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percep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universities in shap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18年匈牙利大学生近万份问卷数据,分析了学生的创业意图、自我效能感、社会规范、就读大学及专业对其对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感知的显著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共同解释了创业生态感知变异的23.1%。研究强调,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态度与兴趣,以提升创业教育的整体效能[page::0][page::4][page::6][page::7][page::8]。
速读内容
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学生感知差异 [page::4][page::5]

- 不同大学学生对创业环境的感知存在弱但显著差异(Eta平方=0.098,p=0.000)。
- 大学经济学/商科专业学生比例越高,对创业环境的感知评分越高。
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生态的感知差异 [page::5]

- 商业管理和经济学学生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感知最高,依次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
- 专业与创业生态系统感知的相关性显著(Eta平方=0.102,p=0.000)。
创业相关心理变量与创业生态感知的相关性 [page::6]
| 变量 | ECO(创业生态感知) | INT(创业意向) | ATT(态度) | SEF(自我效能感) | SUB(社会规范) |
|-------------|------------------|--------------|-----------|----------------|-------------|
| ECO | 1 | 0.269 | 0.236 | 0.371 | 0.193 |
| INT | 0.269 | 1 | 0.845 | 0.553 | 0.358 |
| ATT | 0.236 | 0.845 | - | 0.540 | 0.420 |
| SEF | 0.371 | 0.553 | 0.540 | 1 | 0.299 |
| SUB | 0.193 | 0.358 | 0.421 | 0.299* | 1 |
- 学生创业意向、自我效能感、社会规范均与创业生态系统感知正相关且显著(p<0.01)[page::6].
多变量线性模型解释创业生态感知影响因素 [page::6][page::7]
- 模型解释了创业生态感知23.1%的变异(调整后R²=0.231)。
- 创业意向、自我效能感、社会规范、大学及专业均为显著影响因素。
- 家庭创业背景未直接显著影响生态感知,但间接通过专业和大学选择有一定作用。
- 结果支持假设H1a,b,c,H2,H3b;不支持H3a。
研究结论与建议 [page::7][page::8]
- 不同专业、大学的资源和环境影响学生创业生态认知。
- 学生创业意向强、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及良好社会环境支持时,更积极评价大学创业生态。
- 大学创业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创业态度和激发兴趣,而非仅扩大课程和服务供给。
深度阅读
学生感知与高校塑造创业思维效能的研究报告深度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基本信息
- 报告标题:《Student percep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universities in shap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 作者:Andrea S. Gubik博士(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副教授)、Zoltán Bartha博士(同上)
- 发布机构: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
- 发表时间:2018年(基于2018年GUESSS数据库,具体发表年份未详)
- 研究主题:高校学生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感知及其对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聚焦创业教育如何塑造学生的创业思维及动机。
核心论点及主要信息
报告通过利用2018年GUESSS调查数据,构建了一般线性模型,研究了学生的创业意图、态度、自我效能感、社会规范、所在高校及所学专业对学生感知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结论表明,学生的感知受到这些因素的共同驱动,而不仅仅是高校所提供的创业课程和项目的硬性条件。作者提议,为增强创业教育的效果,大学应更加关注塑造学生积极的创业态度和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而非单纯扩展课程和资源供应。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1. 引言(Introduction)
- 关键论点:创业已成为21世纪企业研究的核心,企业家被视为社会系统适应非算法性变化的关键驱动力(“解决了社会系统框架问题”)。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技能成为至关重要的“21世纪技能”。创业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创业者,也适用于大公司内部创业者(intrapreneurship)和社会企业家。
- 逻辑分析:作者从经济学和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切入,强调创业技能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潜在作用和责任。
- 研究问题:高校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对创业兴趣较低的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思维,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对创业的主观认知进行效果评估。
2.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 关键论点:
- 以Moore (1993)为基础,商业生态系统被定义为跨行业的复杂创业主体网络,大学一般作为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人才”与“人力资本”关键节点。
- 不同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均将大学视为创业推动力,但其确切角色和影响程度存在争议。
- 大学不仅提供创业人才,也应促进创业文化和想法的形成,但也有人指出如知识产权限制等因素可能压制大学衍生企业的数量。
- 创业教育课程增长迅速,但其对创业意向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实践型教学模式(小组互动、模拟、案例研究)通常被认为更有效。
- 学生的创业感知与其个人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创业背景和社会支持增加创业意向。
- 支撑证据:引用大量文献支持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创业教育的效果格局,强调学生感知在创业教育效果研究中的缺失。
3. 数据与方法(Data and Methods)
- 数据来源:GUESSS全球大学生创业精神调查2018年匈牙利样本,规模9,667份问卷。
- 样本描述:
- 学习层次:约70%为本科生,16%为硕士生。
- 性别:女性略多 (58.3%)。
- 主修专业领域分布广泛,工程与商学经济约占44.5%。
- 年龄:85.2%小于28岁,代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
- 方法:
- 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创业生态系统感知(作为因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创业意向、态度、自我效能、社会规范、大学、专业、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
- 量表多为1-7 Likert制,便于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
4. 变量定义与假设(Variables and Hypotheses)
- 核心变量:
- 创业生态系统感知(ECO)
- 创业意向(INT)
- 创业态度(ATT)
- 主观社会规范(SUB)
- 创业自我效能感(SEF)
- 教育相关变量(大学UNI,主修STU)
- 家庭创业背景(FAM)
- 假设:
- H1a: 大学间创业生态系统感知存在差异
- H1b: 学生所学专业影响其创业生态系统感知
- H1c: 自我效能感影响创业生态系统感知
- H2: 学生创业动机正向影响其生态系统感知
- H3a: 家庭创业背景正向影响创业生态系统感知
- H3b: 社会支持环境正向影响创业生态系统感知
- 框架图(图1):展示了大学与家庭社会环境通过资源、服务、经验、价值和技能影响学生动机、自我效能和社会规范,最终影响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主观感知。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高等教育创业生态系统感知模型
- 描述:展示大学与家庭/社会环境对创业动机、自我效能及社会规范的多重影响,继而塑造学生对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感知。
- 解读:该模型强调创业生态系统感知的形成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限于大学提供的硬性资源,更深受学生主观动机和社会支持影响,支持文章核心论点。
- 文本关联:紧密支持假设形成逻辑,为后文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图2:不同大学学生对创业生态系统感知排名及经济/商科学生比例关系
- 描述:蓝色柱状图展示14个学生样本超过100人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感知均值,橙色折线显示该校经济/商科学生比例。
- 解读:
- 有明显趋势显示,经济/商科学生比例越高,学校创业生态系统感知评分越高。
- 例如Corvinus University和Budapest Business School均占优势排名且经济/商科比例高。
- 文本关联:证实了专业结构对生态系统感知的正面影响,符合假设H1b。
- 局限:未对大学间其他差异(地理位置、资源投入等)进行控制,可能存在混杂因素。
图3:根据学生专业领域划分的创业生态系统感知均值
- 描述:横向柱状图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生态系统感知的平均值(评分1-7),Business/Management最高(4.47分),医学和自然科学较低(约3.0分)。
- 解读:专业差异明显,经济类专业学生更认可其大学创业环境,强调专业选择与创业兴趣和感知密切相关。
- 文本关联:支持假设H1b,表明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是影响感知的关键。
- 统计:Eta Squared 0.102,p=0.000,统计显著。
表1:匈牙利GUESSS 2018年样本描述表
- 描述:学生分布涵盖学习阶段、性别及主修领域,展现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 解读:多数为本科生,女性为主导,专业覆盖商业、工程、艺术、医学等领域,为后续多变量分析的基础。
- 联系文本:支撑报告对样本整体的描述和分层分析。
表2: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
- 核心数据:
- ECO与INT相关系数0.269,p<0.01
- ECO与ATT相关系数0.236,p<0.01
- ECO与SEF相关系数0.371,p<0.01(最高)
- ECO与SUB相关系数0.193,p<0.01
- 解读:
- 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生态系统感知关联最强,表明能力感知对环境感知尤为关键。
- 创业意图和态度也对最终感知产生重要影响。
- 文本关联:体现各心理社会因素对学生创业氛围感知的强关联,支持多因素解释模型。
表3及后续GLM模型结果:
- 描述:
- GLM模型整体现系数R2=0.251,调整后0.231,即模型解释了23.1%的创业生态系统感知变异。
- 变量影响显著:大学(UNI)、专业(STU)、创业意向(INT)、态度(ATT)、社会规范(SUB)、自我效能(SEF)。
- 家庭创业背景(FAM)影响不显著,未纳入最终模型。
- 互动项(UNI*STU)也显著,表明不同专业在不同大学中的影响力存在差异。
- 解读:
- 该模型综合了学生个人、学习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多维度变量,定量分析了其对创业生态系统主观感知的作用。
- 自我效能是最强解释变量,体现能力认知对创业考虑和评价的关键驱动力。
- 专业与大学环境均有显著作用,证明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差异两者都不可忽视。
- 家庭创业背景影响间接(可能通过专业及大学选择反映),模型并未发现直接显著路径。
---
四、估值分析
- 报告无涉及传统财务估值方法如DCF、EV/EBITDA等,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在模型拟合和变量效应解释,无经典估值模型。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未明确列出风险因素,隐含风险主要包括:
- 学生感知与实际创业能力和成效之间的差异和偏差。
- 教育资源和课程虽丰富,但学生积极性和动机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 家庭背景等非学校因素的其它复杂影响未能全面捕捉。
- 没有提供具体缓解方案,但强调需关注学生主观方面的激励和态度塑造。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可能的偏见:
- 学生创业感知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如文化、经济环境、课程内容差异,在单一国家和时间点样本中结果的普适性存疑。
- 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影响的非显著性可能是样本或测量设计的问题,应进一步细分和纵向研究。
- 假设检验:
- 相关性不能完全表明因果关系,动机高的学生可能更积极感知学校资源,而非学校资源激发其动机。
- 其他:
- 高校创业氛围多由经济类专业主导,其他专业学生感知较弱可能暴露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或课程设计落差。
- 报告强调感知重要性,但对实际创业产出(如孵化企业数量)的分析缺失。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匈牙利大学生对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创新点在于“感知导向”的视角,强调创业教育效果不仅依赖于高校的资源和课程布置,更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创业动机、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环境。以下为关键发现:
- 高校与专业差异显著:学生感知存在明显高校间差异,经济与商科专业学生感知更积极,显示专业选择对感知有实质影响[page::4,5]。
- 创业相关心理因素影响强烈: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积极的创业态度及社会支持环境均与学生对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感知正相关,自我效能贡献最大,显示能力感知促进创业氛围认同感[page::6]。
- 家庭创业背景无显著直接影响,但可能通过影响专业和大学选择间接作用[page::7]。
- 模型解释能力有限,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GLM模型的调整R²为23.1%,说明除已识别变量外,还有大量未捕获因素影响创业生态系统感知[page::6,7]。
- 政策启示:高校创业教育应突破单纯课程和服务数量的扩充,重视培育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塑造积极态度,激发学生“需求”,从感知出发提高创业项目与课程利用率[page::8]。
通过综合数据显示,创业生态系统感知是学生个人背景、所学专业、所在高校和心理动机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高校若能系统提升学生对创业环境的积极感知,有望提升创业教育成效,促进创业行为。报告对于创业教育及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拓展及数据支撑,特别强调了“感知”的中介作用,丰富了传统创业教育效果评估的理论框架。
---
【全文溯源标注】
本文所有分析内容均来源于原文多处章节与图表:[page::0,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