势。疫情成为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重要催化剂,导致多类资产价格大幅波动、风格变迁,凸显波动率作为风险衡量工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性。文章旨在从波动率角度研究并建模资产风险特征,提炼共性波动率因子,并建立适应市场实际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资产配置决策提供量化支持。[page::3,4]
2.2 资产与波动率基础知识
报告区分了收益研究与波动率研究两大范畴,强调波动率对资产定价、组合优化及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波动率定义为收益率的标准差,资本市场价格本质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不适合直接取方差,故以收益率标准差作为衡量波动率的核心指标。波动率展示出强烈自相关性、聚集效应及均值回复倾向,这些性质为有效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page::4,5]
2.3 波动率的划分与数据来源
波动率的估算与预测方法经历了三代演进:
- 移动平均法(简单及加权):以历史收益率的方差估算当前波动率,权重及窗口选择影响灵敏度。
- 参数法:以ARCH、GARCH、随机波动模型(SV)等为代表,嵌入参数结构,适合中低频数据,但在高频应用中假设较强,误差较大。
- 非参数法:利用高频数据直接计算,即通过计算日内收益平方和获得“实际波动率”(Realized Volatility, RV),无偏且一致,是当前实证研究的主流选择。
报告强调实际波动率的估算依赖于高频交易数据采样频率,不宜过高(噪声影响)或过低(估计不足),需平衡选择。葡萄图(图5)清晰展示波动率估计方法的演进历程。[page::5]
2.4 实际波动率的理论基础与选取资产
报告回顾了Merton(1980)及Andersen等前沿文献对实际波动率理论与应用的贡献,明确实际波动率是无偏且一致估算的市况波动率指标。研究数据涵盖全球四大类资产(权益、债券、商品、汇率)及国内资产的全面指数类代表,全球资产数据参考AQR研究,结合TRTH、TickData、Olsen等高质量来源,国内资产则运用wind、彭博指数数据,尽可能覆盖多个资产子类,保证代表性及数据质量。[page::6,7,8]
2.5 资产波动率特征分析
- 全球资产:以标普500、美10年国债、布油、欧元兑美元为代表,月实际波动率呈现高度聚集性与共性。波动率在重大市场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等)出现峰值,反映金融市场风险系统性行为。波动率分布呈异态,原油与国债波动较高,股票与汇率较低。
- 波动率标准化:通过资产均值标准化,发现不同资产类别波动率的无条件分布高度相似,且波动率存在强自相关性,支持共性风险因子的理论基础。
- 国内资产:相比全球资产,国内资产波动率的共性参数略显弱化,原因包括市场成熟度低及样本多样性不足。通过更严格的均值-标准差标准化处理,构造了贴合国内市场特征的综合波动率风险因子(CRV),作为后续模型输入。[page::9,10,11,12]
2.6 波动率预测模型构建与优化
引入多种基于实际波动率的风险预测模型:
- 基于RV的自回归模型(AR):经典滞后模型,依赖单资产或面板数据估计系数,忽略资产之间共性,模型系数总和为1,保证长期波动率贡献。
- 中心化优化模型:引入长期波动率因子替代截距,解决不同资产水平差异,使系数估计更稳健。
- 跨期预测直接法:直接预测多步长(如20日/月度)波动率,避免递归误差累积,提升预测准确。
- HAR模型:采用日、周、月三重时间尺度波动率因子,模型简单经典,但滞后多项式不连续,可能引发预测波动不平滑。
- MIDAS模型:基于参数化β函数赋予滞后权重平滑分布,改进HAR,支持多频数据结合,参数调优复杂。
- 异构指数模型(HExp):利用多重指数加权实际波动率因子避免阶跃效应,参数较少,可利用OLS估计,模型简单而准确,便于面板回归优化;引入全球风险因子(HExpGl)及国内风险因子(HExpC)进一步提升模型适应性和预测能力。[page::12–15]
2.7 风险预测模型检验
报告通过拟合优度R²评价各模型对未来1月实际波动率的预测能力,涵盖样本内和样本外测试。结论总结如下:
- 静态风险模型表现最差,不能反映市场动态变化;
- 简单的滚动窗口动态模型(21-daily及21-day RV)性能有所提升;
- 优化后的复杂动态模型(HAR、MIDAS、HExp)表现优异,尤其HExp模型综合性能最好;
- 面板回归方法相比单资产估计,在样本外预测更稳健,尤其是综合面板,将所有资产系数统一约束,降低过拟合风险,提升泛化能力;
- HExpC模型针对国内资产表现良好,预测效果具备实际应用价值。[page::16,17]
2.8 风险预测模型的实际运用:投资者效用检验
基于均值-方差偏好投资者模型,设定恒定夏普率与时变波动率,构建风险波动率预测模型与组合投资效用的衔接:
- 投资者效用函数表达为预期收益减去风险厌恶系数加权的方差损失;
- 夏普比率被设定为常数,允许简化计算最优投资组合的权重;
- 风险预测模型若能精准预测波动率,将提升投资组合效用,转化为实质性超额收益;
- 举例说明最优波动率目标(20%年化)对应投资权重调整,预期效用率为4%;
- 表明准确波动率预测模型可带来约4%的超额效用空间。[page::18,19]
2.9 不同风险模型效用对比与交易成本考量
实际效用测试考虑无交易成本、全仓快速调仓交易成本和梯度调仓交易成本三种情境,结果表明:
- 实际效用排序与样本外R²表现一致,静态模型效用最低,复杂动态模型HExp表现最佳;
- 交易成本显著降低效用,尤其快速全仓调仓代价高,动态波动率模型交易频率更高换手率大,导致成本上升;
- MIDAS模型因其较低换手率表现较好;
- 梯度调仓策略(每日仅调整目标头寸的15%)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影响,提升效用;
- 综合来看,优化的动态风险预测模型将实际投资效用提升了约46-48个基点(0.46%-0.48%),为投资者带来显著的价值。[page::20]
2.10 后续工作与风险提示
- 未来将加强高频日内数据的覆盖,完善模型样本,提高模型检验科学性与适用性;
- 将进一步推动波动率预测模型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通过实证策略绩效展示模型实用价值;
- 提醒波动率模型基于历史数据与模型假设,市场结构突变时存在模型失效风险,需警惕模型局限性。[page::21]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4:疫情传播SIR模型预测曲线
- 描述疫情传播动态,红色为患者人数曲线,粉色为疑似病例,灰色为治愈者。通过调节传染率(a)及治愈率(b)参数,模拟疫情高峰时间和幅度。
- 显示疫情于2020年2月中旬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缓,作为市场冲击的背景数据。
- 有助于理解疫情对市场冲击的周期性与阶段性,为后续波动率冲击分析提供情境支撑。[page::3]
表1:2020年1月31日至2月7日主要资产涨跌幅、波动率及相关性
- 展示疫情冲击初期,各资产周涨跌幅和过去半年、近一年表现,及年化波动率和与上证综指的相关系数。
- 主要风险资产如上证50、沪深300周跌幅约2.6%左右,港股及标普500开盘后有反弹,黄金受避险属性先涨后回落,原油大幅下跌逾3.7%。
- 波动率指数(VIX)异常升高,到112%年化,显示市场恐慌上升;
- 反映疫情对全球资产价格和风险同态波动的显著影响,验证市场敏感度与波动率变化规律。
- 色彩深浅编码促使读取主要资产表现趋势快捷直观。[page::4]
图5:波动率预测方法发展过程图解
- 清晰分三大类预测方法发展:移动平均法→参数法(ARCH/GARCH/SV)→非参数法(实际波动率、收益绝对值等)。
- 明确方法演进依托数据精度提升和理论完善,非参数法成为主流。
- 图形化宣传理解蒙版,帮助读者快速抓住研究方法革新逻辑。[page::5]
图6:AQR全球资产数据源梳理表
- 涵盖商品、权益等20+个子资产类别,高频数据起始日期、数据来源(TRTH、TDC等)、交易成本衡量均一览无遗。
- 展现研究基础的广泛数据覆盖及严谨数据采集管理。
- 体现数据质量对准确波动率预测关键性,暗示国内市场数据不足的局限与挑战。[page::7]
图7–10:全球大类资产实际月度波动率年化示意图(标普500、美10年国债、布油、欧元兑美元)
- 各资产从2006年至2020年波动率时间序列表现,波峰捕捉金融危机、经济事件节点。
- 标普500和美元国债波动峰值相近,油价波动更为剧烈且多次峰值体现商品市场特性,欧元/美元波动率相对低且稳定。
- 明确展现资产类别间波动率水平及结构差异,为挖掘共性特征提供实证支持。[page::9,10]
图11:四类资产核心平滑密度估计(未经标准化)
- 展示波动率实际数值分布密度,原油和国债波动率数值较集中较大,股票与外汇较小。
- 强调资产类别固有风险水平差异,而非单一波动率值理解。
- 谋求标准化处理以归一化风险度量。[page::10]
图12–13:均值标准化后资产波动率分布及自相关
- 图12显示四类资产波动率经均值标准化后分布高度重合,表现出波动率统计性质的一致性。
- 图13展现自相关函数,四类资产波动率随时间滞后衰减趋势相似,支持波动率预测可利用资产共性动态模式。
- 数据明证理论推断支撑共性风险因子构建。[page::11]
图14–15:国内资产标准化波动率分布比较
- 图14:采用简单均值标准化,分布差异明显,共性较弱;
- 图15:采用均值-标准差更严格标准化,分布更为集中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共性。
- 反映国内市场波动率表现相对全球资产不同,需采用更严谨标准化处理方式形成有效波动率因子(CRV)。[page::11,12]
图16–17:各风险模型样本内及样本外预测R²比较表
- 对比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拟合优度,复杂动态模型(HAR、MIDAS、HExp)显著提升拟合效果,HExp模型表现最好;
- 样本外测试面板回归方法更优,体现模型泛化能力。
- 图17样本外预测进一步验证面板回归与加入全球风险因子的模型优势。
- 澄清模型有效性与稳健性的评估标准。[page::16,17]
表3:HExpC模型国内资产样本外预测拟合优度
- HExpC模型在商品、权益、固定收益、外汇四大类均表现出较高的拟合优度(46%-52%),整体49.5%表明模型对国内市场波动率预测能力强。
- 支撑报告对HExp及其扩展模型的推广及实际应用合理性。[page::17]
图18:各风险模型实际投资效用比较
- 不同交易成本假设(无成本、全仓调仓成本、渐进交易成本)下,综合展示各模型投资后的实际效用。
- 体现HExp及HExpGl模型在不同成本水平均优于传统模型,交易成本控制策略有效提升效用。
- 为投资实务中波动率模型价值量化提供直观指标。
- 反映交易成本对模型效用影响不容忽视,需策略性应对。
- 顶级复杂模型较静态模型提升效用近50基点,具备实质收益意义。[page::20]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关注波动率预测模型的构建和效用验证,对资产整体估值不做具体讨论。波动率模型的输出可为相关资产估值及组合配置提供风险度量支持,但本报告未具体展开DCF、P/E倍数等传统估值方法的运用。因此本节无具体估值方法讨论。[page::全篇]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强调模型的局限性及风险:
- 疫情、战争等突发事件对市场冲击难以捕捉全貌,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无法完全预测黑天鹅事件;
- 市场结构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假设失效;
- 高频数据可用性与质量限制国内市场模型的精准度;
- 交易成本与市场流动性限制实际投资策略效果,需在模型运用时加以衡量;
- 波动率共性因子的提炼基于既定资产样本,对资产覆盖不全的影响需考虑。
- 报告提醒投资者应结合模型输出与实际市场信息谨慎应用。[page::0,21]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严谨,采用先进理论和数据,但对国内市场因数据限制导致模型拟合可能无充分多样性、鲁棒性存疑,后续优化需关注;
- 报告对暴发事件的冲击主要基于疫情开局期,可能时间视角过短,难以概括其他极端事件,模型适应性需进一步验证;
- 面板回归约束参数同质性可能导致个别资产预测偏差,模型如何调整差异性与共享性之间权衡尚待深入;
- 投资者效用模型设定固定夏普比率简化现实市场复杂性,风险厌恶参数固定,也可能影响效用评估的准确性;
- 交易成本估计相对粗略,缺少量化细节,实际操作中对交易策略依赖较大;
- 报告内部逻辑连贯,结论与数据支持紧密,但因专注波动率预测,未深入论及收益率预测对组合报告的影响,查看全局策略效果仍需补充。[page::全篇]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构建并优化了基于实际波动率的多类资产风险预测模型,重点应用了异构指数模型(HExp)及其融合全球和国内波动率因子的版本(HExpGl、HExpC)。研究通过宏观疫情冲击切入,摘录全球与国内多类资产日内高频及日度数据,科学地对波动率进行标准化处理与共性因子归纳。重要发现包括:
- 波动率跨资产类别具有相似的统计特性与动态结构,支持构建统一的风险因子模型。
- 通过改进传统自回归模型、引入长期波动率因子、利用平滑滞后多项式(MIDAS),以及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等技术,提升了波动率预测准确度和模型稳定性。
- HExp及其扩展版本优于HAR及MIDAS模型,在样本内外均展现较高拟合优度,占优的面板回归方法增强了模型泛化能力。
- 投资者效用模型验证真实效用提升,HExp模型相较静态模型提升近0.5个百分点,考虑交易成本后动态策略依然领先,显示风险预测提升可转化为显著投资收益优势。
- 国内市场特有的波动率特征需特别设计标准化和因子(CRV),模型同样取得良好适应性及预测表现。
- 报告以丰富图表(疫情模型、风险波动率展示、密度估计、预测性能对比)为数据支撑,逻辑严密,实证深刻。
综上,报告主张将波动率视为资产管理的核心风险指标,基于实际波动率构建的动态预测模型能够为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提供有力量化工具,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但同时警示模型基于历史数据,需警觉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失效风险。[page::0–21]
---
附:部分关键图表引用(Markdown格式)
- 疫情传播SIR模型(图1)

- 标普500月实际波动率(图7)

- 波动率预测方法发展过程(图5)

- 国内资产核心密度估计图(图15)

---
总结:该报告结合疫情背景,从实际波动率出发,系统构建并检验优化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量化方法显著提升波动率预测准确性和投资组合风险调整收益,具备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务指导意义,但在应用层面仍需警惕数据局限与市场变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