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鑫固定收益|固收月报】宏微观流动性之辨 ——7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综述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2025年6月及7月前期的全社会债务数据,分析金融及实体部门流动性表现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6月金融部门流动性异常宽松但难持续,7月出现边际收敛;同时实体部门尤其是政府债务增速7月见顶后大概率下行。市场阶段性呈现股债双牛,风险偏好波动明显,成长风格占优。目前建议重点配置债券资产,等待价值股介入窗口的开启。报告结合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多项指标和海外形势,全面揭示流动性对资产配置的驱动逻辑及潜在风险 [page::0][page::2][page::7][page::8]
速读内容
2025年6月全社会债务数据概况 [page::2][page::3]

- 6月全社会债务余额491.5万亿元,同比增长8.6%,较前值略有回升。
- 金融机构债务余额90万亿,同比增长7.6%;实体部门债务401.5万亿,同比增长8.8%。
- 家庭负债增速持稳在2.9%,政府负债增速提升至15.3%,非金融企业债务增速有所放缓。
金融机构与实体部门负债增速及结构分析 [page::3][page::4]

- 政府负债增速持续提升,7月预计达15.6%,拉动实体部门负债反弹至9.2%。
- 中长期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趋缓至8.5%,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融资意愿不强。
- 广义金融机构债务增速7.6%,房贷、票据、信用债各部分走势分化。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动态 [page::4][page::5][page::6]

- 6月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基础货币余额增速下降,超额备付金率上升至1.7%,货币乘数回落。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速略有回落至11.2%,整体流动性边际出现松弛后收敛迹象。
- NM2同比增速自2024年以来多次超过M2,显示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空间有限。
市场表现与风险偏好分析 [page::0][page::7]

- 6月底至7月初流动性改善推动股债双牛行情,成长板块表现优异。
- 7月中旬起风险偏好上升导致股牛债熊,7月底风险偏好回落但成长风格依然占优。
- 实体部门未出现明显缩表,市场走势更受风险偏好变化驱动。
海外经济与债务趋势简评 [page::8]

- 美国国债余额持续增长至36.8万亿美元附近,财政政策仍趋紧,名义经济增速预期下降。
- 中美十年国债收益率倒挂幅度略收敛,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
- 新兴市场经济底部初现,商品供给温和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经历漫长下行周期。
综合判断与投资建议 [page::0][page::7]
- 经济利润平稳,流动性从6月底起见顶转紧,风险偏好波动是市场主要驱动力。
- 股债性价比未来预期将向债券转移,权益风格估值修复过程中以价值风格为主。
- 建议调整配置,重点关注债券资产,等待价值类权益资产的买入窗口。
深度阅读
华鑫证券《宏微观流动性之辨 ——7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综述》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宏微观流动性之辨 ——7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综述》
- 作者:罗云峰
- 发布机构:华鑫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7日
-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重点分析中国全社会债务结构与流动性状况
- 核心主题:剖析2025年6-7月中国全社会债务数据背后的宏观与微观流动性变化,结合市场表现反向解读资产价格波动逻辑,提出未来资产配置的建议。
报告核心论点与观点
- 近期市场“股牛债熊”、“权益中成长占优”且超预期,背后主要受金融部门异常宽松流动性与实体部门债务反弹拉动。
- 6月金融部门流动性宽松超预期,7月初见顶并开始边际收敛,而实体部门(尤政府)负债增速7月反弹明显。
- 市场风险偏好变化成为驱动股债分化的核心逻辑,流动性改善集中6月底至7月初,随后转向风险偏好提升。
- 与2016及2021年“供给收缩”背景下的权益全面牛市不同,本轮负债并无缩表,权益上涨更多由风险偏好驱动。
- 未来流动性呈边际收敛趋势,盈利稳定,风险偏好下降将带来资产风格切换,预计股债性价比重新向债券倾斜,价值股重现机会,建议主动调整仓位以债券为核心,等待价值类权益机会窗口。[page::0][page::7][page::8]
---
2. 深度逐节解读
2.1 投资要点与市场表现回顾
- 报告首先回顾了7月初以来市场表现,重点是“股牛债熊”和“成长优势”。这反映了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提升,而债市承压。
- 6月金融部门流动性表现异常宽松,且这种宽松超出前期预期。金融与实体两大部门负债结构的异动,尤以政府部门的财政前置力度为重要推动力,7月政府负债增速达到年内高点约15.6%,带动实体负债增速反弹至9.2%,表现强于预期。
- 结合盈利表现,报告指出流动性改善主要发生在6月底-7月初两周,这段期间内“股债双牛”,且股债性价比有微弱偏向股票。
- 7月中旬开始流动性收敛,但风险偏好继续提升,实现“股牛债熊”,成长风格仍占优。
- 指出风险偏好与盈利和估值的内生关系,未来风险偏好一旦回落,资产配置将向债券和价值股倾斜。
- 作者建议:当前更适合重点配置债券,等待价值类权益资产的买入窗口开启。[page::0][page::7]
2.2 负债端分析
- 6月实体部门整体负债增速为8.8%,较5月略降(前值8.9%),家庭部门负债增速持平,非金融企业负债增速有所下降至7.9%,政府负债增速上升至15.3%,7月进一步上升至15.6%。
- 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行,中长期贷款增速降至8.5%,未来预计继续下降,反映企业融资需求疲软。
- 货币政策方面,6月三大指标(基础货币余额、金融机构负债增速、超额备付金率)出现“两升一降”(基础货币余额余额增速下降),显示货币政策边际较为宽松,但7月边际收敛概率上升。
- 经济方面,赤字和赤字率(约4%)支持全年名义经济增速目标约4.9%~5%,是否成为未来1-2年名义经济增速中枢有待确认。
- 报告预判实体部门负债增速将趋于名义GDP增速,非金融企业融资意愿难明显改善,房地产及家庭贷款将维持平稳。[page::1][page::2][page::3]
2.3 资产端与盈利情况
- 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持续低迷,6月下降4.3%,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之一,且资产周转率较低,说明盈利能力下行,且效率不高。
- 工业企业负债增长5.4%,与名义经济增速接近,显示投资增速较为温和。
- 国有企业利润也连续下滑,债务同比增长约9%,表明国企融资需求压力仍较大,且对盈利变化反应相对刚性。
- 报告认为未来PPI等指标仍将震荡宽幅运行,企业财务压力未明显缓解,融资意愿与能力均有限。[page::3][page::4]
2.4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分析
- 广义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同比增速为7.6%,高于前值6.2%;银行债务余额增速为6.9%,非银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增速较快达10.7%。
- 央行对负债端贡献明显,上升至15.1%,银行资产端对金融机构债权增速上升,显示央行流动性投放依然活跃。
- 6月银行超额备付金率上升至1.7%,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有所改善,但货币乘数有所下降,反映信贷扩张出现一定约束。
- 6月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规模低于去年同期,暗示货币政策边际存在收敛迹象。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为11.2%,较前月小幅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流动性整体宽松有所缓和。[page::4][page::5]
2.5 货币供给与流动性指标
- 基础货币余额同比2.0%,低于前值2.8%,显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趋于稳健。
- M2和报告自定义的NM2(更广义的货币供给指标,考虑金融让利实体等因素)均呈现趋同趋势,NM2指标长期低于M2,表明货币中介环节存在去杠杆压力。
- 近年来NM2增速偶有短期回升,但整体低于M2增速,反映金融部门折射出的货币政策并不算宽松,未来空间有限。
- 报告预计按照“金融让利实体”思路,NM2同比增速将长期低于M2,同比增速回升幅度也不大,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空间受限。[page::6]
2.6 综合市场情绪与资产价格动态
- 6月末至7月初,金融部门流动性异常宽松推动股债双牛,且成长风格占优。
- 7月中旬起流动性边际收敛,但风险偏好提升继续拉升股票,债市承压,出现“股牛债熊”局面。
- 报告认为核心为风险偏好主导股债表现,不同于2016年和2021年由实体部门负债边际缩表驱动的供给侧收缩行情。
- 股债性价比与风险偏好密切相关,预计流动性收敛下风险偏好未来或将回落,届时持仓策略宜从权益向债券倾斜,权益风格可能重新向价值转变。
- 银行和保险的债券投资余额同比增长居高不下(银行18.7%,保险更高),显示机构对债券配置仍具持续动力,但资产余额增速反弹有限,可能反映市场谨慎态度。[page::7]
2.7 海外相关经济与债务动态
- 6月美国国债余额同比增速回落至4.0%,财政存款降低,表明美债负债规模继续扩大但存在财政政策限制。
- 美国通过控制预算和延期债务上限,短期避免债务违约风险。
- 美国实际经济增速预期回落,通胀维持高位,名义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
- 美实体部门负债稳定在3.6%左右,预期维持稳定,贴合4%名义经济增速中枢。
- 新兴市场经济于2022年年底见底,随后正启动恢复,推动商品供给温和回升,压制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走势,预计通胀下降过程缓慢且持续。
- 全球进入边际收益递减周期,若美国科技估值调整,或会导致资本流入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通道值得关注。[page::1][page::8]
2.8 风险提示与研究团队介绍
- 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失速、政策超预期宽松、剩余流动性大幅扩张,导致资产价格预测偏差。
- 团队成员资质强,均具备权威分析师资格,兼具丰富宏观和固收研究经验。
- 证券分析师承诺独立客观,报告内容为独立研判结论。
- 明确投资评级体系和免责声明,突显法规合规性。[page::1][page::9][page::10]
---
3. 图表深度解析
图表1(全社会债务余额同比增速)[page::2]
- 反映2014年至2025年中国全社会债务同比增速波动,峰值曾超过20%,现阶段约为8.6%。
- 表明债务扩张节奏自2017以来明显放缓,流动性整体从高杠杆向稳杠杆转型。
- 支撑报告判断债务增速趋缓、宏观杠杆率稳定的观点。
图表2(金融机构负债同比增速)[page::2]
- 展示金融机构债务自2014年以来的波动趋势,当前处于明显回升通道,6月达到7.6%。
- 印证金融部门负债增速超预期宽松,推动资金流动性改善的重要作用。
图表3(实体部门负债同比增速)[page::3]
- 呈现实体负债同比增速从高点向8-9%区域震荡,2025年明显回弹至9%左右。
- 反映政府财政扩张在推升实体部门负债增长,尤其是政府债务快速上行。
图表4(家庭、政府、非金融企业负债同比增速)[page::3]
- 三条曲线区别显著,政府债务增速最高且持续提升,家庭负债最低且降至2.9%固定区间,非金融企业缓慢下滑。
- 突显政府财政作用和家庭债务稳定框架,提示非金融企业融资趋紧,房地产表现稳定。
图表5(工业企业和国有企业负债同比增速)[page::4]
- 追踪两类关键企业负债变动,工业企业负债增速低于国企,反映市场化企业受盈利冲击更大,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 支持企业融资意愿改善无力的判断,对盈利与负债匹配关系有良好示范。
图表6(广义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同比增速)[page::4]
- 体现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负债增速分化,非银金融机构增速更快,表明影子银行或非银机构杠杆操作活跃,流动性松动更显著。
- 对应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倾向,金融部门流动性超预期5。
图表7(超储率、超额备付金率和货币乘数)[page::5]
- 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超额备付金率提升,货币乘数下降,说明流动性虽较充裕但信贷投放动力减弱。
- 支撑货币政策边际松弛但趋于收敛的政策调控框架。
图表8(货币供给结构)[page::5]
- M2、实体部门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变化展示,体现资金在不同部门分布的变动。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小幅下滑,但仍高于实体部门,暗示资金在非银领域有所集中。
图表9(基础货币结构)[page::6]
- 详细分解法定准备金、M0、基础货币等指标同比走势,表现整体货币基数增长有限。
- 体现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且微调的趋势。
图表10(NM2与M2同比增速)[page::6]
- 新定义的NM2长期低于M2,指向货币供应在金融向实体传导过程中受阻。
- 近期数据表明两者趋于接近,但货币政策空间明显有限。
图表11(银行及保险债券投资余额同比)[page::7]
- 银行与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余额同比增长率波动较大,保险投债增长强劲。
- 体现机构资产配置偏向债券,反映谨慎的信用风险偏好。
图表12(央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余额同比及人民币汇率)[page::8]
- 展示国外资产余额同比增长及人民币汇率走势,反映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的互动关系。
- 资料显示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稳定的升值通道,提示未来资本流入可能性。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未直接涉及具体上市公司估值计算或目标价格,着重于宏观信用环境与全社会债务状况、利率与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风格,核心投资建议为:
- 在盈利稳定、流动性边际收敛背景下,资产配置应偏向债券。
- 预计权益市场风格由成长切换至价值,等待价值股风险调整时机进场。
- 风险偏好的波动是资产配置的关键内生驱动力。
报告中用到的核心分析工具包括:
- 对比债务余额同比增速与GDP增速衡量杠杆率及其稳定性。
- 利用货币乘数、超额备付金率分析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效率。
- 运用风险偏好逻辑解释股债表现差异。
- 采用对比NM2与M2走势判断资金流向及政策宽松力度。
---
5. 风险因素评估
主要风险
- 经济失速:如果实体经济表现低于预期,盈利恶化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更大跌幅。
- 政策超预期宽松:若货币或财政政策放松明显高于预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偏离估值基础。
- 流动性持续扩张:持续大幅扩张的剩余流动性可能引发市场泡沫风险,资产价格偏差加大。
- 国际环境变化:美国及全球经济不稳,特别是债务和通胀问题,可能冲击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报告中多次强调上述风险对现阶段判断和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page::1][page::8]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解读深度:报告对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债务及流动性进行了细致拆分,充分体现研究严谨性,但对部分金融机构内部结构(如影子银行具体成份)讨论较少,可能遗漏局部风险。
- 货币政策逻辑隐含假设:强调“金融让利实体”政策背景,预设政府调控目标将持续且有效,但经济和市场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破坏此均衡。
- 对风险偏好驱动叙述偏重:认为近期股市表现主因风险偏好变化,较少提及估值调整、资金面季节性因素等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 对宏观杠杆率稳定的假设:报告以稳定宏观杠杆率为中心线索,隐含经济增长稳定,但未来宏观不确定性(如外部冲击、内生风险暴露)可能打破这一均衡。
- 趋势性判断谨慎:言辞多采用“可能”、“大概率”,说明作者对预测仍持审慎态度。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实的债务统计与流动性指标分析,展示了中国2025年中期宏观经济资金面状态的复杂面貌与变化趋势。总体来看:
- 中国全社会债务在2025年6月末达到491.5万亿,维持8.6%左右的同比增长率,较去年同期略有回升,反映经济杠杆总体保持稳健。
- 结构上,金融部门债务增速趋于回升(6月7.6%),非银金融机构债务扩张快于银行,资金流动性表现宽松但开始收敛;实体部门债务(政府15.3%、家庭2.9%、非金融企业7.9%)分化明显,政府财政支出扩张明显驱动实体负债反弹。
- 在货币政策层面,超额备付金率提升显示流动性仍有一定宽松,基础货币增速放缓,NM2指标低于M2,关联货币传导效率减弱,年底前货币政策空间有限。
- 经济增长预期稳定,名义GDP目标约5%,企业利润低迷制约融资需求,非金融企业估计融资意愿低迷。
- 市场表现与数据吻合,股债波动反映流动性与风险偏好动态,近期风险偏好上升推动成长型权益上涨,债券收益率抬升反映债市承压。
- 未来展望看,流动性边际收敛、盈利维稳,风险偏好可能回落,股债价值配比或转向债市,权益风格转向价值。
- 投资建议聚焦债券资产,等待价值类权益资产率先创出介入窗口。
报告对未来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宏观杠杆率的预判,为投资者在复杂流动性环境中提供了逻辑清晰的资产配置路径。同时,详细图表展示更直观揭示了政策、市场和实体经济间的互动规律。
综上,《宏微观流动性之辨》是一份结构严密、数据详尽、观点深刻的宏观固定收益研报,兼顾理论与实务,既有定量指标分析又有资产价格策略判断,是广大宏观投资和固定收益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
---
图片一览
图表1-12均附于各页对应路径,用于进一步查阅:
- 图表1:全社会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2:全融机构(同业)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3:实体部门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4:家庭、政府和非全融企业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5:工业企业和国有企业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6:广义全融机构债务余额同比增速

- 图表7:超储率、超额备付全率和货币乘数

- 图表8:货币供给结构

- 图表9:基础货币结构

- 图表10:NM2与M2同比增速

- 图表11:银行、保险债券投资余额同比

- 图表12:央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余额同比

---
以上分析充分涵盖原报告全内容,结合图表数据深度剖析,确保论据全面与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