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帖子

基于市场存量状态择时的小市值策略

由bqy4a9le创建,最终由bqy4a9le 被浏览 24 用户

特殊行业市场宽度带来的异象:

当银行、有色金属、煤炭、钢铁四大板块中任意一个进入 “市场宽度 TOP1” 时,A 股行情在 1-2 周内出现显著调整的概率高达 65% 以上

一 市场宽度核心内涵

市场宽度是衡量板块内股票整体强势程度的量化指标,一般采用 “20 日均线突破率” 作为核心计算维度 —— 即板块内 “收盘价高于 20 日移动平均线” 的股票数量占板块总股票数量的比例。当某一板块的市场宽度排名 TOP1,意味着该板块短期内具备最强的技术面一致性,是市场资金的短期集中流向标的。

正常市场环境下,高市场宽度板块往往具备行情延续性。例如 2023 年 AI 行情中,计算机板块市场宽度登顶后(突破率 82%),行情持续 2 个月,累计涨幅达 35%;2024 年消费复苏周期中,食品饮料板块市场宽度 TOP1 时(突破率 78%),后续 1 个月涨幅亦达 12%。但四大板块呈现明显 “反规律” 特征:

2022 年 6 月:煤炭板块市场宽度 92% 登顶,上证指数随后 1 个月回撤 12%,创业板指回撤 18%;

2023 年 11 月:银行板块市场宽度 85% 居首,沪深 300 指数 1 个月内下跌 6.5%,中小板指下跌 9%;

2024 年 3 月:有色金属板块市场宽度 88% TOP1,全市场成交额从 8000 亿降至 6500 亿,成长股板块平均回撤 11%。

二 异象背后的疑问与研究

这一 “反规律” 现象最初引发两类争议:一是认为属于 “周期股短期脉冲特性”,四大板块均为强周期品种,热度登顶即意味着行情尾声;二是认为是 “偶然市场巧合”,调整由政策、外资流动等外部因素主导,与板块热度无关。

共性一 高权重低成长,属 “短期驱动型” 板块

四大板块的基本面特征决定其缺乏长期行情延续性,仅具备短期驱动逻辑:

\

  • 银行板块:2025 年申万一级行业总市值 14 万亿(A 股占比 18%),但业绩增速长期稳定在 5%-8%,核心驱动因素为 “利率上行、坏账率下降” 等短期宏观变量,无技术突破、市场扩容等长期成长逻辑;
  • 有色金属板块:总市值 8 万亿(占比 10%),业绩与大宗商品价格(铜、铝、锂等)强绑定,驱动逻辑多为 “海外矿场供给收缩、新能源短期需求爆发” 等事件性因素,行情持续性通常不超过 3 个月;
  • 煤炭、钢铁板块:总市值分别为 5 万亿、3 万亿,属 “强周期 + 强政策依赖” 品种,上涨依赖 “供给侧改革、冬季保供、基建投资短期加码” 等政策刺激,政策退潮后行情即刻回调。

对比消费、科技等 “长坡厚雪” 赛道(消费板块业绩复合增速 12%-15%,科技板块受益于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四大板块的上涨本质是 “资金短期博弈”,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行情易在热度登顶后反转。

共性二 高市值高资金消耗,存在 “资金虹吸效应”

  • 板块总市值维度:四大板块合计 29 万亿,占 A 股总市值 22%;而医药生物、传媒等成长板块总市值分别为 7 万亿、3 万亿,仅为四大板块的 24%、10%;
  • 个股流动性维度:银行板块最小市值个股为 603323.XSHG(106.38 亿),钢铁板块最小市值个股 603878.XSHG(31.59 亿),煤炭板块 600408.XSHG(22.05 亿);反观成长板块,医药生物最小市值个股仅 7.39 亿,传媒板块仅 4.44 亿(2025 年行业数据)。

从资金消耗测算来看:推动银行板块 5% 涨幅需消耗 70 亿资金(14 万亿 ×5%×1% 换手率),而传媒板块 5% 涨幅仅需 15 亿资金(3 万亿 ×5%×1% 换手率)。当市场资金向四大板块集中时,必然从成长板块 “抽血”—— 成长股市值小、流动性弱,资金撤离即引发价格下跌,形成 “敏感板块上涨→成长板块下跌→全市场调整” 的传导链条,这一过程即 “资金虹吸效应”。

共性三 存量市场的资金状态信号器

需先明确两类市场状态的核心差异:

  • 增量市场:新资金持续进场,全市场成交额中枢上移(如 2020 年 7 月成交额从 6000 亿升至 1.2 万亿),资金可同时支撑权重股与成长股上涨,敏感板块热度不影响行情延续;
  • 存量市场:无新增资金,成交额中枢稳定(如 2022 年日均成交额 8000 亿),资金仅能在板块间腾挪,需通过 “放弃部分板块” 实现另一板块上涨。

四大板块的热度登顶,本质是存量市场的 “资金状态信号”:

  • 增量市场中,资金优先流向 “成长空间大” 的消费、科技板块,不会主动配置低成长的敏感板块;
  • 存量市场中,资金为规避成长股波动或追求短期套利,被动涌入敏感板块 —— 这一行为表明市场已无足够资金支撑全面上涨,行情调整风险显著上升。

三 行情验证

统计 2012-2024 年四大板块热度登顶次数及后续 1 个月行情调整概率(调整定义为上证指数跌幅≥5%):

敏感板块 热度 TOP1 次数 后续调整概率 板块总市值(2025 年,万亿) 市值占 A 股比例
银行 32 次 81.25% 14 18%
有色金属 28 次 64.29% 8 10%
煤炭 25 次 56.00% 5 6.5%
钢铁 23 次 52.17% 3 3.9%

结果显示:板块市值规模与异象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 —— 银行板块市值最大,调整概率超 80%;钢铁板块市值最小,调整概率仅 52%。这一规律验证 “资金虹吸效应” 的核心逻辑:市值越大,资金消耗越多,对全市场的冲击越强。同时,对比 2015、2020、2025 年行业总市值排名,四大板块始终处于 A 股市值前 15 位,市值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为策略有效性提供基础。

四 策略流程

存量市场的量化界定

通过两个核心指标构建存量市场判定体系,确定最优参数阈值

指标 1:全市场成交额趋势(change_total)

计算逻辑:先计算沪深两市总成交额的 20 日移动平均(MA20),平滑单日波动;再计算 “当期 MA20” 与 “5 日前 MA20” 的差值占 “5 日前 MA20” 的比例,即 change_total(5 日成交额趋势涨幅);

阈值设定:change_total≤10%—— 回测显示,该阈值下存量市场识别准确率达 80%;若 change_total>10%,增量市场概率超 75%。

指标 2:银行指数 20 日涨跌幅(bank_return)

由于银行的资金虹吸效应最强

计算逻辑:以中证银行指数(399986.XSHE)为标的,计算 “当期收盘价 / 20 日前收盘价”,即 bank_return;

阈值设定:bank_return≤0.9(即 20 日下跌≥10%)—— 银行板块作为最大敏感板块,其低迷状态反映市场缺乏防御性资金需求,更可能处于存量市场;若银行指数上涨,可能是增量市场中的权重行情。

存量市场判定规则:满足 “change_total≤10% 或 bank_return≤0.9”,即认定为存量市场。

每五日判断市场状态,当四大板块行业宽度登顶并且同时处于存量市场时,开仓小市值策略

股票池为中小综指000852.SH,市值从小到大排名,剔除ST,*ST,涨跌停,北交所,科创板


回测结果


策略链接

https://bigquant.com/square/ai/045e1794-c60d-ccfc-8010-68ca9c795652



\

{link}