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河智造】十五五系列报告:具身智能天高海阔,人形破晓塑新局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聚焦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强调中国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上的领先优势,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至2040年将接近3万亿元,建议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报告系统评估技术与市场发展格局,提出具身智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推动产业和效率全面升级[page::0][page::1]。

速读内容


具身智能定义与战略意义 [page::0]

  • 具身智能集成思考的大脑与感知行动的身体,是推动AI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具有政策、市场、供应链优势,但核心软硬件技术仍有差距。
  • “十五五”规划推动具身智能从基础布局到核心攻坚,打造中国特色发展模式。


市场规模与应用前景(图示关联)[page::0]


  • 预计2026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2040年有望达到3万亿元。

- 应用场景由工业向商业、家庭逐步渗透,尤其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率先实现量产和广泛应用。
  • 形成从上游零部件、基础软硬件至中游整机研发、生产制造和下游工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投资建议与竞争格局 [page::0][page::1]

  • 推荐重点关注具备大客户资源及量产能力的零部件厂商及代工企业。

- 本体制造商需具备跨学科人才、多领域技术壁垒,并能提供明确的投资回报。
  • 产业竞争将以人才吸引、技术实力、产品创新和融资能力为核心。


风险提示 [page::1]

  • 关键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风险。

- 下游场景开发及需求扩展速度低于预期风险。

深度阅读

【中国银河智造】十五五系列报告分析解读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中国银河智造】十五五系列报告:具身智能天高海阔,人形破晓塑新局》

- 作者及机构:中国银河研究团队,中国银河证券研究发布
  •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日

- 主题:具身智能及其下游人形机器人产业,特别聚焦“中国制造2025”期间的技术发展格局、市场规模、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以及投资机遇。
  • 核心观点及评级

- 具身智能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浪潮,具备“大脑+身体(感知与行动)”的技术融合特征。
- 中国在该领域已具备起步优势,包括政策支持、供应链厂商和市场需求的三重催化,正迎来量产元年。
- 报告重申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进展迅速,未来空间广阔,特别看好人形机器人方向,评级角度建议重点关注具备跨领域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 投资建议

- 推荐具身智能行业,强调该细分产业存在强阿尔法属性。
- 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赛道,目前技术路线尚未定型,各环节均有差异化成长机会,适宜关注多领域综合能力突出的企业。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导读及核心观点


  • 关键论点

- 具身智能是“AI+机器人”的深化演进,集成认知“大脑”和执行“身体”于一体,标志着人工智能向物理世界大规模扩张的重要阶段。
- 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十五五”规划高位推动)、市场基础(产业链完善及广阔应用场景),以及供应链协作能力提升。
- 未来产业发展基于两大突破:硬件性能的极限提升和软件模型(数据、算法)的深层次创新。
  • 数据与逻辑

- 报告预估2026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工业应用为首突破口,未来逐步扩展至商业和家庭领域,到204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万亿元。
- 产业链完整,从零部件、底层软件、整机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及下游应用场景,环环相扣、互促发展。
- 人形机器人2025年迎来“量产元年”,配套政策和技术成熟度双重支撑,推动产业从“试点”走向广泛商业化应用。
  • 战略启示

- 企业竞争将综合体现人才结构(AI、算法、硬件设计、供应链管理)、技术壁垒(模型架构及数据优势)、产品创新及融资能力。
- 代工厂商凭借制造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有望成为产业链中重要“隐形冠军”。
-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链正迎来由“基础布局”向“核心技术攻坚”和“融合应用赋能”升级的关键节点。

2. 风险提示章节


  • 风险点

- 关键技术突破不及预期,例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模型的研发进展缓慢。
- 下游实际开发场景受限,商业化应用渗透速度或低于预期,需求释放不足。
  • 风险分析

- 技术落后会直接影响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削弱产业链竞争力。
- 应用场景拓展不及时,意味着市场规模和商业价值难以快速形成,导致投资回报拉长。
- 报告未详细说明这些风险的缓解策略与概率,但业界常见手段包括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国际合作、灵活调整产业布局等。

3. 评级体系与法律申明


  • 评级标准说明

- 行业及公司评级均以报告发布后的6至12个月股价相对基准指数表现为准。
- 行业推荐门槛为相对基准指数涨幅超过10%;公司推荐标准为相对基准涨幅超过20%。
  • 分析意义

- 该评级框架体现了中国银河证券侧重中短期市场表现的策略。
- 报告无明确给出对具体上市公司的评级意见,侧重行业观点。

---

三、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图1(封面及导读页含形象设计)


  • 描述:封面图及导读页面设计象征科技感及未来感,配合报告主题,高度契合“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概念,视觉上强调技术融合与创新突破。

- 解读:图像隐喻从传统人工智能向“具备身体感知和动作能力”的智能系统进化,预示未来经济及产业变革。
  • 支持文本:视觉元素强化导读中“具身智能推动AI商业化”的主题,增加读者的认知印象和期待感。


报告关键数字节点


  • 技术突破:

- 强调硬件极限突破和软件能力提升的双重动力。
- “十五五”规划作为驱动政策加码的标志性里程碑。
  • 市场规模预测

- 2026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期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 2040年达到近3万亿元,体现强劲的长期增长曲线。
  • 产业链布局

- 涉及零部件、基础软硬件、整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反映产业全链开放和协同发展。
- 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强调量产和商业化的节点意义。

---

四、估值分析


  • 报告并未明确披露具体估值模型和定量估值数据,但从其行业评级体系可推测:

- 通过对具身智能产业不同细分领域的成长性预期,辅以相对市场表现指标(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表现)进行综合评判。
- 投资建议中强调技术路线多样性和商业落地能力,隐含关注研发投入回报率和市场扩张速度。
  • 结合行业特征,估值可能侧重于成长型和创新驱动型指标,而非传统估值方法如市盈率倍数法。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主要提示的风险包含技术与需求两方面,具体包括:

- 技术创新周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高端芯片及核心算法研发难度大。
- 应用场景的市场培育进度可能滞后,导致预期的市场扩容速率放缓。
  • 这些风险如果成真,将直接影响具身智能产业链内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

- 报告缺乏具体应对措施和概率评估,需投资者结合市场动态自行评估。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优势

- 全面覆盖了政策、市场、供应链、技术和市场趋势,结构完整,视角宏观与微观兼具。
- 明确提出“中国具身智能”战略定位及发展路径,符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
  • 潜在局限

- 对核心技术瓶颈(如高端芯片、自主算法创新)的风险描述较为笼统,未深入剖析具体技术难点及突破挑战。
- 市场规模预测幅度大,且未来较远(2040年)部分估计存在较高不确定性,报告可能存在一定乐观情绪。
- 投资建议虽突出多元化技术路线,但未细分具体企业或路线优劣,存在指导泛化的风险。
  • 细节需注意

- 报告强调代工厂商的潜力,显示产业链中非核心设计企业的价值,但其对产业控制力相对较弱,投资回报需谨慎判断。
- 人才及技术壁垒为核心竞争力,且跨学科融合的复杂性可能被低估。

---

七、结论性综合



综上所述,《【中国银河智造】十五五系列报告:具身智能天高海阔,人形破晓塑新局》是一份具有前瞻性且结构完善的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其通过对具身智能产业链的详实梳理,提出了以下关键洞察:
  • 具身智能代表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大浪潮,融合认知与物理执行能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中国在政策支持、市场潜力及供应链协同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被视为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先发者,这为构建“具身中国”模式奠定基础。
  • 市场规模预测显示,2026年突破万亿,2040年逼近3万亿元,应用场景也将从工业逐渐延展到商业及家庭。
  • 产业链环节齐发力,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企业需要具备跨学科团队、技术壁垒和优质客户资源,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 风险主要集中于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开发的进度,需密切关注技术演进和政策动态。
  • 投资逻辑强调行业强阿尔法属性,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


整体来看,报告既描绘了具身智能产业的光明前景,也提醒了潜在的挑战,为投资者、产业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参考和决策依据。

---

参考文献


  • 报告原文,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10月3日发布《【中国银河智造】十五五系列报告:具身智能天高海阔,人形破晓塑新局》[page::0,1,2]
  • 报告内图表与数据见附件图片页。


---

(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